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进取,不能做到勤学苦练,因此,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由此可见,尽管先天智力因素的差异不可否认,但后天的勤奋却能弥补先天智力上的不足。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美
1.从教材中积累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费孝通教授的发明,说的是多元文化和谐相处之道。每个民族都会有一套自以为美的东西,对于别的民族来说,这些东西初看也许不美,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家同住在地球村里,经过一番你来我往的平等交往和碰撞,就会发现别人的东西也很美。常人都有追求美的冲动,创造美的激情,占有美的欲望,一番番碰撞之后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美与共了。
2.从现实中积累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杭州市图书馆馆长褚树青说的这句话曾走红网络。从2003年起,杭州图书馆允许乞丐和拾荒者入内阅读,至今已经10年。
“进图书馆不要任何证件,借书也免费。”管理人员说,“也许他们的主要目的不是看书,但他们在休息的时候,哪怕随手翻报纸,也比在外面没事干要好吧。”
记者了解到,在杭州图书馆对乞丐和拾荒者开放之初,有读者无法接受,他们找到馆长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
“我们图书馆一向坚持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乞丐和拾荒者进门阅览,他们也是读者,我们无权拒绝他们看书。10年来,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杭州图书馆文献借阅中心副主任何妨说,“现在,每天至少有8 000人入馆阅读,其中有不少是农民工,也有拾荒者、乞丐。”
3.从名言中积累
(1)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2)你缺少的不是美丽,而是善于发现美丽的眼睛。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质,在前面的两种品质之上加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美,善也显得美。
——狄德罗
(3)如果两眼生来为着注视,美就是她存在的原因。——爱默生
(4)谁用全身心去执着地寻求美,美就会悄悄地飞进他的心扉。——宋征时 (5)我们活着只为的是去发现美,其他一切都是等待的种种形式。——纪伯伦
4.从佳作中积累
秋风瑟起,落叶飘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一种美;雪花纷纷扬扬、肆无忌惮、淋漓尽致地落下,万物萧条,寒风凛冽彻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是一种美;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百花争妍,万紫千红,花团锦簇,风和日丽,微风乍起,水面波光粼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又是一种美;骄阳当空,晴空万里,烈日炎炎,惊涛拍岸,蝉鸣蛙啼,交互错落,纵横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更是一种美!
(二)这样运用素材 [精彩片段]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老先生用简单的十六个字,表现了做人的最高境界。
其实,相较于发现美的眼睛,社会上真正缺少的是承认他人的优秀的胸怀。
倘若让一个人竖起大拇指赞美别人,哪怕这两人再亲密,那人也会有所迟疑;但若让他帮助一个苦命的陌生人,他又能毫不犹豫地变身善良的天使,伸出友善的双手。不愿比赞,那是不够自信,怕自己比不过他人;遇到比自己苦命的弱者,自信心恐怕早已“爆表”,少了心中的那层担扰,扮演起善良的角色,自然是轻松极了。
其实,真心地发现他人的美并没有那么难,与其极力掩盖住他人的光芒,阻碍了自己前进的脚步,倒不如真心接纳他人的美,尽心尽力地向他人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大家一起到达自己的巅峰。何必贪心地想要当山顶的唯一呢?那时你会发现不曾给过他人肯定的你,即使站上云端也有一份失落。
[领悟] 首先引用费孝通老先生的话提出观点,然后从“相较于发现美的眼睛,社会上真正缺少的是承认他人的优秀的胸怀”和“真心地发现他人的美并没有那么难”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精彩范文]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觉论”的观点,核心内容便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也就是说每个国家、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韵,共同绽放于世界的百花园里。既然如此,那么何必要输出价值观来证明自己的国家有多强大、文明有多先进呢?
文明本无分贵贱,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去侵害、销蚀他人的文明史是不道德的行为。通过输出自己的观点,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加以经济的糖衣炮弹、政治的威逼利诱,将他人之精
华化作自身的附属,不仅使他人文化蒙受巨大损失,也使自己蒙上骂名,遗臭万年,更使文化多样性不复存在!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绵里藏刀,口蜜腹剑,与纳粹德国的种族屠杀、军国主义日本的文化毁灭又有何异!
