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准确的表达民歌风格的实践能力, (2)有感情的背唱歌曲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游戏法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深入体会作品的风格特点并表现作品。 (2).在民歌《凤阳花鼓》的学习中,用聆听作品找出骨干音等方法辨别民族五声调式。在歌曲分析中,探究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演唱体验和实践中,领略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1. 重点:指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完整背唱歌曲《凤阳花鼓》。
2. 难点:准确把握民歌《凤阳花鼓》的风格并加以表达,会用简单的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视频导入:师播放凤阳花鼓介绍的视频导入,通过看视频让学生了解凤阳花鼓,教师用 引出课题《凤阳花鼓》 二、新课
(一):凤阳花鼓介绍 1.
花鼓:民间歌舞形式之一,表演者通常为一男一女,一人执锣,一人击鼓,边
歌边舞。举例:湖南花鼓,扬州花鼓,山东花鼓秧歌等。凤阳花鼓成为自娱自乐的工具,每逢喜事,迎接宾客时凤阳人总要表演一番。 (二):新歌学唱 :1.
初听歌曲《凤阳花鼓》 师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生:欢快活泼的......
2.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同时找出歌曲中没有学到过的节奏型。 生:切分节奏。教师讲解。
3哼唱旋律:师生齐唱旋律,教师接龙哼唱旋律,找找旋律的两个乐句的关系,揭示鱼咬尾,教师讲解。
4分组哼唱旋律,一部分学生哼唱旋律,一本分学生找找歌曲中出现了那几个音,揭示五声调式,讲解五声调式。
5加入歌词演唱歌曲:师弹琴演唱歌曲,学生唱完之后找出衬词,讲解衬词。 6完整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7分组表演歌曲。
8让学生创编歌曲。上台表演。 三创编
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填写五声调式的音,组成旋律。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欣赏两种不同的演奏形式的凤阳花鼓,师播放视频。 五【小结】
凤阳花鼓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朴实的像山间的一缕清风,记录人们生活的喜怒哀乐,这些民间音乐也需要我们继续传承下去,让他们焕发出新的光彩。 。
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已不满足于教师对课本的简单重复,更加偏重于形象思维,对片面、零碎的教材尚缺乏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同时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独立思考、辨别是非、分析问题能力不强,但生活中音乐又是学生每天接触到的,有些也是学生会产生困惑的,所以学生渴望能通过一些途径来了解各种音乐。老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在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的同时,注重音乐的升华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对于音乐课的课程设置方式、学习基本思路有了一定的了解,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效果分析
1教学时间把握,相对不够好,之前在教学设计中有有关五声调式填写的这一环节,感觉给学生讲解的不够,相对用去较多的时间,所以感觉在后面拓展环节有一些草草结束。 2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我采用“观看视频”的方式,主要用途是为了:吸引同
学们的注意力,引出今天学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也无形中让同学们掌握到《凤阳花鼓》;中可能是刚开始上课,学生们看到很多老师来听课,感到紧张,所以热情不是非常高涨,我也没能完全带动起学生,这也是我教学经验不足的体现
本课我所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音乐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中
的歌曲《凤阳花鼓》。《凤阳花鼓》又名凤阳歌,是安徽省民间小调,因最早流传于凤阳而得名,后流传到江西,被称为《打花鼓》。历史上由于淮河流域经常闹水灾,百姓迫于生计,只有四处逃荒,沿村乞讨。民间艺人口唱小曲,身背花鼓,手持小锣,挨家挨户边舞边唱。 表达了当地老百姓以歌抒情,即兴演唱生活的一种心情。充满安徽凤阳地方民歌的风味特色,全曲是单乐段,五声宫调式,起承转合的四个基本乐句的旋律采用“鱼咬尾”式的发展手法,乐句与乐句之间连贯绵延,流畅自然。衬词部分是模仿花鼓的象声词,极度渲染了欢快的气氛,略带有跳跃性,非常有韵味特色。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准确的表达民歌风格的实践能力,
2有感情的背唱歌曲
【过程与方法】1.利用游戏法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深入体会作品的风格特点并表现作品。
2.在民歌《凤阳花鼓》的学习中,用聆听作品找出骨干音等方法辨别民族五声调式。在歌
曲分析中,探究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演唱体验和实践中,略传统音乐文化中蕴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1. 重点:指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完整背唱歌曲《凤阳花鼓》。
2. 难点:准确把握民歌《凤阳花鼓》的风格并加以表达,会用简单的乐器为歌曲伴奏
请同学们采用五声调式中的音,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旋律填空,看哪组编的最好听。 1=C 4/4
① 6 ⅰ 6( ) — ∣ ② ⅰ 65( ) —∣ ③ 3. 5 ( )() ∣
④ 56 53 ( )—∣
课后反思
作为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老师,我非常有幸能有机会在片组上一节公开课,并得到各位老师 的指导和帮助,吸取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感谢学校各位领导,老师给我这个宝贵的锻炼和学习机会,通过公开课教学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没有你们的鼓励和帮助,我不能这么快成长起来。
从选择教学内容,到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等等,围绕教学目标我不断的推敲教学过程,虽然真正上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但是准备的过程确实非常的漫长。(想必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上完公开课以后,感觉紧绷的思维总算有了释放,所以静下来,反复地看教学录像,不断自我反思:
1就教学目标而言,我把重点放在通过学唱歌曲《凤阳花鼓》,学生能基本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歌曲旋律的特点,感受安徽民歌的风格。课下听课老师们反映这一目标基本达到。但是通过简单节奏伴奏,学生能用常见的打击乐器为歌曲《凤阳花鼓》伴奏这一目标相对过于抽象,没有具体化,这也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到没有重心。
2就教学过程来说,教学时间把握,相对不够好,之前在教学设计中有有关新,旧《凤阳花鼓》的对比这一环节,相对用去较多的时间,所以感觉在后面拓展环节有一些草草结束。 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我采用“节奏式提问”的方式,主要用途是为了:吸引同学们 的注意力,引出今天学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也无形中让同学们掌握到《凤阳花鼓》中较难的一句节奏型。一开始学生有些胆怯,在我多次范唱下终于有学生敢大声摸唱出来。课后评课的老师对我说我在教唱中能够找到重点难点进行教唱是可取的,但是在形式和教学方 法上还不够有效大家建议可以请唱对的学生纠正唱错的同学;或者请唱对的学生领他们自己的组进行练习从而进行整组过关。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也通过以点带面更好的解决了歌曲难点。
3演唱的形式如果能多样些,给学生多一点表现和互相点评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就能 更好的体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唱《凤阳花鼓》,了解安徽民歌风格。对于课 堂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对于课堂形式还是有欠缺的。在教唱环节中演唱的形式只有全 班唱,师生轮唱两种,个别学生对歌曲的掌握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够,所以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谢谢大家!
本单元旨在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不同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了解民族音乐的体裁,形式调式,进而认识到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财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本单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了解了不同地区民歌和器乐作品的地方特色。了解了民歌体裁和民间器乐演奏的多样性。体现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的普及型、基础性和发展性。还加大探究的力度,探究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丰富多样,探究内容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也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