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居住环境对居民心理健康影响分析
樊雨婕,张天尧摘要:本文从人文地理与健康城市规划视角出发,以深圳市龙华区简上村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典型城中村居住环境对居民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问卷调查数据,构建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在控制个人社会经济特征变量的前提下,从微观层面探讨城中村典型居住环境特征要素与居民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数据分析与深度访谈结果,发现绿化空间及环境卫生质量对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人口流动性大、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可能通过降低社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从而对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带来消极影响;具有不同职业、户籍、居住时长的居民具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结论对未来城中村空间整治、改善城中村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关键词:城中村,居住环境,心理健康Abstract:Fromthelensofhumangeographyandhealthyurbanplanning,thisstudyaimstoexploretheassociationsbetweentheresidentialenvironmentofurbanvillageandmentalhealthcondition,usingJianshangVillage(Shenzhen)asacasestudy.Binarylogisticregressionwasperformedbetweenkeyresidentialenvironmentvariablesandmentalhealthvariablewithadjustmentofsociodemographicfeatures.Resultindicatedthatadequategreenspaceandgoodsanitationmaypromotebettermentalhealth,whilehighpopulationmobilityandinadequatepublicservicemaydecreasethesenseofcommunityandidentificationandincreasetheriskofmentaldisorders.Employment,hukoustatus,andlengthofresidenceconfoundedthelinksbetweentheresidentialenvironmentandmentalhealth.Thisstudythusputforwardsseveralsuggestionsonthereconstructionofurbanvillagesandresidents’mentalhealthpromotion.Keywords:UrbanVillage,CommunityEnvironment,MentalHealth,1引言
城中村对城市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是城市研究长期关注的重要议题。在我国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受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经济制度等共同作用,城中村成为一种特殊的空间类型,具有独特的物质环境特征及经济社会属性,与发达国家的“城市乡村”以及第三世界的贫民窟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别。由于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中村成为大城市低收入流动人口的主要居住空间,并具有二元社区的社会空间属性[1-2]
[1]
。同时,城中村聚集了环境恶化、交通拥挤、治理失序、认同感缺失、犯罪频发等诸多城市问题,引发政府与学界的持续关注[1-2]。虽然已有研究多从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的视角对城中村环境空间更新改造进行探究[3-5],但对城中村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却缺乏关注。针对住区-健康关系,国际上已有研究聚焦于邻里环境要素差异与健康差异之间的关系,强调当地物质环境要素、社会环境要素对人口健康观念、健康行为、感染疾病风险等的影响。住区在物质环境、社会环境两个维度上对居民健康状况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1)影响健康的住区物质环境要素包括:人口密度、土地利用、道路交通、体育设[6]
施、绿化空间、城市设计特征、安全性等[7-9];2)影响健康的住区社会环境要素涉及社会经济结构及资本、社会规范、社会关系及网络、社会支持、社会融合、社区归属感等[10-11]。但这些讨论多对邻里环境与生理健康的关系进行,较少有研究论述上述关系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居民在住区中有众多心理需求:1)获得安全、亲切、舒适的休憩地的需求;2)回归自然的需求;3)减轻个人心理压力的需求;4)实现自我及与他人交流的需求[12]
,住区的居住环境对上述需求的回应如何影响居民心理健康状况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部分研究强调邻里环境对特定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针对老年群体、女性群体、少数族裔群体的社会性行为及由此产生的健康后果进行分析[13-16]
。在我国,居住于城中村的城市流动人口作为城市弱势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居住环境影响要素值得更多关注。国内对城中村居民心理健康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多见于社区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例如肖湘雄等强调城中村的物质环境对社区居民生理健康的影响,包括空气质量、水资源质量、土壤环境以及噪音环境等环境因素[17]
,陈蕾[18]
