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附件一:

《惠州大亚湾石化区第二条污水排海管线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工程概况

惠州大亚湾石油化学工业区已成为惠州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和广东省沿海石化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石化区内所有废水经处理达标后,通过石化区唯一的一条且属于中海壳牌公司的排污管道进行排放,该管线现有最大排海能力为1200m3/h。

根据目前排污量统计,现有排污总量(中海壳牌+中海惠炼一期+清源污水处理厂三家)已达1150 m/h ,接近现扩散器极限排放能力。石化区拟建的中海惠炼二期项目已列入《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计划新建1000万吨/年炼油和100万吨/年乙烯。依据惠炼二期项目环评报告,二期项目投产后将会新增污水量400 m/h。此外,加上石化区其它在建项目、拟建项目和规划项目等排放的污水,预估总的污水量最大将达到3800m/h,现有排海污水管线1200m/h的排海能力不能满足石化区的发展需要。根据国家环保部对中海惠炼二期项目的批复(环审【2010】276号)要求,必须建设第二条排污管道。

大亚湾石化区第二条污水排海管线从清源污水处理厂西侧附近下海,穿越第一条排污管线后,从拟建调整后锚地与第一条排污管线之间穿过,在桑洲北侧约500m处折向大亚湾水产资源保护区中部缓冲区,西侧距离桑洲最近约350m(以桑洲岛外缘线考虑),穿越中部缓冲区约2.10km,然后到确定的排污口(中心坐标为114°45′40″E,22°27′00″N)。长度约为37.78km。

本项目用海类型包括海底管道用海和排污倾倒用海两种。其中海底管道用海面积约为78公顷,污水达标排放用海面积约为858公顷。

排污管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悬浮泥沙,营运期间污水经扩散器排放入海,均将对海洋环境产生一定影响。施工和营运期间将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对周围海洋环境的影响。

2、工程分析 ? 施工期

施工期间产生的悬浮泥沙,主要来源于2个方面:①海底管道登陆点海岸开挖;②敷设管道作业挖掘沟槽。此外,施工期的海洋环境污染因素还有施工船舶产生机舱含油污水、施工队伍产生的生活污水、施工人员和施工船舶产生的固体废物。

施工期的生活废水主要为船舶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发生量约为4.8m/d;清管和试压采用清水分段进行,废水排放总量约5000m;本项工程建设过程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每天生活垃圾的发生量约为60kg/d;含油废水产生量为1.64t/d,按照《沿海海域船舶排污设备铅封程序规定》,机舱含油污水不得向沿海海域排放,船舶所产生的油类污染物须定期排放至岸上或水上移动接收设施。

登陆段500m施工采用预开挖施工,施工产生的源强约为24.54kg/s。该段开挖时间较短,

1

3

3

3

3

3

3

不超过2天。深水段施工采用后挖沟埋设方式,管线挖沟工段悬浮物产生源强为64kg/s。

? 营运期

营运期废水污染源主要产生于各生产装置、储运系统、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废水主要包括:含硫污水、含油污水、含盐污水、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等。污染物种类主要有COD、石油类、硫化物、氨氮、活性磷酸盐、挥发酚和苯类等。根据污水排放总量和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标准》(DB44/26-2001)第二时段一级标准值,选择COD、石油类和磷酸盐为研究对象,则COD、石油类和磷酸盐达标排放时的排放源强分别为0.063kg/s、0.005 kg/s 和0.0005 kg/s。

此外,还存在海底管道建设对水动力环境、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海洋生态环境和通航环境的非污染影响。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 水质状况

