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现代文学三十年相关试题12010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现代文学三十年相关试题12010-04-14 22:23

四、简答题

1.近十年来,海内外有人对鲁迅提出批评,甚至否定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人们仍然很腻味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②有人认为鲁迅毕生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附和了激进的思潮,使传统文化在“五四”断裂。③也有人认为,鲁迅对传统的批判虽有理由,但破坏有余,建设不足。④甚至还有人认为,鲁迅是“五四”以来全盘否定传统的代表]

2.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什么?《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提示: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忧愤深广”。《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

3.为什么说鲁迅“全盘否定传统”也是事实?

[提示:鲁迅对中国文化是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对于传统文化,鲁迅并不是虚无主义,而是努力地去寻找民族文化新生的出路。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拓展所作的工作,包含了三个层面,即:批判、继承、转化。我们可以说鲁迅对传统文化是整体的否定和局部的继承。是在接受传统文化丰富养分的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否定的。

从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整体评价来看,从其坚决反对这种调和的立场来看,说是“全盘否定传统”,也是事实。鲁迅并不讳言自己反传统之激烈、绝对,乃至全盘否定。他认为,如果不用全盘否定式的坚决彻底的态度,如果一开始就总是强调“因时制宜,折衷至当”,那势必被调和折衷的社会惰性所裹挟,任何改革都只能流于空谈。正是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传统这个意义上,我们高度肯定鲁迅对于现代文化转型的价值,肯定他在思想史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4.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呐喊》、《彷徨》为什么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又是其成熟的标志?

[提示:① “表现的深切”。从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对改造国民性的关注,以及对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三个方面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表现出“忧愤深广”的基调。②“格式的特别”。鲁迅小说对传统表现方式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艺术格局和语言方面都有创新,“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从而完成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并成为中国现代各体小说发展的重要源头]

5.简述阿Q的命运,并指出精神胜利法的特征。

[提示:《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江南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跨越时空的不朽典型。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他受愚弄,受压迫,受剥削,他的“恋爱”与“革命”都遭到了打击,而他往往以“精神胜利法”得到自慰。他虽然有改变自身生活处境的渴望,但愚昧、麻木、不觉悟,最后成为当权者杀一儆百的牺牲品。

精神胜利法的思想根源是宿命论。其特征为:妄自尊大;自欺欺人;自轻自贱;麻木健忘;欺软怕硬等]

6.简述阿Q临死前在人群中看到吴妈这一细节安排的意义。

[提示:小说的细节描写更能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阿Q临死前在人群中看到吴妈这一细节安排,说明阿Q对爱情的执著及其不觉悟,同时揭示了他可悲的精神面貌,而吴妈的表现也正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7.《示众》场面描写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描写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示众》是鲁迅描写看客形象的众多作品中最有代表性、最为含蓄的一篇。小说没有一般小说都有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和景的描绘,也没有主观抒情和议论,只有一个场面:看犯人。于是男女老少——这些爱看热闹的中国人,只有一个动作:看。鲁迅先生以他深刻的洞察力,看透世间一切的假、丑、恶,以他尖锐的文笔将所有所感真实的或含蓄地藏于他的文章中,以他独有的,对现实丑恶的不满的讽刺手法,将这些丑恶展露于世人之前,警示人们,告诫人们,呼唤着人们乃至整个民族从中得以自省]

五、分析题

1.鲁迅小说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请以《阿Q正传》为例,说明鲁迅小说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

[提示:关于对辛亥革命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是鲁迅小说的重要方面,这在《阿Q正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阿Q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受尽地主豪绅剥削、压迫和毒害,最终被杀害了的落后农民的典型。鲁迅塑造阿Q是有意通过这个形象来刻画出国民的灵魂。阿Q形象的塑造最能体现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鲁迅写了辛亥革命来到时阿Q的一场革命梦幻,阿Q对革命的理解十分愚昧,但却毕竟也包含着革命要求。“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这就是阿Q所可能提出的革命目标,他不分敌我,要杀小D,但同时毕竟也把赵太爷归入应处决的首恶。他暂时还没有想到取赵太爷而代之,只是要把赵家的宁式床搬回土谷祠,至少当时还没有忘掉自己这个生活根据地。可以想见,阿Q的革命如

