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后精练含答案
【单项选择】
1.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 ) 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
2.苏联钢产量由1928年的430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1830万吨。1928-1937年,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飞机、汽车、化工、机器制造等新型工业部门。这反映了苏联( )
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B.重工业发展迅速 C.斯大林模式制约发展 D.完成农业集体化
3.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留给我们许多启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农、轻、重要协调发展 B.要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 C.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D.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
4.“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这一规定属于下列哪一经济政策的内容(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国家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5.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是在( ) A.十月革命后 B.实行新经济政策后 C.两个五年计划后 D.三年国内战争后
6.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探索本国经济建设道路的举措是( )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7.列宁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包括( )
①废除农奴制 ②领导十月革命 ③实施“新经济政策” ④制定苏联新宪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该材料说明斯大林模式( ) A.促进生产力发展 B.重视发展农业 C.使人民安居乐业 D.侧重工业化忽视民生幸福
9.“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材料中反映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是( )
A.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B.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C.迅速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 D.导致苏联的最终解体 10.普京在《千年之变的俄罗斯》写到:“目前这种困难的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
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未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去精神付出代价。”造成这种后果的根源是( )
A.俄国农奴制改革 B.俄国十月革命 C.新经济政策 D.苏联模式 【材料解析】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1921年,他到苏俄访问,他看到了苏联的饥荒,也看到了其蕴藏的巨大宝藏。他用易货贸易的方式为俄国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特地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材料二 阅读图示和漫画,了解苏联模式的特征。
图一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示意图 图二 蹩脚巨人
(1)材料一中美国人哈默在苏联开采石棉的计划能否得到实现?为什么?
(2)图一反映了苏联模式怎样的特征?图二反映了什么?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一项决议。该决议主要提到七点:国有工业仍为国民经济之基础;小工业及手工业应得到充分发展;可以自由出卖其制品及承受定购;苏维埃全力支持人民之日常需要品的生产;自由贸易;废除粮食法定价格,实行市场价格;企业可以出租给私人或外资。
材料二 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五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0%。
材料三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实行的政策是什么。该政策的实施有什么重大意义?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出现这一结果的重要举措有哪些?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10:CBDBC BBDBD 11.
(1)在列宁执政时期,哈默开采石棉的计划是可以实现的。因为当时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按政策规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这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到斯大林执政时期,哈默开采石棉活动有可能因停止实行新经济政策而终止。
(2)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反映了苏联模式的弊端。 12.
(1)政策:新经济政策。意义: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说明苏联工业总产值增长,实现了工业化,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举措: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3)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经济困难。原因:苏联模式导致经济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