垃圾分类的根本出路在社会化和产业化
在上一篇文章《中国生活垃圾处理的战略问题》中,笔者讲述了目前我国“垃圾围城”的现状、两种主要处理方式的弊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垃圾围城的根本出路——垃圾分类。
纵观世界垃圾处理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美国、德国、法国、巴西、韩国、包括我国的台北等,无一不是从源头垃圾分类减量开始的。
实践证明,垃圾分类是一个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最
有效手段,是解决“垃圾围城”的根本有效途径!
第一章 垃圾分类的概念及意义
第一节 什么是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是指按照垃圾的不同成分、属性、利用价值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不同处置方式的要求,分成属性不同的若干种类,其目的是为资源回收和后续处理带来便利。
通俗地说,就是把成分和结构相同或相近的物品分出来放在一起,便于后端处理,变废为宝。比如报纸、纸板、作业本等可划为纸类一类,剩菜剩饭等可划厨余垃圾一类。
在我国,垃圾分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垃圾分类包括二手交易和废品回收。国外很多国家没有废旧回收这一行,而是把它们包含到生活垃圾之中,所以他们的垃圾分类回收率比较高,而我国如果把废旧回收也列进去,垃圾分类回收率也比较高,应该在40%左右。
狭义的垃圾分类并不包括二手交易及废品回收行业,仅仅指居民混在一起需运填埋场填埋或发电厂焚烧的混合垃圾,本文中主要是指这一类物质,
前面也简单的提过。
关于垃圾分类,有几点需要说明:
第一,垃圾分类一定是从源头——居民家庭开始才是真正的分类,否则,都不是真正意义的分类,有些城市配备有二次分拣员,目的和动机也许是好的,但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类。
第二,垃圾分类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必须通畅,才能实现真正的垃圾分类。而现在很多地方是“前端已分类,后端大杂烩”,这不是真正的垃圾分类,说严重点,这只是一场“环保秀”。
第三,垃圾分类需要定时定点,如果不定时定点,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巨大,垃圾分类整个“产业链”便无法实现盈利,便不可持续下去。
第四,垃圾分类并非独立存在的,而应该和相应的处理方式配套,比如堆肥、填埋和焚烧。只是随着垃圾分类的普及和推广,填埋和焚烧的东西越来越少。
第五,国外甚至包括我国台北的垃圾分类的先进经验,都是可以借鉴和学习的,但不能照搬,那样可能会“水土不服”,因为体制、机制、文化、环保意识等都有所不同,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实际,走一条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的垃圾分类之路。
第二节 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
用哲学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没有垃圾,“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在日本等国,垃圾被喻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城市矿产”。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是地球上唯一一种不断增长、永不枯竭的资源。”这是200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席专家拉斯基提出的着名论断。
日本原来是一个资源小国,现在却成了资源大国,主要就是从垃圾里淘金。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平均起来人均占用资源却很少,而我们却把“城市矿产”全部拿去填埋或焚烧,可以说用“我们的资源来污染我们的环境”,甚是可惜。
所以,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主要在于:
第一 可以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及节约原生资源。
垃圾分类将可再生资源分离出来,生活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物(纸类、塑料、玻璃等)的比例占30%左右。据测算,每利用1吨废钢铁,可炼钢0.85吨,节约铁矿石2吨,节能0.4吨标煤,少产生1.2吨废渣。每利用1吨废纸,可生产纸0.8吨,节约木材3立方米,节能1.2吨标煤,节水100立方米,少排放废水90立方米,节电600度。
第二 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的清运量和处理量。
垃圾分类把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分离出来后,厨余垃圾制成有机肥,可回收垃圾进行二次分拣后再变卖,用于填埋的其它垃圾比例不到15%,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的清运量和填埋量。 第三 有利于环境保护。
由于从生活垃圾源头上进行了减量化,减少了填埋或焚烧发电带来的二次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
第四 可以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
生活垃圾分类属劳动密集型行业,我们将根据社区的大小,每个社区安排3
至4名垃圾分类回收人员。比如贵阳市有450多个社区,加上保洁人员及环卫人员等工种,可以解决4000人左右的就业问题。同时,因此类岗位对文化、技术要求不高,只要身体健康、能吃苦耐劳,经过一定的培训,就能上岗,就更适合那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包括“40、50”人员。
这是一项造福当代、泽及子孙的重要工作,所以说,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 国外垃圾分类的先进经验
目前,世界很多发达国家,同时也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开展了垃圾分类的工作,有些已长达上百年的历史,由于篇幅有限只选到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作一说明。
一 日本的做法
日本的垃圾分类堪称世界上最复杂,日本30年前曾是“二恶英大国”。
日本人多地少,国土面积狭小,客观地理环境决定他们不能如其他国家一样采用填埋的方式来处理垃圾。
在日本,采用最多的方式就是建立垃圾焚烧发电厂。上世纪80年代,日本对垃圾焚烧的依赖程度居全球之首,焚烧厂的数量占全球的70%,全国超过1/3的城市固体废弃物通过焚烧处理,这导致大气中的二恶英含量严重超标,成为“二恶英大国”。
为了解决这个环境难题。从垃圾的源头着手,日本政府发起了大规模的垃圾分类和回收运动,运动也得到了国民的信任和支持。
2008年,东京的垃圾年产量相比20年前减少了一半。
日本的垃圾分类非常细,堪称世界最复杂,要分30多类。除此之外,
更换电视、冰箱和洗衣机还必须和专门的电器店或者收购商联系,并要支付一定的处理费用。大件垃圾一年只能扔4件,超过这个数量需要付费。
在日本,市民如违反规定乱扔垃圾,就是违反了《废弃物处置法》,会被警察拘捕并课以3万--5万日元的罚款。但目前,垃圾分类投放已经成为日本民众的一种自觉行为,即使没人监督也会严格执行。
二 英国的做法
英国人垃圾分类也“闹心” ,一家竟有10个垃圾箱。
着名摩天轮“伦敦眼”所在的区域,为泰晤士河南岸的兰贝斯市。2011年5月,该市成为了伦敦第一个正式对垃圾分类设立奖惩制度的基层政府。
兰贝斯政府承诺,凡参与垃圾分类投放的市民,就有机会获得区内商店、电影院、健身房等设施的奖券。如果不按规定分类装运可回收垃圾,将面临最高1000英镑的罚款。
三 巴西的做法
巴西的“赛普利模式”
1992年,一家名为“包装再生利用促进会”(CEMPRE,以下简称“赛普利”)的民间公益组织在巴西成立了,拾荒者的日子终于得到了改善。
赛普利是由28家私营企业出资成立,其中不乏像利乐、英特尔、惠普和可口可乐这样的国际知名品牌。与绿点组织一样,赛普利的主要宗旨就是在巴西建立一个平行于政府环卫部门的垃圾回收体系,帮助巴西政府提高垃圾的回收率。
赛普利根据巴西的自身特点,设计了一个不同于德国的策略,那就是大力发展拾荒者合作社,利用巴西廉价的剩余劳动力,采用人工分拣的方式提高垃圾的分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