撒切尔夫人与希拉里关于输出价值观才能强国的观点,正是她们自身奉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体现。极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并命名为“奢世价值”,不断输出文化产品文化观念,她们以为这叫强国,但实质上却是文化侵略;亨廷顿在《文明冲突论》中阐述了战争的根源是在于文明的冲突。而如今美国等世界强国不断将自身价值加诸他国身上,干涉他国人权问题,殊不知引起国家争端不正是在挑起战争吗?君不见昔时阿拉伯文化与基督教文化间的战争便由此而引起,如今的中东矛盾也与此有关。可见,输出价值观是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一个国家的崛起,是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的崛起,一个国家若真强大起来,别人自会前来学习,何必自己苦心孤诣地输出?中国古代汉唐文明璀璨夺目,不需输出,便有使者不远万里学习参观。这并不叫价值观输出,而是个人魅力的体现。因此强国的标注是经济政治自立于世界之林,文化魅力使人叹服,自觉吸引,而不是所谓的价值观输出。中国欲立于世界之林,必须尊重各国文化,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发展本民族文化,坚定不移。
我自美我之美,和平地发展属于我们中国人的中国梦,绝不输出自己的价值观。 佳作赏析
本文论点明确,理论论据事实论据相结合,有理有据,层层深入的分析,恰到好处。 写作借鉴 1.学开头
开头引用费孝通先生的名言进而提出观点,很有力度。 2.学论证
第二段从反面论证,批评了“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去侵害、销蚀他人的文明史”的不道德行为。 3.学举例
第三段在第二段的基础上,针对现实举出事例进一步论证观点。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原文: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
出处: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
——《人间世》
[注释] ①樊:樊笼,指名利场。②入:谏言被采纳。③毒(dǎo):通“”,累积土石用作保卫门栏的土台,比喻索求门径的载体。④宅:心灵寄托的地方。⑤几:近,意思是做到了这一步就差不多符合“心斋”的要求了。
⑤
①
②
③
④
[翻译] 如果能够进入名利的樊篱中遨游而又不为名利所动,那么国君能接受你的观点就说,不能接受你的观点就停止。不去找寻仕途的门径就不会受害,使心思得以专一而寄托在无可奈何的境域,就会与“心斋”的要求相差无几了。
[明理知义] 庄子在这里阐述了达到“心斋”的要求所需要的状态,即无心而为、顺势而行,则该做的事情自然就能做好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强迫别人,更不能强迫自己。强迫别人做他不想做的事,别人就会心生怨恨,甚至会报复自己;强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事情不仅会办不好,反而会自讨苦吃。所以任何时候都要做到“安之若命”。
罗生还镯
罗一峰先生,名伦,以孝廉赴会试。仆于途中拾一金镯。行已五日,先生忧旅费不给,仆曰:“无虑也,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先生怒,欲亲赍付还。仆叩首,且屈指曰:“往返必误场期,不可。”先生曰:“此必婢仆遗失,万一主人拷讯,因而致死,是谁之咎?吾宁不会试,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竟寻至其家,果系妇遗面盆,而婢误投于地者。主妇疑婢窃取,鞭笞流血,几次寻死。夫复疑妻有私,辱骂不休,妻亦愤怒投缳,赖人解救。先生至,出镯与之,举家感激。急行至京,试期已届矣,仓皇投卷,竟得中试,状元及第。
[注] ①孝廉:“举人”的别称。②投缳:上吊自杀。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虑也,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 译文:
(2)急行至京,试期已届矣,仓皇投卷,竟得中试,状元及第。 译文:
参考答案:(1)不用怕,我以前在山东某地捡到一个金手镯,可把它典当了来作为路费。 (2)罗先生急忙赶回京城,考试的时间已经到了,他慌慌忙忙地参加考试,竟然考中了状元。 参考译文:
罗一峰先生,名字叫罗伦,以孝廉的身份进京参加会试。他的随从在途中捡到了一个金手镯。又走了五天,罗先生担忧路费不够了。随从说:“不用怕,我以前在山东某地捡到一个金手镯,可把它典当了来作为路费。”罗先生很生气,想亲自把金手镯送还(给遗失人)。随从听后跪下磕头(劝他),弯着手指数着说:“送还手镯一往一返一定会耽误考试日期,不行啊!”罗先生说:“这金手镯一定是奴婢仆人所遗失的,万一他的主人拷问盘讯他而致使他送了性命,是谁的责任?我宁可不参加会试,也不忍心让人死于非命。”最后罗先生寻找到失主家里,果然是主妇遗忘在洗脸盘里,而婢女无意中倒在地上。主妇怀疑是婢女偷了,用鞭子打得她流血,婢女几次寻死。主妇的丈夫又怀疑妻子有私情,不停地辱骂她。妻子也气愤地上吊自杀,幸好被人解救。罗
②
①
先生到后,拿出金手镯还给了她,她们一家都很感激。罗先生急忙赶回京城,考试的时间已经到了,他慌慌忙忙地参加考试,竟然考中了状元。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1880年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人物,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成就最杰出的一位高僧,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1918年披剃于杭州虎跑定慧寺,法名演音,号弘一,后被人尊称为弘一大师。1942年10月,在泉州温陵养老院的晚晴室中,沉疴缠身的弘一大师在弥留之际挥毫作书,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之后,安详圆寂,走完了他辉煌而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学高身正,怎一个“认真”了得
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并非如人们所希望的那样一片光明,清政府被推翻了,却代之以军阀统治。社会的黑暗腐败、理想抱负的难以实现,使李叔同深感苦闷和孤独。在这种心情之下,李叔同应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之聘,担任音乐、美术教师,实践他早年确立的“以美淑世”“经世致用”的教育救国理想。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是当时国内很有影响力的学校,师生中英才辈出。在同事、学生心目中,李叔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言以蔽之:认真。
他上课前总是端坐在讲台上等学生,第一次上他的课,铃声响过,以为先生没有来,嘴里胡乱唱着、喊着的同学都会吃一惊。所以,凡是上李叔同的课,铃响前学生就已到齐。铃声一响,李叔同站起身,深深一鞠躬,便开始上课。上课前,他都要做认真细致的准备,比如,课前他会把要讲的内容逐条写在黑板上。他上课时常常看表,精密地依照教案推进课程,一分一秒也不浪费,足见他备课之精心。碰到学生犯错,他也总是和颜悦色地指出来,说完还要微微鞠躬。这和颜悦色和鞠躬,很多学生是吃不消的,他的一位学生曾说,先生这样做时,自己羞愧得总想哭。
[人生教益] 李叔同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青年时,他是一个翩翩公子,英俊博学;后来留学日本,他又全面研攻西洋艺术;成为教师后,他布衣布鞋,为人师表,用自己的高修养影响着学生。我们在浮躁的社会中奔走,所缺少的不正是这种认真吗?
一、语言表达专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