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河流治理技术研究及生态修复
段祖利 (石林县水务局,云南 石林 652200)
【摘 要】摘 要:我国中小河流众多,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加上堤防工程建设的实施,极大地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因此,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已成为修复生态系统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基于此,通过对中小河流现状的分析,阐释了中小河流治理的技术,并对修复生态系统提出了策略性的意见。 【期刊名称】河南科技 【年(卷),期】2016(000)007 【总页数】2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技术;生态修复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环境问题也凸显出来,因此我国将环境保护问题提上了日程。目前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污染物排放量过多,以致超过了生态环境自身的修复能力,尤其是水污染。水是生命之源,水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治理水污染,就要从分析中小河流的现状出发,对症下药,采取合理的技术对其进行治理。
1 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问题
1.1 规划不足,投入不足
我国对中小河流的规划远远不及对大江大河的规划,国家在长江、黄河等河流处建立了大坝、堤防等工程,以此来分洪泄洪,并集中建立污水处理厂,以防治水污染。而对于中小河流来说,国家的规划相对不足,很少的河流被纳入到国家重点治理范畴中。因此,中小河流存在众多的问题,比如河流防洪措施不充分、水资源利用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严重等问题。除了自然灾害的
侵袭,人为的破坏是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1]。 1.2 河流整治工作落后
我国对河流整治工作缺乏管理,经常出现乱扔垃圾、乱采砂石等破坏河流系统的现象。国家和政府对这方面的整治工作的管理还远远不够,也没有建立完善的河流系统监督制度,这就导致人为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再加上相关部门不及时治理、整治,导致某些河流生态系统崩溃、瘫痪[2]。 1.3 缺乏系统性治理
我国对河流系统的治理一般是在小处修修补补,没把握好生态修复的统一性原则,局部修补可能只是暂时排除了险境,很有可能是别处的安全隐患反映到该处。因此,要对河流生态系统进行整体性把握,促进整体的和谐。
2 生态修复的原则
2.1 客观原则
客观原则就是要求中小河流的修复工作要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不能人为地改变自然生态的运行规律,河流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在没有超过水环境的承载力之前,其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整,可以重新恢复到原来的自然状态。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在河流生态系统未遭到重大的破坏时,采取有利的措施或者撤掉不利的因素,使其自然修复。 2.2 功能性需求原则
河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要求河流各项功能得到正常的发挥,要对河流的各项功能进行科学、精确地分析和评估,从而制定出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以此来评价中小河流各项功能指标是否符合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来对需要修复的河流功能做出标记,等待进一步的勘察。
2.3 协调统一原则
河流生态系统的平稳、健康的运行,有赖于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比如上游段、中有段和下游段的河流子系统都有自己的生态功能,这就要使每个子系统都有自己的评价指标,满足各自的功能需求,同时又能够为河流整体生态系统而服务,促进整体的协调和发展。 2.4 生物多样性原则
生物多样性要求要保护河流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防止外来生物的入侵,加强对本生态系统内动植物的保护工作,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 中小河流生态修复的技术
3.1 缓冲区修复
河流和缓冲区之间的水文连接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经常出现的难题。缓冲区可以对湍急、流量大的河水进行拦截缓冲,从而可以达到分洪泄洪的效果。缓冲区还可以对洪水中的污染物起到净化的效果,这可以为周边的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水质环境和生长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修复。 3.2 植被恢复
植被在河流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植被修复也是河流修复中最常见的技术方法。植被可以减慢河流的流速,促进泥沙的沉积,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还可以有效地塑造河流形态。另外,植被的合理分布还可以帮助抵御洪水灾害,提高河流的水质。 3.3 河道补水
水资源是河道系统的参与主体,水量充足才能为补水、灌溉等活动而服务。河道补水的途径有水库补水、抽水调水、废水回收利用等。通过这些途径,可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