2010年9月调查显示,调查海水水体中pH、COD、活性磷酸盐、汞、砷、锌、镉、铜、总铬、硫化物等评价因子单项标准指数均小于1,无超标样品;10m层样品溶解氧含量全部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表层的样品溶解氧含量仅1号站出现超标现象,底层样品溶解氧含量的超标率为62.5%;调查海区除个别站位的10m层和底层无机氮超过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外,其余各站各层的无机氮均为超标;石油类超标率为4.8%,超标样品均出现在表层,但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铅除17号站退潮时底层样品超标外,其余样品铅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2009年4月调查显示,调查海水水体中BOD5、COD、无机氮、油类、硫化物、氰化物、挥发酚、镍、砷各评价因子单项标准指数小于1,满足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活性磷酸盐、汞、镉、铜等评价因子有部分超过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大部分站位的锌超过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限值;全部站位的铅含量均超过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限值要求。

(2) 沉积物状况

调查海区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油类、汞、砷、铜、铅、镉、锌、铬的评价因子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标准,表层沉积物无超标样品,沉积物的质量状况良好。

(3) 海洋生物状况 ①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2010年9月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区表层叶绿素a涨潮时含量变化于(0.72~17.8) mg/m3,平均值为4.04mg/m3,落潮时表层叶绿素a含量变化于(0.66~18.1) mg/m3,平均值为3.57mg/m3;初级生产力涨潮时范围为(222~1900) mg·C/(m2·d),平均值为854 mg·C/(m2·d),落潮时,初级生产力范围为(311~1786) mg·C/(m2·d),平均为790mg·C/(m2·d)。

2009年4月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区叶绿素a的含量在(0.781~7.718)mg/m3,平均值为1.99mg/m3。初级生产力在(107.84~848. 11)mg·C/(m2·d),平均值为333.87mg·C/(m2·d)。

②浮游植物

2010年9月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区浮游植物共有3大类29属82种(含变种、变型),其中,

2

硅藻种类为19属56种,占总种数68.3%,调查区的优势种有中肋骨条藻、菱形海线藻、柔弱菱形藻、佛氏海毛藻、热带骨条藻、暹罗角毛藻6种。海区浮游植物个体数量变化范围为个体数量范围为(0.16~4.47)×106个/m3,平均为1.15×106个/m3。多样性指数平均为3.46,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72,海区各站浮游植物丰度范围为1.08~1.77,平均为1.38±0.22,各站丰度差异不大。

2009年4月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区浮游植物3大类18属49种,硅藻13属37种,甲藻4属10种,蓝藻1属2种,其中以硅藻门种类最多,其次是甲藻门。浮游植物数量分布范围为(0.145~38.03)×106cells/m3,平均为6.81cells/ m3。其中硅藻最多,占90%,其他类群种类较少。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介于2.3~4.66,平均为3.81;均匀度介于0.48~0.87,平均为0.72。

③浮游动物

2010年9月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区浮游动物100种和6类阶段性浮游幼体,桡足类和水母类的种类较为丰富,分别为42种和32种。个体密度在(96.18~1067.0)ind/m之间,平均密度为468.02 ind/m,生物量范围在(21.43~1250.00)g/m之间,平均生物量为328.88 g/m,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为小齿海樽;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在2.85~4.10之间,平均值为3.56;均匀度范围在0.62~0.80之间,平均值为0.69;丰度范围在2.74~6.91之间,平均值为4.47。

2009年4月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区浮游动物8大类46种。其中桡足类最多,有17种;其次为水母类,有9种。浮游动物种类数介于7~24;栖息密度平均为4639.21 ind/m。生物量变化介于(43.6~2889.1)mg/m,平均为1171.44 mg/m。生物量及栖息密度均处于较高水平。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介于0.26~0.69,平均为0.46;均匀度介于0.08~0.81,平均为0.17。

④底栖生物

2010年9月调查结果显示,定性定量鉴定出底栖生物9大门类91种。甲壳动物种类最多,有29种,占总种类数的31.9%;底栖生物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1.4~244.30)g/m2,平均值为40.14 g/m2。栖息密度的变化范围为(30.0~430.0)ind/m2,平均值为122.1 ind/m2。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1.32~4.07,平均值为3.23±0.88;均匀度变化范围为0.32~0.96,平均值为0.80±0.21;丰度变化范围为3.06~5.57,平均值为4.17±0.93。