指出城中村的居民行为、生活方式、人口学特征等对居民心理健康具有一定影响。此外,经济来源、就业层次、家庭事件、情感交往、社会支持等压力源也成为影响城中村居民群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压力源[19]。然而,在城市规划与人文地理视角下对城中村居住环境与居民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尚属匮乏。本研究基于健康地理与城市规划视角,通过对深圳市龙华区简上村的调查,了解城中村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心理感受及其产生的行为特点,探究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居住环境特征要素,从而为城中村改造和治理提供相关建议,为该社区采取相关的居民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对促进城中村居民心理健康、共建和谐城市社区有着现实意义。2研究方法与数据
2.1案例选取
图1简上村区位分析图图2简上村周边公共设施分布图图3简上村卫星遥感图随城市建成区快速扩张,2004年深圳市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的城市,但其城中村数量达1362个,约占深圳总建设用地面积的六分之一,并以16.7%的居住空间容纳45%的人口[20]。龙华区拥有众多城中村,占地面积约1433.2平方千米,占龙华区总用地面积的8.16%;同时其是深圳市外来人口占比最大的区,具有常住非户籍人口130.64万,占总常住人口数量的84.9%。简上村位于龙华区西南部,占地面积为5.5ha,总人口5389人,其中原住村民约100人。尽管其村落规模较小,但其在城市建设扩张过程中显示出典型的城中村环境特征:人口密度大,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建筑密度高,公共空间与绿化不足,道路窄小,环境卫生较差等,但其尚未经政府大力整治。因此,本研究拟选取深圳市龙华区简上村为研究案例。2.2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采取观察法和访谈法对简上村居住环境及其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首先,面对面问卷调查在简上村内公共空间中以便利抽样法进行,于2018年4月15日至19日共派发问卷273份,回收有效问卷250份;随后在受访者中进行非结构型访谈法以了解其对城中村居住环境的主观评价与看法。本研究共对三组数据进行收集:心理健康状况、居住环境特征、个人社会经济特征。心理健康状况的测度采用Kessler10心理量表,该量表由密歇根大学Kessler和Mrocker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编制,用于衡量人群心理状况危险性的自我管理评分等级。K10心理量表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在中国人群心理健康调查中采用[21]
。该表由10个项目组成,对过去4周内经历的焦虑和压力水平等的频率进行测度。基于对五个级别频率的赋值(所有时间-5分、大部分时间-4分、一些时间-3分、偶尔-2分、基本没有-1分),被调查者的得分总和对应不同心理健康状况:10-15分(心理健康状况良好);16-21分(心理健康状况一般);22-29分(心理健康状况较差);30-50分(心理健康状况差)[21]
。居住环境的测度由居民对其的主观评价构成,聚焦于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设施、环境、文化、服务等方面的心理认知。问卷中对居住环境的五个方面(绿化卫生状况、采光通风条件、噪音、公共服务设施、社区治安)进行了居民满意度测度,受访者被要求分别就上述五个方面给出“满意、中立、不满意”三个级别的评价。个人社会经济特征包括性别、年龄、籍贯、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居住时长。基于定量数据,本研究运用SPSS22.0软件统计简上村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并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影响城中村居民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居住环境因素;此外结合访谈结果,讨论社区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城中村居民的心理健康。3城中村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和居住环境特征
3.1居民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36.40%的受访者心理健康状况处于良好状态,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及差的受访者比例高达35%(表1)。表1深圳市龙华区简上村居民心理健康状况(K10分值)K值区间良好(10-15分)一般(16-21分)较差(22-29分)差(30-50分)合计均值分布11.75±1.3617.96±1.5224.12±2.8634.05±3.7519.32±8.07所占次数/比例(%)91(36.40)70(28.00)50(20.00)39(15.60)250(100.00)3.2城中村居住环境特征
建筑密度过高、通风采光条件差。简上村占地面积55000m,容积率约为2.5-3.5,2
居住人口5389人。受到市场逐利与管理缺位的影响,简上村村民无序加建导致“一线天”、“握手楼”城中村景观,引发空间拥挤、采光通风条件差等问题(图4)。调查中高达62%受访者对村内采光通风不满意(图7)。图4简上村“一线天”景观绿化用地不足,卫生状况较差。简上村绿地率仅5%,缺乏行道树、草坪等绿化用地和公共空间(图5)。村内环境卫生状况不佳,随处堆放情况较严重,排污设施不完备(图6)。调查显示有48.0%的居民对简上村绿化卫生持不满意态度(图7)。图5简上村废墟绿化情况图6简上村随处堆放情况噪音情况较严重。简上村中建筑物密度大,村民自建楼隔音效果较差,且一楼多为杂货店、餐饮大排档等商业店铺,夜市大排档造成的噪音给不少居民带来困扰。调查显示有41.2%的居民对简上村隔音情况持不满意态度(图7)。公共服务不足。村内只有一家药店,缺乏幼儿园、健身器材、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尽管简上村周边已规划建设有市政公园、体育公园(图2),就目前来看其周边商业配套、文体休闲设施、医疗健康设施等均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调查显示有41.2%受访者对简上村公共服务设施不满意(图7)。社会治安较差。简上村外来暂住人口规模大,给简上村治安管理带来极大风险。调查显示有40.0%受访者对社区治安不满意(图7)。
188.城中村居住环境对居民心理健康影响分析 - 图文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