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授课对象:临床专业 授课学时:2学时
教学目的:熟悉传染过程及其感染谱;掌握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潜伏期概念及其流行病学意义;掌握传播途径的定义。熟悉传播途径的种类及流行特征;掌握人群易感性定义及人群易感性的影响因素;掌握疫源地定义、消灭的条件;掌握流行过程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了解21世纪传染病的新动向 教学重点: 1、流行过程的三环节
2、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3、传染病的暴发调查
教学难点:1、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2、传染病的暴发调查
思考题:1、简述潜伏期流行病学意义。
2、试述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或降低的因素。 3、简述疫源地消灭的条件。
教学法:多媒体讲授法 教 具: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言(10’):
在人类历史上,传染病曾猖獗流行,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危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及现代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应用,对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①全球消灭了天花。②脊髓灰质炎的消灭亦指日可待。③各国常见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不同程度下降。
但从全世界卫生状况看,在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传染病仍是发病和死亡的主要病因,也是各国重要的卫生问题。①1993年WHO宣布:结核病全球告急,全世界总人口约1/3感染了结核杆菌,1995年结核病死亡者达300万人,还发现耐药结核杆菌及多种耐药结核病爆发流行,结核病的防治仍是一个艰巨的任务。②有些古老的传染病未能有效控制,我国虽然消灭了古典型霍乱、天花、人间鼠疫,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等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是病毒性肝炎、狂犬病、痢疾等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③新的传染病不断
1
出现,艾滋病传播之快,死亡率高,影响某些非洲国家民族存亡。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发病人数呈几何级数上升。④建国后已控制或接近消灭的性病、血吸虫病又死灰复燃。因此,对传染病的防治仍是我国流行病学领域的重点问题。
第一节 传染过程及感染谱(20’)
一.传染过程:病原体进入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二.感染谱(传染梯度):机体对病原体反应轻重频率。
第二节 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40’)
一.传染源: (一) 定义 :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
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二) 受感染的人作为传染源
1. 病人:是重要的传染源。
根据病人的病程经过分:潜伏期、临床症状期、恢复期,各期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不同 主要取决于是否排出病原体、排出数量、频率。
(1)潜伏期:病原体侵入机体至临床症状出现之前。
潜伏期用途:①确定对接触者留验、检疫、医学观察期限。
②确定接触者免疫接种的时间。
③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追查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④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 ⑤决定疾病的流行特征。
(2)临床症状期:出现该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期。 (3)恢复期
2. 病原携带者:无任何临床症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按携带病原的不同称:带菌者、
带病毒者、带虫者。 病原携带者可分为: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在潜伏期内能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人。 (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临床症状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3)健康病原携带者:未曾患过传染病,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三)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
1.人兽共患病的分类 (1)动物为主要传染源 (2)人为主要传染源 (3)动物、人为主要传染源 (4)真性人兽共患病
2
2.人兽共患病的特点 二.传播途径
(一) 定义: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侵入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称传播途
径。
(二) 传播途径的种类
1. 经空气传播:①经飞沫 ②经飞沫核 ③经尘埃 2. 经水传播:①经饮水传播 ②经疫水传播 3. 经食物传播 4. 经接触传播:①直接接触传播 ②间接传播 5. 经节肢动物传播:①机械性传播 ②生物性传播 6. 经土壤传播 7. 医源性传播
8. 垂直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人群易感性。 群体的易感性取决于:总人口中易感人口所占的比例。
(1)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①新生儿的增加 ②易感人口迁入
③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 ④免疫人口死亡
(2)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①计划免疫 ②传染病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加
③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
第三节 疫源地及流行过程(10’)
一.疫源地:指传染源向周围传播病原体所波及的范围。
疫点:一般将范围较小的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 疫区:较大范围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片时称为疫区。 形成疫源地的条件:①有传染源的存在;②病原体能继续传播; 疫源地范围大小主要取决于:
①传染源活动范围 ②传播途径的特点;③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
疫源地被消灭的根据:①传染源被移走或病愈或死亡
②传播途径:彻底清除外环境中的病原体
③易感者接种疫苗或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证明未感 染
二.流行过程 三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