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杆菌、痢疾杆菌、肝炎病毒、蠕虫卵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可粘附在蔬菜上,成为多种疾病的传染源。 3.农田土壤污染
与农业用水污染密切有关。当土壤中增添了某些通常不存在的有害物质,或某些固有物质含量增高时,土壤的物理性质就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降低土壤肥力,妨碍作物生长发育。某些有毒物质被作物吸收后残留于子实和茎秆中,还会影响人畜健康。土壤本身对这些有害物质具有一定的自净作用:生存于土壤中的大量微生物和原生动物能分解各种有毒物质;土壤本身有很大的表面积,能使很多毒物被吸附和固定;同时,土壤中的某些物理、化学作用还可使有毒物质分解。但当进入土壤中的有毒物质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为害农业生产。造成农田土壤污染的有毒物质主要有:①镉。主要来自金属矿山、冶炼和电镀工厂等排放的废水,会在土壤中累积,通过作物根系富集于植物体或子实中。每 1千克稻米中镉的累积量超过1ppm的称为“镉米”,人长期食用后会产生“疼痛病”,使骨质松脆易折,全身疼痛;在尿中出现糖和蛋白,并常并发其他病而死亡。②汞。主要来源于农药、医药、仪表、塑料、印染、电器等工厂排放的含汞废水,汞矿矿山的废渣和选矿厂的废水、尾砂等。汞被作物的根系和叶片吸收后,大部分残留在根部。灌溉水中含汞 2.5毫克/升时即对水稻和油菜的生长有抑制作用。③砷。主要来源于制造硬质合金的冶金工业、制药工业等排放的废水。农作物和果树都能受害。土壤和灌溉水中含砷时,植物茎、叶或子实内产生砷的残留,影响产品质量,危害人、畜健康。④铅。来源于有色金属冶炼,铅字和铅板的浇铸,陶瓷、电池制造等工业排出
的废水、废气以及汽车排出的废气等。作物的根或叶能吸收土壤或大气中的铅,蓄积在根部,部分转移并残留在子实内。铅污染还使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减弱,影响生长发育。⑤硒等。硒主要来源于燃煤动力工业、玻璃、电子工业以及铜、铅、锌矿石的焙烧工业等。土壤中含硒过量时,会使作物受害,并在植物体内造成残留。含硒过多的饲料会引起家畜慢性硒中毒和患碱质病,但适当的硒含量对家畜生长发育有利。硒常与硫共存,土壤中施加适量的硫酸盐可减轻硒的为害。土壤中的其他微量元素如钼、铜、锌、铬等虽有刺激植物生长的作用,过量时也会对作物造成为害。
此外,农业用水和农田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还常污染水体,对水产业造成为害。如:水中氰化物0.3~0.5毫克的含量就可使许多鱼类致死;酚可影响鱼、贝类的发育繁殖;虾对石油污染特别敏感,鱼卵和幼鱼为油膜粘住后会变畸形或失去生活能力,成鱼会因鳃上沾油而窒息死亡。镉、汞和铅对鱼类生存的威胁也大。水中镉含量为0.01~0.02毫克时即致鱼类死亡。汞易在鱼体内富集。20世纪50~60年代,日本水俣市和新泻县的居民曾因长期食用被甲基汞污染的鱼类而发生震惊世界的公害病──水俣病。 二、来自农业本身的污染与危害 主要包括下述几种。 1.农药污染
一些长效性农药如滴滴涕、六六六等,由于化学结构较稳定,不易被酸、磷、氧和紫外线等的作用所分解,且脂溶性强而水溶性小,喷撒时除一部分为
作物所吸收、造成作物内的残留外,降落到地面的农药,有的残留于土壤中,被土壤动物如蚯蚓等所摄取而在其体内积累与浓缩,并通过家禽的捕食等辗转为害;有的则随灌溉水或雨水流入江河湖海,通过水生动物食物链的传递而在鱼体内浓缩数千、数万,甚至数百万倍,造成为害(图 1)。另外,农药的长期使用,还会因害虫的天敌被消灭和害虫、致病微生物产生抗药性而加剧病虫为害(图2)。 2.化肥污染
长期过量施用化肥或施用不当可造成明显的环境污染或潜在性污染。除由于长期单一施用化肥,有机质得不到及时补充而造成的土质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外,化肥中的氮、磷元素还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孳生,导致缺氧和嫌气分解,使鱼类失去生存条件。由此造成食物、饲料及饮水中的硝酸盐积累,也为害人畜健康。同时,氮肥的分解不仅污染大气,所产生的氮氧化物上升至平流层时,还会对臭氧层起破坏作用。此外,含氮量高的农业废物如畜禽粪尿、农田果园残留物和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等,也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为害鱼类和多种水生生物。
盲目性的农事活动 如对森林、草原以及水、土等农业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等,也是恶化农业环境、破坏农业生态平衡的重要原因。 第三节 农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环境保护
农业环境保护就是利用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各种手段,使农业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维持良好的状态,防止其遭受污染和生态破坏。农业环境是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土地、森林、草原、水资源、空气等,具有广泛性、整体性、区域性的特点,是农业的基本物质条件。 必要性
农业环境保护不仅对发展农业生产至关重要,而且在整个环境保护工作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是当前中国农业环境的两个突出问题。农业资源衰退,自然灾害加剧,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农业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农田、牧场受工业(包括乡镇企业)“三废”污染严重。不合适地大量使用农药,造成土壤、水体污染和农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过量和不合理地施用化肥,引起蔬菜、地下水硝酸盐积累和水体富营养化等现象比较普遍。农业环境恶化危害人体健康,危害农业生产,导致农业减产、绝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农业环境破坏还会降低农业环境的生产力及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会对气候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进而危害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的主要措施有:①强化农业环境管理,制定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防止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规,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管理体制。②积极防治工矿企业(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三废”污染。③防治农药、化肥污染,积极推广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大力发展有机肥、复合肥,合理施用化肥,
提高化肥的利用率。④制定有利于农业综合开发的技术经济政策。⑤加强农业环境监测网建设。
第二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资源利用过程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2)掌握资源的基本概念、组成要素和特点。
3)重点掌握土地、水、生物和气候资源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资源的基本概念、组成要素和特点。 难点:自然资源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1.概念: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生产与生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2.意义:它们是支持人类生存、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3.分类:
农业环境保护概论教案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