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灌注桩常见事故及原因分析处理 (摘自《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
一、常见事故及原因分析 (一) 塌孔事故
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成孔中塌孔、埋钻事故;第二类是混凝土浇筑前塌孔,造成孔底沉碴超厚事故;第三类是浇筑过程中塌孔,形成缩颈、夹泥。三类事故处理方法不同,但塌孔原因相似,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 没有根据土质条件选用合适的成孔工艺和相应质量的泥浆; (2) 护筒埋置太浅,或护筒周围填封不严,漏水、漏浆; (3) 未及时向钻孔内加泥浆或水,造成孔内泥浆面低于孔外水位; (4) 遇流砂、淤泥、松散土层时,钻进速度太快; (5) 钻杆不直,摇摆碰撞孔壁;
(6) 清孔操作不当,供水管直接冲刷孔壁导致塌孔; (7) 清孔后泥浆密度、粘度降低,对孔壁压力减小; (8) 提升、下落冲锤、掏碴筒和放钢筋笼时碰撞孔壁; (9) 浇筑混凝土导管碰撞孔壁;
(10) 用爆破法处理孔内孤石或障碍物时,炸药量过大等。
(二) 钻孔偏移倾斜 其主要原因有:
(1) 建筑场地土质松软,桩回不稳,钻杆导架不垂直; (2) 钻机磨损严重,部件松动;
(3) 起重滑轮边缘、固定钻杆的卡孔和护筒三者不在同一轴线上,又没有及时检查校正; (4) 钻杆弯曲或连接不当,使钻头钻杆中心线不同轴; (5) 土层软硬差别大,或遇障碍物。
(三) 孔底沉碴过厚
其主要原因有:
(1) 清碴工艺不当,清碴不彻底;
(2) 清孔后泥浆密度过小,孔壁坍塌,或孔底泥砂漏入;
1 / 4
(3) 清孔后,停歇时间过长,造成石屑、碎碴沉淀量增加; (4) 旋转钢筋笼、混凝土导管等碰撞孔壁。
(四) 堵管停浇事故
导管浇筑混凝土时,因故导管堵塞,混凝土浇筑被控停止。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类: (1) 隔水栓堵塞。常见原因有隔水栓尺寸偏大或偏小(指栓高小于导管内径),隔水栓选
材不当,木制隔水栓使用前未浸透水等;
(2) 混凝土在导管内停留时间过长。常见原因是混凝土开始浇筑后,因供料系统故障,
造成混凝土不能连续补给,导致不能及时提升导管;
(3) 导管埋入混凝土太深。常见原因是成桩过程中,导管埋深扩管内外混凝土面高差的
测量控制不严,造成未能及时提升导管。还有少数施工操作人员怕提升导管后,拆卸工作带来麻烦,而减少提升拆卸次数,也会造成导管埋设过深; (4) 混凝土性能不良:
1) 坍落度太水。常见原因有配合比不良,配料计量控制不严,以及混凝土运输方法不当
或停放时间过长造成坍落度损失过大等。
2) 初凝时间太短。国家标准规定的水泥初凝时间是≥45min。如果使用初凝时间短(但
是合格)的水泥配制混凝土,很可能因混凝土初凝时间短而造成墙管。这类实例已在几个工地都出现过。
3) 砂率太低而造成混凝土流动性差,不宜用来浇筑水下混凝土。
(五) 桩身夹泥、断桩
主要原因有: (1) 孔壁坍塌; (2) 导管提出混凝土面; (3) 浇混凝土中产生卡管停浇;
(4) 用商品混凝土浇灌时,混凝土供应不及时等。
(六) 混凝土强度不足、桩身出现蜂窝、孔洞
主要原因有:
(1) 混凝土原材料不良、配合比不当;
2 / 4
(2) 混凝土制备、运输、浇灌方法不当造成离析,坍落度损失太大; (3) 导管漏水;
(4) 新浇混凝土受超孔隙水压冲刷,或地下水含有侵蚀性介质。
(七) 钢筋笼质量事故
主要原因有:
(1) 制作、堆放、起吊、运输过程中钢筋笼变形过大; (2) 吊放钢筋笼不是垂直缓慢放下,而是倾斜插入; (3) 钢筋笼过长或过短;
(4) 钢筋笼需分段安装时,连接焊缝尺寸不足,焊接质量差; (5) 钢筋笼成形时,未按2~2.5m间距设加强箍和撑筋; (6) 孔底沉碴过厚,导致钢筋笼放不到底。
二、事故实例
钻孔灌注桩堵管停浇事故 1、 工程概况
南京市某高层综合楼采用桩径为1m的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桩顶标高-10.65m(地面以上第一层室内地坪标高为±0.00m),桩底标高-46.75m,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成孔时钻进中等风华岩层6.61m后停钻,用反循环工艺清孔,测定沉碴厚度基本符合要求后,随之安装钢筋笼,再次清孔,实测沉碴厚度为零。紧接着浇筑坍落度为20cm的混凝土,在开始浇筑后1h左右发生堵管,混凝土浇筑被迫停止。
2、 事故原因
因供料系统故障,混凝土不能连续补给,造成无法及时提升导管而堵塞。
3、 事故处理
首先采用钻机上的设备扫孔、清孔,并用反循环倒吸混凝土的措施,意图是排除部分已浇混凝土。但是实施后无效,实测混凝土浇筑高度约1.9m。最后决定采用插入式接桩,共要点如下。
(1) 用Φ500mm合金钢钻钻头扫孔,钻进2d后测量,已钻入混凝土深度约1160mm,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