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教育进展, 2020, 10(5), 654-658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0 in Hans.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e https://doi.org/10.12677/ae.2020.105110
社会多元价值观背景下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 培育路径研究
崔田培瑾*,周 锐
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20年8月9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24日;发布日期:2020年8月31日
摘 要
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社会背景下,青少年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意志受到了一定影响。道德教育空泛化、多元思潮的冲击以及社会舆论负面影响等因素突显了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不强,受舆论牵制,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现状。积极应对、科学转化不良影响因素,提升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是现阶段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
多元价值观,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道德教育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Adolescents’ Moral Choice Abi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ultiple Social Values
Tianpeijin Cui*, Rui Zhou
College of Marxism,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Received: Aug. 9th, 2020; accepted: Aug. 24th, 2020; published: Aug. 31st, 2020
Abstract
Under the social background in which multiple values coexist, adolescent’s moral cognition, moral
*第一作者。
文章引用: 崔田培瑾, 周锐. 社会多元价值观背景下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0, 10(5): 654-658. DOI: 10.12677/ae.2020.105110
崔田培瑾,周锐
emotions and moral will have been affected to a certain extent. Factors such as the generaliz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the impact of multiple thoughts, and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public opinion highligh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dolescents’ poor moral choice ability, being constrained by public opinion and lacking a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tively coping with and scientifically transforming the unfavorabl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adolescents’ moral choice are the key links for adolescen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t this stage.
Keywords
Multiple Social Values, Adolescent, Moral Choice Ability, Moral Education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Open Access 1. 引言
青少年处在成长的特殊阶段,道德认知尚未完全成熟,道德意志不强,道德情感易受影响,这些因素使得青少年成为多元价值观社会背景下被影响的主要群体。现阶段,提升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需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发挥合力,积极引导青少年养成优良道德品质,进一步助推青少年成长成才。
2. 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及现状分析
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是指青少年在特定场合,面对多种行为选择可能性时,依据一定道德标准进行价值判断,自主进行道德行为选择的能力。由青少年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共同发挥调节作用。其中,青少年的道德认知是其道德行为选择的重要理性依据,道德情感是感性影响因素,而青少年道德意志作为青少年基于自身意愿而产生的一种较强的行为动力[1],是推动青少年道德认知与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力量。
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多元价值观的传播与渗透是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不可规避的影响因素。青少年时期个人意识逐渐增强,不同于儿童期完全倾向于社会价值规范,而是对所处情境持有自主的道德判断,但有关研究表明,青少年道德认知尚未完全成熟,在敏感、深层的道德问题上,仍欠缺正确科学的道德认知。时下,多元价值观社会中各种价值观念与传统道德理念不尽相同,导致青少年道德标准模糊、道德责任淡化。尤其是网络媒体的传播内容对青少年道德意志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觑,道德意志本就是一个难以量化的概念,网络虚拟化的特征使青少年道德意志进一步虚化,对道德行为的优化功能减弱。再者,多元价值观融合在社会舆论之中,加大了现实道德情境对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影响。部分观点突出的道德评价中包含的负面导向,不可避免地对青少年道德行为选择产生消极影响。青少年道德行为选择已显露出受舆论牵制,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等现实问题。因此,当今多元价值观社会背景下,提升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已俨然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3. 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问题产生的原因
多元价值观念的相互交融对青少年道德选择造成了价值困惑,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发生偏移,道德标准趋于模糊,对核心道德价值认同度降低,道德选择愈发受社会舆论牵制等现实问题都显现出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的不足。为有效提升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须厘清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问题的成因。
DOI: 10.12677/ae.2020.105110
655
教育进展
崔田培瑾,周锐
3.1. 青少年道德教育空泛化
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即为道德教育,包括家庭、学校及社会多方面的示范及培育。但目前大部分人认为道德教育仅依靠学校课堂教学,忽视了家庭、社会、校园隐性教育的功用,弱化了外部环境的“示范教育”。相比于学校课堂上概念的讲授,校园文化的感染、家庭长辈的切身行为及社会氛围的价值导向都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与影响力。另外,在被视为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培养“主渠道”的学校教育中,校方与教育者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低,教学存在概念泛化的现象,缺少道德实践锻炼。文化课作为“看得见”的硬性考核,无论是课时、课程设计都体现了更高的关注度。然而,道德对于青少年而言,不只是简单定义,更是具体实践。因此,对青少年多渠道道德培育的忽视及学校空泛的道德教育,导致在现实道德情境中,青少年道德标准不够明确,道德认知水平也并不能代表青少年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实则存在着二者不相符的现象。
3.2. 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
