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5年幼儿园卫生保健健康教育讲座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手足口病、伤寒防控知识讲座

培训时间:2015年6月7日

培训地点:中区分园二楼多媒体室

主讲人:张子华(德兴市疾控中心主任) 参加人员:中区分园各班级家长(签名附后)

手足口病概述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病原体抵抗力

病毒对75%酒精、5%来苏耐受; 病毒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

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 病毒可在外环境中长期存活;

病毒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 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

国内疫情概况

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手足口病病例;

1983年天津暴发柯萨奇病毒A16型引起的手足口病,5~10月发病7000余例; 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分离出肠道病毒71型病毒;

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从患者分离出2株肠道病毒71型病毒;

2000年山东省招远市暴发小儿手足口病,市人民医院接诊1698例,3例合并心肌炎死亡。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家畜、宠物等不感染,也不传播此病。 患者咽部排出病毒持续1~2周,粪便排出持续约3~5周; 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主要传播途径):接触患者唾液、疱疹液、粪便等。 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污染的用具、玩具、食具、奶具和寝具等。 空气飞沫传播; 经水传播; 院内感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

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

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为最高; 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流行特点

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 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

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流行;

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现象; 暴发流行后常散在发生。

临床特点

潜伏期3~7天,无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初始表现发热、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皮肤疱疹;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受累;疱疹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一周内消退;病程约4~10天;极少数患儿可以伴有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疫情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传染源的控制难度大

手足口病的隐性感染比例很高,显性:隐性感染者>1:100,而现有的技术和措施很难及时发现并隔离隐性感染者;

以轻型病例为主,农村偏远地区的患儿父母易忽视对该病的就诊治疗,亦不采取居家隔离等措施;

该病在发病初期传染性极强,而患儿一般在被经过自我诊疗后方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手足口病的上述特点,决定了难以将控制传染源作为疫情防控的主导措施。处于传染期的患儿和隐性感染者的流动易造成疫情的扩大和蔓延。 (二)完全切断传播途径存在困难

(三)人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

成人大都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低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因而有时会存在间隔流行的特点,即在人群中,主要是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生,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若此时暴发,短时间控制的难度也将很大且无疫苗接种保护。

防控措施

1.统一标准,明确病例诊断;

2.开展监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疫情流行动态; 3.规范开展疫情应对与处置,及早扑灭疫情。

严格按照推荐的诊断标准诊治病例,轻症病例以门诊对症治疗为主,重症病收住院诊治,注意隔离与消毒,杜绝不规范诊疗行为。

强化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重点加强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

流行期间及流行地区,在托幼机构及小学开展学生晨检工作,及时发现病例。发现有可

疑疱疹的患儿立即动员家长对其进行家庭隔离治疗,直至病愈方可返校。

培训专业人员,提高防治能力;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防病意识;

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和饮食饮水卫生监督检查; 加强托幼机构和医疗机构预防指导和监督检查; 做好信息发布和媒体沟通。

伤寒概述

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本病又称为肠热病,以持续菌血症,网状内皮系统受累,回肠远端微小脓肿及溃疡形成为基本病理特征,其临床表现主要系病原经血播散至全身各器官,而并非单纯由肠道局部病变所引起。

伤寒的特征性症状和体征有以下6点:

1、持续高热;

2、表情淡漠,无欲面容,反应迟钝,精神障碍; 3、相对缓脉; 4、肝脾肿大; 5、玫瑰疹;

6、白细胞减少,中性淋巴细胞相对增加,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潜伏期为5~21天,平均10~14天。

伤寒的临床类型

1、轻型:全身毒血症状轻,病程短,1~2周内痊愈。多见于发病前曾接受伤寒菌苗注射或发病初期已应用过有效抗菌药物治疗者。

2、暴发型: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有畏寒,高热,腹痛,腹泻,中毒性脑病,心肌炎,肝炎,肠麻痹,休克等表现。常有显著皮疹,也可并发DIC。

3、迁延型:起病与典型伤寒相似,发热持续不退,可达45~60天之久。慢性血吸虫病伴发伤寒者,常属此型。

4、逍遥型:症状轻,病人常不自觉,甚至有的患者因突然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而被发现。 5.小年龄儿童常会出现腹泻症状,肝肿大多于脾肿大,常并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或肺炎,重症患者甚至能导致大脑功能障碍和中毒性脑膜炎,偶可致肠出血和肠穿孔。