果成功,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抛弃土谷祠住进赵府的。所以,这无非想拿点东西式的革命,带着农民自发性革命的特色。

阿Q这类农民的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给予教育和领导,大体上只能是这么个革法。对于阿Q身上有革命的要求,鲁迅是明确的。他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只是对阿Q式的革命并不持肯定的态度。因为这种革命正是他所批评的“盗寇式的破坏,奴才式的破坏”,还谈不上是革新的破坏。可悲的是当阿Q怀着满腔抱屈之情去投革命党时,遇到的却是“不准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党宁愿联络,依靠地主阶级反满,而鄙弃农民的力量,最后阿Q竟被当作抢犯随随便便地杀了。这是阿Q的悲剧,更是辛亥革命的悲剧。1913年,列宁曾经批评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说:“这个党的弱点是什么呢?弱点就是它还没有能充分地把中国人民的广大群众吸引到革命中来。”“农民由于没有无产阶级当领袖,非常闭塞,消极被动,没有知识,对政治漠不关心。由此也可以看出,吸引真正广大的人民群众来积极支持中华民国这件事还做得很差。而没有群众的这种支持,没有一个组织起来的坚定不屈的先进阶级,共和国是不能巩固的。”鲁迅对“不准革命”的阿Q悲剧结局的描写,同样可以从中引出辛亥革命失败的这一根本性的教训。这正是他具有伟大革命家、思想家的眼力的表现]

2.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往往表现得非常坚决,甚至偏激,应该如何看待鲁迅的这种态度?请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

[提示:鲁迅是现代中国不可多得的伟大哲人和战士,他的思想不是书斋式的或体系式的,而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痛苦而切实的摸索,带有对传统得失的深刻感悟,对国情民性的透彻理解,又渗透着独到的人生体验。。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最为深刻,攻打最为猛烈,这恐怕是中国近百年来先进知识分子中的唯一。鲁迅一生坎坷,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于胸,大有一吐为快之想。的确,与胡适、周作人、梁实秋相比,鲁迅对传统的确是严厉批判,是决绝的态度,甚至很偏激,他是对传统批判最深刻、攻打最猛烈的人之一。在他的作品中,直接表达了积压多年的对传统的愤懑,也最能体现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例如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之口,直接地表达了鲁迅这种心情,也最能体现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通过狂人之口,说出了中国历史的本质:“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说出了当时人们想说而不敢说,甚至连想都不敢想的话,痛快淋漓地揭示了旧社会的本质]

沈从文与“京派”

1.“京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其主要成员和刊物有哪些?

[提示:“京派”的主要特点是:作家各自的写作路线和风格不尽相同,但创作精神、心态和审美追求有相对的一致性。在以下三个方面有着共性:①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题材。②从容的古典审美趋向。③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京派”

作为20世纪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其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萧乾、李健吾、朱光潜等。其主要刊物有周作人实际主编的《骆驼草》,杨振声、沈从文、萧乾先后主编的《大公报·文艺》副刊;郑振铎、章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卞之琳、巴金、沈从文、李健吾、靳以、郑振铎等编辑的《水星》文学月刊;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月刊等]

2.“京派”和“海派”的主要区别是什么?鲁迅是如何评价的?

[提示:“京派”的作家群文学旨趣相互接近,其写作心态一般都比较雍容、恬静,在文化取向上较少商业的或党派的味道,比较守成和稳健。“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海派”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海派”,是指所有的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主要有三个流派:一是左翼文学,二是新感觉派文学,三是鸳鸯蝴蝶派文学。而“鸳鸯蝴蝶派”当时也有新旧两派之分,旧鸳鸯蝴蝶派主要以一直致力于通俗文学创作的周瘦娟、张恨水为代表,而新鸳鸯蝴蝶派则以原来的新文学作家张资平、叶灵凤为代表。也有人把后来于40年代崛起的张爱玲作为新鸳鸯蝴蝶派的后起之秀,即海派的新代表。

狭义的海派,则主要指鸳鸯蝴蝶派。也有人将具有典型都市文学特征的新感觉派视为典型的海派,而将左翼文学与此相区别。

沈从文在《文学者的态度》等文章中所说的海派,实际上使用的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强调的是文学创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态度。

“京派”与“京派”比较起来,显得开放、求新、多变,但商业色彩比较浓。

鲁迅在《“京派”与“海派”》说,“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忙而已”。鲁迅似乎在各打五十大板,其实是从地域文化角度为两派文人“看病”,对当时文坛弊病的批评可谓入木三分]

3.沈从文笔下的城乡为什么会出现二元对立模式?