2009年4月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区底栖生物5门47种,其中多毛类动物最多,达20种,其次是软体动物16种。底栖生物密度介于(30~770)ind/m2,平均为240.83ind/m2;生物量介于(0.6~62.7)mg /m2。均以S6站最高,S12站最低。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以软体动物最高,占总密度的56%,占总生物量的65%。底栖生物优势种为软体动物鳞片帝纹蛤和波纹巴非蛤。底栖生物种数介于3~10种;多样性指数介于0.77~2.85,平均值为1.86;均匀度变化介于0.26~1。

⑤潮间带生物

2010年9月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区潮间带生物共出现4大类25种。软体动物种类最多,有13种,占总种数的52.0%。区潮间带生物种类以亚热带暖水种为主。主要优势种有:软体类的僧帽牡蛎、变化短齿蛤、短齿蛤和平轴螺。潮间带平均生物量为2243.01g/m,平均栖息密度为2876.3ind/m。不同潮带主要组成生物种类有所差别,数量的垂直分布亦不均匀。生物量大小的垂直变化为: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栖息密度大小的垂直变化为:中潮带>低潮带>高潮带。中低潮带生物以软体类生物为主,软体类生物具有较重的外壳,对生物量影响较大。

3

2

2

3

3

3

3

3

3

(4) 海洋生物质量

2010年9月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区底栖生物调查采到9个足量的生物残毒样品,鱼类6种,软体类3种。软体动物波纹巴非蛤生物体内污染物质Pb的单项标准指数超出第一类生物质量标准,超标倍数为1.0,但其含量远低于第二类生物质量标准的限制;其余生物体各污染物含量均未见超标。潮间带生物调查只采到1个足量的生物残毒样品,样品为僧帽牡蛎,僧帽牡蛎体内Cu、Pb、Cd、Zn和石油烃含量超标,Hg、As、Cr等评价因子的含量均满足第一类生物体质量标准要求。

2009年4月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区主要选取经济物种有:鱼类、蟹、虾、贝类、螺类、鱿鱼、墨鱼、八爪鱼等8个生物用于残毒分析。贝类的Cd 、Cr 、Cu 、Zn 、As、石油烃均低于《海洋生物质量》规定的标准限值;贝类有一个样品Hg含量超标,超标倍数为1.2;三个样品的Pb均超过标准限值。鱼类、头足类、甲壳类各评价因子均满足《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监测简明规程》和《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监测技术规程》中规定的生物质量标准。

(5) 渔业资源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于2008年12月和2010年3月开展了大亚湾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

2008年12月游泳生物的资源密度为4138kg·km。出现的鱼卵仔鱼种类有9种;鱼卵平均数量为522粒/1000m,仔鱼平均为20尾/1000m。

2010年3月游泳生物的资源密度为4138kg·km。共采集鱼卵仔鱼18科21种。鱼类种类以鯷科居多。鱼卵密度平均为612粒/1000m, 仔稚鱼密度平均为56尾/1000m。

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对水质环境影响

根据水质影响预测结果,疏浚施工产生的悬沙增量超过10mg/L的底层包络线面积为58.5 km,中层包络线面积32.1 km。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区域的悬沙浓度增加,由于底层海流动力较弱,扩散条件差,施工对底层海区影响较大,悬沙增量浓度超过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底层悬沙扩散至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时距离管线的距离最大为2673m。由于海水垂向密度差异所产生的浮力,将使得悬浮物逐渐上升并扩大。悬浮物上升至中层后,由于中层海流动力作用较强,悬沙增量超过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但没有超过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悬浮物上升至水体中某一高度后,达到平衡状态将不再上升而形成水下悬沙浑浊区。因此,表层受施工影响较小,悬沙增量没有超过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不过这些影响是暂时,随着工程施工的结束而结束。

