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延续文化血脉》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体会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态度。
能力目标: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认知和运用能力,自觉传承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知道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理解并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 (一)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部分:“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相应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
1
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2)整体感知教学内容
本框题包括“中华文化根”和“美德万年长”两目内容。第一目侧重从中华文化的丰富与发展角度,讲述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创造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重点落在“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第二目侧重从代代传承的中华美德角度,阐释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重点落在“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文化自信的含义及实现途径。 教学难点:理解文化自信的含义及实现途径。 三、学情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学科知识的积累,九年级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的和现实的、本土的和外来的、先进的和腐朽的等各种各样的文化相互激荡。在这一大环境下,九年级的学生受其心理发展水平、认知能力及辨别是非
2
能力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会淡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容易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本框题有助于学生奠定中华文化底色,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教学设计过程
本课设计了“中华文化根”和“美德万年长”两个环节。每个环节各有三部分内容,“中华文化根”包括感受中华文化、品味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美德万年长”包括中华美德是精髓、中华美德代代传、美德力量在践行。整体遵循“感受中华文化魅力-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中华美德”的设计思路。 导入环节
出示热播关于唐代的电视剧和唐朝历史图片,并提问:唐朝时期为什么有很多留学生到中国来?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能将历史上唐朝的兴盛与其文化的繁荣相联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化兴则国运兴。 环节一:感受中华文化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到文化就在身边,意识到文化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华文化相关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究不同民族文化的兴趣。引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传承至今的原因的思考,能够认识到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3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5.1 延续文化血脉 说课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