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品 地 理 教 辅 资 料
2024.5
专题突破练4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专题突破练第7页 (2017·吉林长春模拟)烃源岩指的是富含有机质、可大量生成与排出油气的岩石。下图为我国柴达木盆地部分地区烃源岩沉积厚度等值线(单位:米)图,该烃源岩层顶部是一较完整的平面,底部呈现为不平的曲面。烃源岩层厚度主要受沉积物的多少影响。沉积物多少一般取决于沉积环境的地势高低、沉积过程中的地壳运动等因素。据此完成第1~2题。 1.形成烃源岩的地质作用是( ) A.冷却凝固 B.固结成岩 C.变质作用 D.重熔作用
2.推测该烃源岩层甲乙沿线沉积环境及其变化最有可能是( ) A.在沉积过程中快速隆起 B.在沉积过程中缓慢下降 C.甲乙沿线较两侧地势高 D.甲乙沿线较两侧地势低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烃源岩指的是富含有机质、可大量生成与排出油气的岩石”“烃源岩层厚度主要受沉积物的多少影响”,可知其为沉积岩层,沉积岩是外力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而成。第2题,由图可知,甲乙一线沉积厚度比较薄,根据材料信息“烃源岩层厚度主要受沉积物的多少影响。沉积物多少一般取决于沉积环境的地势高低、沉积过程中的地壳运动等因素”,并根据外力堆积填低的原理推测,地势较高处沉积物薄,较低处沉积物较厚,且沉积层底部为曲面。故选C项。 (2017·北京海淀期中)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第3~4题。
3.图中( )
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地层② B.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相同 C. ⑤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 D.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 4.图中区域( )
A.a处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水条件 B.b处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 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 D.d区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 答案:3.D 4.D
解析:第3题,地层②发生错动、位移,故断层①形成时间晚于地层②;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不同,形成③的作用为变质作用,形成④的作用为冷却凝固;⑤主要是岩浆喷发形成山地;读图可知,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所以D项正确。第4题,a处地质构造为背斜,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b处为喷出岩,而花岗岩为侵入岩,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c处位于断层处,不适宜建坝蓄水;读图可知,d区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所以D项正确。 (2017·河南郑州模拟)从水动力对碎屑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来看,湖滨浅水地区主要有垂直于湖岸方向的波浪和平行于湖岸方向的沿岸流两种动力的搬运与沉积作用。波浪作用下往往形成与岸线平行,且向陆一侧与岸相连的滩,而沿岸流作用下往往形成与岸有水体间隔的坝。下图为呼伦湖滨湖水动力示意图。据此完成第5~6题。
5.图示①②③④四处水域,最有可能分别发育有滩和坝的是( )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①
6.呼伦湖岸边的滩、坝等堆积体多分布于东部、南部湖岸,西岸很少,可能原因是( ) ①地形 ②大气环流 ③人类活动 ④纬度 ⑤植被状况 A.①④ B.②⑤答案:5.B 6.D
解析:第5题,图示四处水域,②附近受波浪影响形成滩,③附近有沿岸流,两地都有弯曲,流速较慢,堆积作用明显,最有可能分别发育有滩和坝。第6题,滩、坝等堆积体的形成与流速、流向有关。流速与地形有关,流向与盛行风向即大气环流有关,故选D。 (2017·重庆二诊)下图是我国东南地区某河流顺直河道附近的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第7~8题。
C.②③ D
7.下列关于图中的推断科学合理的是( ) A.断裂下沉是东南岸阶地形成的主因 B.图中岩层的颗粒由①~④逐渐变粗 C.图中M阶地比②岩层形成的时间晚 D.图中M阶地是聚落的集中分布区域
8.近年来,M处出现丰水期水位下降,沉积物减少的趋势,其原因最可能是( ) A.上游拆除水电站 B.上游城市进程加快 C.下游整治疏通河道 D.下游修建跨河大桥 答案:7.C 8.C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东南岸为河流沉积一侧,图中阶地是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阶梯状地貌,A项错;图中岩层只能显示形成时期不同,越向下形成年代越久,不能反映颗粒大小,B项错;M阶地位于岩层②上方,形成时间晚,C项正确;图中M阶地在河流丰水期会被淹没,容易发生洪涝灾害,D项错。第8题,M处丰水期水位下降,沉积物减少,说明流量减小,河流携带泥沙量减少。上游拆除水电站,会导致流量增加,泥沙在水库附近沉积少,带到下游的多,A项错;上游城市进程加快,水土流失会加剧,泥沙含量增加,B项错;下游整治河道,排水能力增强,泥沙沉积减少,C项正确;下游修建跨河大桥,对于上游泥沙淤积量无关,D项错。 (2017·安徽淮北二模)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沙坝是由波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下图为全新世(11 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据此完成第9~11题。