运营期排水口排污对底层水质影响较大,从表层到底层浓度值逐渐增大。在达标排放工况下,底层的各污染物浓度均超过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不过超标面积不大,石油类超标面积最大,约0. 92 km2;中层的石油类浓度增量超过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超标面积为0.24 km2,COD和活性磷酸盐不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表层未出现污染物浓度超标现象。

(2)对沉积物环境影响

本污水管线的施工采用后挖沟埋设方式,沟槽开挖将破坏开挖区的海底沉积物特征,同时,

4

2

2

3

3

-2

3

3

-2

开挖出来的淤泥粒径较小的在海流的作用下向周围海域扩散,粒径较粗的则堆积在沟槽两侧并在海流作用下在底床发生迁移。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油类、汞、砷、铜、铅、镉、锌、铬的评价因子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标准,沉积物的质量状况良好。因此,管线区由于淤泥扩散和迁移的沉积物向周围海域扩散、迁移后,不会改变周围海域沉积物的特征。

营运期排污口附近海域沉积物中的所有评价因子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中的第一类标准,海域总体沉积物环境质量较好。杜绝非正常排放。

营运期达标排放下底层各污染物浓度均超过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超标面积最大为0.92km,包络线距离扩散点最远为633m。大亚湾内泥沙含量低,吸附到悬浮泥沙上而沉降到底质上的污染物较少,对沉积物环境影响不大。

(3)非污染物环境影响综合分析与评价 ①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

本工程污水管线采取海底埋设方式伸向外海至排污口,开挖的淤泥层海底基槽将回填海砂至海底平均高程,砂层以上管槽由海底自然回淤,在水流作用下海底地形将自然回复到原有的情况。污水管道位于海床之下平均1.5~2.0m距离。排污口处的海底污水扩散器长度为154m、管径为813mm,且置于海底处,尺度很小,对海底海流的影响较小。因此工程对海床地形以及水深的改变甚微,工程后流速流向基本保持不变。

②对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的影响

由于本工程施工对海床地形无大影响,且在潮流作用下可很快恢复,因此工程区附近潮流、波浪动力特征基本不会因本工程而发生变化。

③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污水管道采用后挖沟埋设方式,开挖过程中将掩埋、覆盖管线区两侧一定距离内的底栖生物。沟槽的形成将彻底破坏了海区底栖生物的生境,本工程施工期管道敷设底等造成的生物损失量如下:底栖生物1.252t,游泳生物29.404t,鱼卵3.038×10粒,仔鱼2.036×10尾。

大亚湾海域悬浮物含量极低,潮流动力强劲,只要污染物经过处理达标后排放,黏附到悬浮物上而沉降到底栖生境的污染物就会很少,可以认为营运期污水排放对底栖生物影响极小,对浮游生物的生物量、种类及死亡率直接影响不大。管道营运期间污水排放造成的海洋生物年持续性损害为:游泳生物866kg、鱼卵1.928×10粒、仔鱼1.292×10尾。

(4)对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

工程施工期管沟开挖和冲射产生的悬浮泥沙和施工噪音将对霞涌度假旅游区和巽寮旅游区产生影响。水质和沉积物对旅游区的景观视觉效果影响不大,噪音影响较大,建议尽量避免夜间施工。营运期污水排放对旅游区影响不大。

本排污管线与中海壳牌管线相交叉,拟建管道穿越中海壳牌管线时将采取管道保护措施,会尽力做到对中海壳牌排污管线基本没有影响。

管线沿线分布有7块海底底播养殖区,且大部分位于路由区内,项目的建设将使得这些养殖

5

7

68

7

2

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

附件一:《惠州大亚湾石化区第二条污水排海管线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1、工程概况惠州大亚湾石油化学工业区已成为惠州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和广东省沿海石化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石化区内所有废水经处理达标后,通过石化区唯一的一条且属于中海壳牌公司的排污管道进行排放,该管线现有最大排海能力为1200m3/h。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z3up20akf3jk4h7sglc72h8v7sa9700vj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