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分类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的今天,全球一体化进 程不断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了, 培养21世纪合格的中国公民成为了我们育人的方向。21世纪合格 的中国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要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 感、人文主义精神、健全的人格、开放的世界意识。要培养新时 期新形势下国家需要的新人才,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老师一味 灌、,学生机械的记,学生缺乏自主性、创新性,显然不利于新 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新时期呼唤新人才,新人才的培养呼唤新 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这就要求必须进行教育改革。必须顺应 历史发展的潮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以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 质和人文素养。新课程进入到学校操作层面,所遭遇的许多问题 往往令教师对先前接受的理论产生困惑甚至怀疑。这当中固然有 教师在理论上的误读和实践上偏离的问题,但是,理论的适切性 与指导力也是我们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今天的实践已经无 法回避许多与理论有关的认识问题,如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 如何认识学生个性发展与国家定向培养的矛盾,在建构主义教育 理论下如何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等等。尽管理论 工作者对这些问题都已经注意到并有了一些研究,但就现有的理 论研究成果而言,一线的实践者多少感到有些单薄、有些苍白, 一些课程理论因为较少涉及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及其客观存在的 特点,依然停留在思辨的层面。所以,
第1页共1页
我们仍期待更具针对性和 指导力理论的出现。新课程理论充分借鉴了各国先进的教育理念 与课程理论。尽管我们反对以“国情不同”为由拒绝对国外先进 理论的传播与吸纳,但来自国外的教育理论毕竟有其生成和发展 的特定环境。对理论的把握离不开对环境的认识,在引进理论的 时候,要注意与中国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理论有其超越环境的共 性部分,这是我们要吸收的东西;也有依赖于环境、体现个性的 部分,这就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进行必要的修正。同时,要全 面地看待这些引进的国外理论,不仅要了解其成功的方面,也要 认识到它们在本土的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遭到的各种批判, 不能忽视对问题的呈现和对局限性的剖析。在传播理论的过程 中,要用理论来分析、解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能重传播、轻 应用,我们要欢迎教育理论在重建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 同的观察问题的视角,多维度全方位的理论研究,对新课程的健 康推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第一:
我们渴望理论对实践有及时的观照与呼应,我们在艰难推进 新课程的时候更需要专家的支持和指导。课程改革的理论工作者 需要更多地深入一线,和教师们一起,分享改革的快乐,体验改 革的阵痛,发现改革的问题,破解改革的疑难。对实践中具体案 例的生动剖析远比简单的传播或是粗暴的批评更能令实践者心服 口服,更能显出理论的功效与威力。适应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 色的课程理论只有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才能逐步建立起来,我 们期待着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进一步的合作、对话、沟通, 让新课程理论在课
第1页共1页
程实践中不断生成、不断完善,让指导新课程 微观实践的理论更加丰满、生动,更加适切有效。第二:
高中新课程实施了近三年,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能够真 切地感受到新课程实践带来的一系列可喜变化:学生的学习态度 更加主动积极,学习方法更加多样化,他们获得了更多的自主选 择的机会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教师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新课 程理念,并据此构建起新的话语体系,使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有效 交流成为可能,教师的教学行为已不再是一种按部就班的重复劳 作,教学与研究正逐步融为一体,并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 展;学校的资源建设得到了加强,一种健康和谐的新型学校文化 正在形成。第三:
我们可以让课堂变得高效一些。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 只有认真研究并解决好课堂教学问题,才可能控制和缩小从理想 课程到现实课程、从课程实施水准到学习结果水准之间的差距。 新课程实验中不乏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表现出教9币在理念上 的创新和在学生地位、教师作用、教学过程和评价等方面的突 破。但就普遍情况而言,课堂效益仍然是不高的。我们要更多地 关注课堂,改进教学,认真解决好学生全面、持续发展与现实的 升学目标之间的矛盾,解决好因过于强调学生主体而造成的教师 课堂缺位的问题,解决好课程资源技术环境的整合利用问题,解 决好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形式主义、虚无主义的问题,让课堂成为 充满智慧的、流畅高效的课堂。我们可以让课程变得丰富一些。 必修的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修的国家课程和校本课 程,都足以使今天的课程变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