9.图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B.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C.风力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D.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10.全新世该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中,海平面相对于陆地( ) A.呈上升趋势 B.基本稳定 C.呈下降趋势 D.反复升降
11.如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则图中( ) A.沙坝向陆地方向推移 B.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 C.沙坝向海洋方向推移 D.潟湖受侵蚀水深增大导学号
?答案:9.D 10.A 11.B
解析:第9题,根据材料“潟湖由沙坝与海水隔离,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可以看出b处有潮汐形成。因其位于沙坝的潟湖一侧,向潟湖内侧辐散开,应主要是涨潮时带来的泥沙堆积形成,排除A、B两项;a处是河流入海口,流水沉积而成。沼泽处多水,土壤湿重,不可能由风力堆积形成。所以选D项。第10题,从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图中可看到,沼泽沉积和潟湖沉积已经深入到外海底部,代表以前那里是沼泽,然后是潟湖,由于海平面上升使这些区域被海水淹没,沙坝向陆地方向推进,形成新的潟湖。各沉积序列层次明显,没有交错,故其相对状态应该是海平面上升,而没有呈反复或稳定状态。所以选A项。第11题,图中沙坝位置还会在当地不动,该沙坝已经在当地沉积稳定了;海平面下降,海水会远离沙坝处,潟湖会成为封闭的湖泊,不会受侵蚀水深增大;而海水远离潟湖,不再入湖,潟湖的盐度应该会逐渐降低。故选B项。 12.(2017·福建泉州考前适应性训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风沙地貌发育普遍且典型,河岸两边有让人过目不忘的沙坡地独特景观。以河漫滩为依托,沿山坡爬升,常形成高差大于200米的爬升沙丘。雅鲁藏布江是一条流淌在沙漠上的江,简称为“沙江”,两岸河谷平原宽广,形成辫状水系,中游汇集了几条主要支流。流域内沙漠化土地面积占流域土地总面积的13.1%,且沙漠化具有继续发展的趋势。这里阡陌相连,人烟稠密,是西藏最主要的和最富庶的农业区。图1示意雅鲁藏布江,图2为“沙江”景观。
图1
图2
(1)比较雅鲁藏布江上游和下游补给差异,并分析原因。 (2)分析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多形成辫状水系的原因。 (3)说明雅鲁藏布江河谷爬升沙丘形成的过程。
(4)说明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近年土地沙化面积增加的原因。
答案:(1)上游地区海拔高,受高山阻挡,降水少,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下游西南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降水较多,且周围多高大山脉,以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补给为主。
(2)洪水期含沙量大;洪水流出山口,河谷比较开阔,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形成沙洲;流域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宽阔的河道沙洲凸显形成辫状水系景观。
(3)在冬春干旱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漫滩及沙洲上的细沙裸露,受河谷地形影响,风力强劲,
把堆积在宽谷地带的细沙,吹送到江岸山坳或坡上。
(4)从上游及支流带来大量泥沙在中游河段沉积,沙滩面积扩大;冬春干旱季节,风力作用扩大沙化面积;中游河段人口密集,农业发达,过度开垦导致土地沙化面积增加。
解析:第(1)题,根据雅鲁藏布江流经区域的气候等条件可以判定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结合具体区域进行分析得出该河上游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这与区域地形有关;下游以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补给为主,这与区域地形及水汽来源有关。第(2)题,辫状水系多形成于平坦开阔的河流中下游地区,据此结合地形及水流情况分析。第(3)题,沙丘是堆积作用形成的。冬春河床裸露,沙源足,加上强劲的风力而成。第(4)题,雅鲁藏布江中游近年土地沙化面积增加,是人为的原因再加上地形、风力影响所致。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深厚的历史积淀给予了我们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遗留在山西沁河流域的古村落群体就是其中之一(分布如图)。沁河流域古村落多形成于明末清初动乱时期,且多分布在小环境相对独立的地形险要处。沁河是黄河中游三门峡以下左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太岳山脉霍山南麓,流经沁潞高原(山地和丘陵占84%),穿过太行山峡谷,出五龙口进入下游河段。五龙口至沁河口,河床高出两岸地面2~4米,“地上河”特征突出,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床不断下切,下降趋势明显。
(1)说明沁河流经的太行山峡谷的成因。 (2)推测沁河流域古村落形成的区位条件。
(3)分析五龙口至沁河口段河床不断下切的人为原因及影响。
答案:(1)太行山受板块挤压,地壳缓慢抬升;沁河下切(侵蚀),形成大峡谷地貌。
(2)流域环境比较封闭崎岖,且村落多分布在险要处,利于防御与安全;沿河地带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农副产品多;河流兼具供水和交通之便。
(3)人为原因:上游水库等工程拦截泥沙,使下游河流含沙量减少;上游植被覆盖率增加,水土流失减缓,河流泥沙减少;大规模的河道采沙等。影响:河床的下切使河道容水量增大,河道行洪能力相应增强;靠河工程根基失稳,坍塌溃坝可能性增加;水位下降,两岸引水难度增加,不利于农田灌溉。
解析:第(1)题,河流峡谷主要是山体上升和河流下切共同作用形成的。第(2)题,战乱年代形成的村落,既要考虑安全性,还要考虑利于耕种。第(3)题,沉积河床下切,说明上游来沙量减少或当地河沙采取过多;下切影响要从有利(增强行洪能力)和不利(靠河工程坍塌溃坝可能性增加、两岸引水难度增加不利于农田灌溉)两个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