社会思潮中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直接导致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发生偏移,对核心道德价值认同度降低,从而影响了青少年道德行为选择。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日渐凸显的主要原因在于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为每个人都提供了话语权以及更广泛的言论传播范围。各种社会思潮逐渐从学术圈转向生活圈,开始影响人们的思维认知取向及价值判断标准。其中,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形成受到了尤为深刻的影响。现实中,由于传播与接受对象的极具扩大导致社会思潮中某些观念被片面理解或错误解读,从而造成青少年由于缺乏科学正确地认识理解而盲目推崇某种观念的现象。另一方面,在社会思潮的暗涌中,各种学说流派也在抢夺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与影响力,随着新时代全媒体的不断发展,社会思潮中多元价值观对青少年道德认知、道德意志及道德情感的影响已然渗透在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
3.3. 社会舆论的不良影响
社会舆论作为对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价值判断,在社会中形成了抽象的价值舆论场,这种抽象价值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一定价值隔阂,使得其中包含的道德选择观念往往忽视了客观规律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倾向于“参考”社会舆论,并以其中价值观念作为自身道德行为选择的“解释”。因此,社会舆论的存在会直接干扰青少年的道德行为选择,形成一种牵制。当下,社会舆论在生成与传播过程上表现为短时间内某一热点问题迅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一些人为了追求舆论效应会对该事件给予过度评价。另外,由于青少年的道德行为选择通常伴随着“学习模仿”的现象,故社会舆论中包含的某些极度夸大,缺少责任感的言论便无形中形成了青少年道德认知与行为的“价值陷阱”与“选择危机”,进而影响青少年在此类事件上的道德判断标准与道德选择能力。
4. 多元价值背景下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的培育路径研究
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以家庭、学校及社会全方面的道德培育为先手;其次,须注重道德实践中的品格养成和选择能力提升;再次,积极发掘社会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最终,才能切实改善青少年道德行为选择。
4.1. 提升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青少年的道德选择具有极强的情境性,由于所处情境不同,青少年道德行为选择的结果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引入道德情境教育并加以引导是提升青少年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
DOI: 10.12677/ae.2020.105110
656
教育进展
崔田培瑾,周锐
第一,引入道德困境选择。心理学家霍夫曼提出,“移情”在复杂的道德选择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2]。青少年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存在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作用。在道德教育开展过程中,引入道德情境,设置选择环节,有利于发掘青少年的道德情感与意志。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在道德困境中的选择进行分析并加以科学引导,有助于青少年甄别多元价值观念的正确与否,增强道德意志,切实提升青少年在真实道德情境中的道德选择能力。
第二,加强对现实道德情境的科学分析与积极引导。以“扶不扶”事件为例,在长久发展以来,有人摔倒,上去搀扶,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由于“扶起摔倒的老人送去医院反被要求赔偿”的真实事件屡次发生,社会中出现了一种“有人摔倒无人敢扶”的现象。这时,如果青少年道德教育仍停留在对青少年强调“这是应该做的”,忽视客观发生的真实情况,即便青少年在认知上接受,但在行动中,大多数仍会选择观望。值得注意的是后期同类事件发生了变化,道德行为发生者在“扶”之前或用手机记录,或请周围的群众作证。这一现实事件的发展与演变,也说明了道德教育的真实题材就在生活之中。若碰到此类事件,教育者若教以青少年化解真实道德情境的方法也是对青少年道德行为选择的有效激励。
4.2.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青少年的价值观念直接决定了其道德行为选择,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下多元价值并存的文化社会中最首要的道德基础与道德共识。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作为青少年道德行为选择时遵循的最基本条件[3]。
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须避免机械式灌输,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学,寓于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之中,创新教育形式与教学设置。强化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要求以青少年喜爱并容易接受的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青少年培养全过程,并在多元价值取向中,进行积极引导,在分析、区别各类价值观的基础上,让青少年真正理解核心价值观内涵,从而深化其对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可。再者,为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道德行为选择的积极指导作用,提升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可利用校园环境作为载体,将核心价值观与青少年具体道德行为加以联系,并运用校园媒体传播、校园活动开展、校园文化精品项目设计等形式,强化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同,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杜绝其他价值观念的不良影响。
4.3. 加强社会舆论宣传的正面导向性
社会舆论环境对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产生的消极影响应从“预防”及“加强”两方面加以解决。加强社会舆论积极引导不光是理论要求,更是全媒体时代下迫切的实践需求。社会舆论的传播,对青少年道德行为选择产生干扰,同时向传统道德教育发出挑战,预防多元价值观社会中社会舆论及网络舆情消极影响,加强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是培养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的有效保障。
一方面,须加强网络监管,控制不良舆情的传播,从而预防社会舆论对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产生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主流媒体须主动出击,抢占网络阵地,迎合青少年喜好方式进行价值观念的引导。如新闻联播、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开设“抖音”账号,发布官方内容。这一举动近乎打破了所有人对新闻联播的刻板印象,更值得关注的是,新闻联播不仅在传播形式上加以创新,并且在内容表达上也调整为与该传播方式相符的表达形式。这些主流媒体在诸多社会道德热点问题上,为青少年树立了一个“看得见”的示范引导,有效削弱了青少年受不良舆论影响产生的消极影响,并从青少年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多方面进一步强化了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
DOI: 10.12677/ae.2020.105110
657
教育进展
崔田培瑾,周锐
5. 结语
2020年五四前夕,央视发布的青年宣言片《后浪》中,国家一级演员何冰寄语年轻一代:“更年轻的身体之中,蕴含着更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在多元价值观社会背景下,提升青少年道德教育实效、深化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加强社会舆论积极引导是有效提升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促进年轻一代成长成才的必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易小明, 祝青. 道德意志概念论析[J]. 哲学研究, 2010(10): 111-115.
[2] Hoffman, M.L. (2000) 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Caring and Jus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3] 刘燕楠. 多元文化视域下学校道德教育的文化路向与价值选择[J]. 教育研究, 2015, 36(9): 40-45.
DOI: 10.12677/ae.2020.105110
658
教育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