婴幼儿伤寒常不典型,起病急,脉快,高热、惊厥常见,腹胀、腹泻、呕吐等中毒症状均较显著。玫瑰疹少见,白细胞计数常增多,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颇为常见。

6.老年伤寒体温多不高,症状多不典型,虚弱现象明显;易并发支气管肺炎与心功能不全,常有持续的肠功能紊乱和记忆力减退,病程迁延,恢复不易,病死率较高。

常见并发症

1、下消化道损害:肠出血和肠穿孔;

2、脑和神经系统损害:大脑功能障碍、中毒性脑膜炎;

3、肝胆损害:肝脾肿大、中毒性肝炎、肝脓疡和胆囊积脓;

4、呼吸道炎症: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

5、其他重要器官: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关节炎,脊髓炎、心肌炎和心功能不全。

流行病学

1、人是伤寒杆菌的唯一天然宿主;

2、年龄分布:两头(<2岁和>35岁)低,中间高,5~19岁的发病率最高。 3、季节分布:常年散发,但以夏秋季最多。

4、约10%的伤寒病人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病程>2周者。

伤寒的病死率是1%~4%,5岁以下儿童的病死率是大龄儿童的10倍,分别为4%和0.4%。在未治疗的病例中,病死率高达10%~20%。

慢性带菌者

慢性带菌者是决定伤寒流行水平的主要因素,也是造成点状爆发的重要传播源。慢性带菌者的成因与胆囊疾患密切相关,故成为带菌者的机会随受感染时的年龄而异,并且女性高于男性。

据调查,20岁以下的慢性带菌者极少,不到1%,20岁以后逐渐增多,同时男女性别差异也逐渐增大,40~50岁的女性可达16.4%,为男性(2.5%)的6~7倍。

当前全球和我国伤寒的流行现状

伤寒在发展中国家仍然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为数据不充足, WHO只能对疾病负担进行有限的评估。

2004年,WHO估计全球伤寒的疾病负担是2100万例,其中约21.6~60万死亡,主要是学龄儿童和学龄前儿童,并且主要的疾病负担发生在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

在我国,伤寒病例的报告数(1989~1997年每年报告11.86~5.82万例;2005年以后每年报告1.5万例左右)虽然相对来说并不算多,但是应当考虑到有80%的感染者症状不典型,实际病例数会比报告数多得多。

当前全球和我国伤寒的流行特点

1、症状不典型的多,容易忽略。 2、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墨西哥和东南亚等地区出现了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抵抗力的伤寒杆菌引起的大流行,造成治疗上的极大困难。

3、常常出现点状或局灶性爆发流行,在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伤寒疫苗预防接种的重点对象

伤寒疫苗的免疫预防适用于2岁以上各年龄组人员,其接种的重点对象是: 1.学龄儿童和学龄前儿童,幼托机构和学校等集中人群; 2.建筑工地和野外作业人员; 3.环境卫生从业人员; 4.饮食从业人员;

5.实验室尤其是临床实验室的微生物学工作人员。

对伤寒进行免疫预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伤寒是侵害人体多个器官,病死率较高,对人们健康危害极大的传染病,而且由于伤寒病程较长,病情较重,形成高经济负担,常常造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2、由于慢性带菌者等原因,常出现点状或局灶性爆发流行,引起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潜在危险很大。

3、多耐药伤寒杆菌引起的伤寒日益增多,使临床治疗更为困难,而多耐药菌造成的伤寒无症状携带者又使伤寒流行的潜在危险进一步加大。

4、我国已经可以大规模生产安全有效的伤寒Vi多糖疫苗,我国研制的伤寒Vi多糖疫苗已达国际水平,完全可以放心地在人群中使用。

因此,当前卫生防疫部门要加强全社会卫生防病知识学习、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增强自我防病意识;如有发病,要早到正规医疗机构治疗,不要或尽量少自服药;及时与学校、幼儿园通报情况;加强主动免疫,积极接种疫苗,以获得疫苗的保护。

2015年幼儿园卫生保健健康教育讲座资料

手足口病、伤寒防控知识讲座培训时间:2015年6月7日培训地点:中区分园二楼多媒体室主讲人:张子华(德兴市疾控中心主任)参加人员:中区分园各班级家长(签名附后)手足口病概述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z3sn2xc279x6b742rz56u75f0b3w101d8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