[提示:沈从文笔下的城乡呈现着鲜明的二元对立模式,眷恋赞美乡村,厌倦批判都市。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作家认为,繁华在都会,人性在乡村;物质在城市,精神在乡村等。他们无意于具体的城市生活特色,只关注这种生活中的人性变异,进而展示其生存困境。他们对城乡对立的“生存困境”的感知,又是以纯粹的精神体验的方式存在,来自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依恋和对社会人生的审美介入。作者欲从“湘西世界”与“城市世界”的对照中,显示改造民族性格的必要性]

4.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在文学史上主要有什么意义?

[提示:沈从文通过湘西世界的建构,形成对“现代世界”的对抗与否定。“湘西世界”的最大意义,不在于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湘西的现实关系的图景,而在于它以现代小说的形式,为我们这个负累极重的“文明古国”,提供了一个精神上回复

自然人性和活泼童心的文学桃源,以此希望人们回复“童心”,以重新焕发种民族的青春活力]

5.沈从文在小说的文体形态上有什么追求?结果如何?

[提示:沈从文在小说的文体形态上追求多样化,他笔下的文体形态概括起来有三种模式:一是描述湘西与都市下层人物日常生活与命运的写实故事。如《丈夫》、《牛》、《菜园》等;二是根据民间、宗教故事创作的浪漫传奇。如《媚金·豹子·与那羊》、《神巫之爱》、《月下小景》等;三是嘲讽、抨击现代都市“上等人”所谓“文明”的讽刺小说。如《绅士太太》、《八骏图》等。

写实故事所采用的是温情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表现纯粹的人性,有时融合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显示出含蓄沉静的风格。浪漫传奇喜用浪漫主义的奇想与荒诞,创造神化与主观理想化的故事及其氛围,表现出奇幻优美的风格。讽刺小说是用批判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抓住被揭露的对象的精神病态以及由精神病态而生成的悖理行径,辛辣地进行冷嘲热讽]

五、论述题

1.什么是“牧歌”和“田园诗”?你对《边城》的牧歌田园诗风格有何看法?

[提示: “牧歌”一词最初起源于拉丁文(pastoralis),是古希腊一种描写牧人生活或农村生活的抒情短诗,后来泛指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的抒情诗,特别是表达都市人对理想化的农牧生活的向往,因此,又译为“田园诗”。在我国,“田园诗”主要是描写田园风光或劳动场景的。一般较清新、自然、质朴,富有生活情调,大都反映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朴素的思想感情。我国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是“田园诗”的代表诗人。在中外诗歌理论中,“田园诗”最主要的特征,并不是主观理想,而是对现实的回避态度,是因为不满现实而产生的对古代单纯简朴生活的幻想。而在艺术上,牧歌或“田园诗”则强调抒情性手法的运用,具有悠长、舒缓、优美的特点。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而《边城》则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的集中代表。其中洋溢着牧歌气息,不仅有陶渊明的闲适冲淡,而且有屈原《九歌》式的凄艳幽渺,是真正的“返璞归真”。《边城》的牧歌属性,为落后国家回应被动现代化,提供了经典样式和意蕴。

注意:此题可根据自己的看法论述,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2.沈从文与左翼作家、新感觉派的都市题材小说的主要作品有哪些?他们的创作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①沈从文的都市题材小说主要有《八骏图》、《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等,他是用“乡下人”的眼光来看待现代都市的病态文明,常用讥讽的调侃来刻写城市的各色人等,这些人又是作为他憧憬的“湘西世界”的对立面出现的。

现代文学三十年相关试题12010

现代文学三十年相关试题12010-04-1422:23四、简答题1.近十年来,海内外有人对鲁迅提出批评,甚至否定的原因是什么?[提示:①人们仍然很腻味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②有人认为鲁迅毕生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附和了激进的思潮,使传统文化在“五四”断裂。③也有人认为,鲁迅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yoeh69qze6gjog0oh073pit886asl004uq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