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BD的解析式为∴∠PBA=∠PDG=30°, ∵AB=4, ∴AP=
,
);
,
∴点P的坐标为(﹣1,
(3)当点A的对应点A'落在△ECB的边所在直线上时, AB=4,AC=2,BC=2
,OC=OE=
,
∴∠ACB=90°,∠ABC=∠EBO=30° ①点A'落在BE边所在直线上时,
BC=BC′=2
,则点C′(3﹣2
,0);
②点A'落在CE边所在直线上时,
过点C′作y轴的平行线分别交过点A′与y轴的垂线、x轴于点F、H, 设点C′(m,n), ∵△C′FA′∽△BHC′,
,
其中,C′F=
=
,
第21页(共27页)
BH=3﹣m,C′A′=2,BC
=
=
,解得:m=
,FA′=﹣m,HC′=n,
,n=
,
点C′(,);
③点A'落在BC边所在直线上时,
同理可得点C′(3+故点C′(3﹣2
,3);
,
)或(3+
,3).
,0)或(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二次函数综合运用,涉及到三角形相似、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其中(3)要考虑全面情况,避免遗漏,本题难度较大.
7.二次函数y=ax2﹣2x+c的图象与x轴交于A、C两点,点C(3,0),与y轴交于点B(0,﹣3).
(1)a= 1 ,c= ﹣3 ;
(2)如图1,P是x轴上一动点,点D(0,1)在y轴上,连接PD,求小值;
(3)如图2,点M在抛物线上,若S△MBC=3,求点M的坐标.
PD+PC的最
【分析】(1)利用待定系数法把问题转化为方程组即可即可;
第22页(共27页)
(2)如图1中,作PH⊥BC于H.由DP+PC=(PD+PC)=(PD+PH),DH′;
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当D、P、H共线时DP+PC最小,最小值为
(3)如图2中,取点E(1,0),作EG⊥BC于G,易知EG=EG=?3
.由S△EBC=?BC?
=3,
=3,推出过点E作BC的平行线交抛物线于M1,M2,则
=3,求出直线M1M2的解析式,利用方程组即可解决问题,同法求出M3,M4
的坐标.
【解答】解:(1)把C(3,0),B(0,﹣3)代入y=ax2﹣2x+c 得到,
,解得
.
故答案为1,﹣3.
(2)如图1中,作PH⊥BC于H.
∵OB=OC=3,∠BOC=90°, ∴∠PCH=45°, 在Rt△PCH中,PH=∵
DP+PC=
(PD+
PC. PC)=
(PD+PH),
DP+PC最小,最小值为
DH′,
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当D、P、H共线时
在Rt△DH′B中,∵BD=4,∠DBH′=45°, ∴DH′=∴
BD=2,
?2
=4.
第23页(共27页)
DP+PC的最小值为
(3)如图2中,取点E(1,0),作EG⊥BC于G,易知EG=
.
∵S△EBC=?BC?EG=?3
=3,
=3,
=3,
∴过点E作BC的平行线交抛物线于M1,M2,则∵直线BC的解析式为y=x﹣3, ∴直线M1M2的解析式为y=x﹣1,
由解得或,
∴M1(,),M2(,),
根据对称性可知,直线M1M2关于直线BC的对称的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M3、M4也满足条件,
易知直线M3M4的解析式为y=x﹣5, 由
解得
或
,
∴M3(1.﹣4),M4(2,﹣3),
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点M的坐标为∴M1(M3(1.﹣4),M4(2,﹣3).
【点评】本题考查二次函数综合题、待定系数法、垂线段最短、平行线的性质、轴对称、一次函数的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利用垂线段最短解决最值
第24页(共27页)
,),M2(,),
问题,学会构建一次函数,利用方程组确定两个函数的交点坐标,属于中考压轴题. 8.已知抛物线y=a(x+3)(x﹣1)(a≠0),与x轴从左至右依次相交于A、B两点,与y轴相交于点C,经过点A的直线y=﹣
x+b与抛物线的另一个交点为D.
(1)若点D的横坐标为2,求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
(2)若在(1)的条件下,抛物线上存在点P,使得△ACP是以AC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求点P的坐标;
(3)在(1)的条件下,设点E是线段AD上的一点(不含端点),连接BE.一动点Q从点B出发,沿线段BE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到点E,再沿线段ED以每秒
个
单位的速度运动到点D后停止,问当点E的坐标是多少时,点Q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所用时间最少?
【分析】(1)根据二次函数的交点式确定点A、B的坐标,进而求出直线AD的解析式,接着求出点D的坐标,将D点坐标代入抛物线解析式确定a的值; (2)待定系数法得到直线AC的解析式为y=得到直线CP的解析式为:y=﹣AP的解析式为:y=﹣
x﹣
x+3
x+3
,根据已知条件得到①CP⊥AC,
,根据已知条件得到②AP⊥AC,得到直线
,解方程组即可得到结论;
(3)作DM∥x轴交抛物线于M,作DN⊥x轴于N,作EF⊥DM于F,根据正切的定义求出Q的运动时间t=BE+EF时,t最小即可. 【解答】解:(1)∵y=a(x+3)(x﹣1),
∴点A的坐标为(﹣3,0)、点B两的坐标为(1,0), ∵直线y=﹣∴b=﹣3
x+b经过点A,
,
第25页(共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