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有:
1.批判传统教育理论不顾儿童个性特点和社会生活不断变化之需要。
2.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学校即社会。
3.强调儿童中心,批评旧教育的重心在教师和教科书上,认为儿童才是教育的中心,如同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一样,教师的作用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来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
4.重视儿童的经验、兴趣和需要,强调儿童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强调以儿童为主体的教学实践,即做中学。
5.认为教育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的过程,主张师生平等。杜威提出,“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两方面都是作为平等者和学者来参与的。”[1]也即是说,实用主义教育在强调儿童中心的同时,也主张建立 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盛行,是从杜威在1919年——1921年访华期间开始的。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界成了最时髦的观点,一些深受其影响的教育家或教育学者师生关系的思想观点体现了这一特点。 (一)批判旧教育一味强调教师权威、压制儿童
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当时我国大多数教育家把他们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或思想建立在对旧教育猛烈批判的基础之上。他们认为在旧教育中,教师高高在上,学生个性受到压制,没有任何地位。他们对旧教育的师道尊严深恶痛绝,认为应该打倒教师的权威。1920年2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7卷第3号中激愤地写道:“中国的学校,简直是害人坑,是黑暗牢狱”。张宗麟于1931年专门写了《打倒师威》一文,文章一开始就描绘了一个可怕的教师形象:“手拿教鞭,坐着虎皮,装起一副判官式
的冷脸孔,搭起又酸又臭的空架子,吓得天真活泼的孩子都象小鬼罪犯”。文章从教师为什么要摆师威,打倒师威的理由,怎样打倒师威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最后大声疾呼:“打倒师威,建设师爱!”陶行知认为:“大人赐给小孩子的,是一个恐怖的世界。日里听了恐怖的话,夜里还要做恐怖的梦咧。为小孩子造成这样的恐怖世界已是不可宽恕,他还叫小孩子屈伏在恐怖之神之前,以造成不抵抗之劣根性,那更是罪大恶极了”。因此,他呼吁打破这个恐怖和奴隶的世界。
(二)强调以学生为本位
当时中国的很多人受实用主义儿童中心论的影响,主张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位,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处于指导者、协助者的地位。如1919年第五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议决案——《请废止教育宗旨宣布教育本义案》指出,“今后之教育应觉悟人应如何教,所谓儿童本位教育是也。”“优良的教师,须设法使他自己变成不需要。他退居在后面,看儿童生活着,生长着;在需要的时候,方去帮助他们”。学生本位或儿童中心的思想在当时已经是一种时尚,已经为一般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理论工作者所接受。
(三)主张建立合作、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这一时期的教育家在批判封建师道尊严、强调学生本位的同时,力主建立合作、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不少教育家的论述中,都体现出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所主张的师生民主、平等、合作的观点。“教师也是游戏分子之一,要站在儿童队伍里共同玩”。朋友制是教育学上的新趋势。“教师对于学生素来是师严道尊的,学生在学的时候,绝对服从师命;教师所注重的是装货箱,不必问学生要不要……教师哪里是至尊呢?不过是学生的朋友罢了。”认为除了极少数的习惯训练,“其他诸事,教师都是从旁指导,从来没有直接的命令”。“成功的教师,必是和学生沆
瀣一气,和洽无间的”。陶行知在写给师范生的话中号召他们变成小孩子,与孩子们成为朋友。他还认为师生共生活,共甘苦的方法才是真正的教育,师生之间的隔阂才能完全打通,从而建立相亲相爱的关系,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和真正的人格教育。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定义下,“先生与学生失去了通常的严格的区别,在做上相教相学倒成了人生普遍的现象。”当然,不少教育家在讲到师生民主平等的同时,也指出教师的领导或指导作用:“无论若何,教师在学生环境中终居于最重要的地位”“教师是全群儿童的中心,也可以说是小领袖,处处要……能不失发号施令的势力”
(四)教师要关爱学生、与学生为友
教育家们认为,教师的态度对学生至关重要,教师首先应爱学生,还要把学生当作朋友。陶行知在一篇文章中高度评价了一个老师放下架子,视学生如弟妹,对学生所施的爱的教育。小学教师对学生好的态度比具有高深的学问更重要。小学教师对儿童的态度应是:要有微笑的面孔、和谐的声音、自然而和蔼的神情,要多用“请”字,少用“不”字,不讲过分的话,要身先小朋友干等等。“教师的态度,对于训练学生至有关系……从任何方面说,教师终无教学生怕他的理由。他如果是位好的教师,该始终保持着‘友谊’的态度,以诚心感动学生。他主张教师“最要能忍耐。”要能忍耐儿童的好问、好动和顽皮。还有人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其对教师的期望,结果表明,学生“希望师生的生活能打成一片……尝够了‘鞭打的责罚’,要求‘和善的规劝’……希望从教鞭下冷眼里讥笑中跳出一个仁爱恳挚的慈母来”。 (五)教师应向学生学习
当时不少教育家提出了教师应向学生学习的口号。陈独秀说:“现在欧、美教育界有几句很流行的话:前代的教育是先生教学生,现代的教育是学生教先生。”他认为这是“新教育底精神所在”。他还用
医生处方必须根据病人病情的例子,说明“事事须由学生之反应供给先生教授法之知识,这不是学生教先生吗?”。陶行知是这个观点最坚定的主张者。他说:“师范生应该拜小朋友做师傅,也如同孙行者的本领比唐僧大倒要做唐僧的徒弟。小朋友是我们的总指导。不愿受小朋友指导的人不配指导小朋友。”“不愿拜小孩子做先生的人,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末,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你只须承认小孩有教你的能力,你不久就会发现小孩能教你的事情多着咧。”
(六)主张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开展教育活动
如陈独秀主张“很要虚心去研究儿童心理,注重受教育者之反应”;主张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出发来进行教学。蔡元培认为:“处处要使学生自动……教者不宜硬以自己的意思,压到学生身上。不过看各人的个性,去帮助他们作业罢了。”“世界上没有万能的教师,更没有完备的工具;我们只希望儿童能自己发生问题,自己努力设法解决问题,决不希望代儿童解决许多问题”。“教师不过做备咨询之人。”这些观点的共同点都主张教师只是一个启发者、指导者,只应站到学生的旁边或身后,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来给儿童予必要的指导。 (七)主张解放儿童,注重启发教育
针对旧教育压制学生的弊端,在儿童中心论的影响下,这时的教育家们主张解放儿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反对注入式教育,主张启发教育。应解放儿童的口。儿童有说话的要求与能力,但是,“儿童总是不很有发言权的。老实说,不让儿童发问,不根据儿童发问的方法,都可以称他是‘注入法’。”教师要运用启发式教育方法,不到不得已,不把答案告诉学生。“儿童的问题,应由儿童自己去解决,到儿童的确不能解决时,教师才可从旁启发引导”。陈独
秀认为新教育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启发的教育,“启发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位”,并且认为,只有有了这种新方法新精神,才可以得新教育,造就新人才。“我们做教师的,应时时刻刻希望儿童成为一个自动研究者,不能教他自居于被动的接受的地位。教师应常常停留在儿童后面,指挥儿童怎样学习……切忌站在儿童前面,领导他们做,有时竟代做”。
“仅为教育形式之模仿,非徒无益,其弊害实不可胜言。盖一国有一国之传统文化与其民族精神,较之他国,虽不无相似之点,但断断不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