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c.结论:在互相有制约对方手段的时候,尽管双方在合作的前提下能够获得最大利益,但往往倾向于采用制约对方的手段而导致两败俱伤。制约手段在人们的这种竞争优势心理发生的过程中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所产生的结果也是灾难性的。
③鲁斯和莱法(R Luce&H.Raiffa,1957)的囚犯两难困境(prison's dilemma)实验 a.实验过程:有A、B两个嫌疑犯,被警方怀疑共同参与了一项犯罪活动。但没有足够的证据定他们的罪。为了让他们招供,警方将他们单独囚禁并采取一个巧妙的办法来审讯他们。审讯中A、B两人各自面临着三种选择:自己认罪,被无罪释放,而同伙将被判刑15年;两人都认罪,则两人各被判刑10年;两人都不认罪,两人只会各被判刑1年。两人面临的选择如下图12-3所示。
b.实验结果:真正的囚犯会怎么做,研究者无从知道,但从中可以得到启发:在交易和比赛中,主要的考虑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人们的取胜感也是重要的。如果人们
感到自己战胜了对方,超过别人,那么就会乐意接受较少的收益。所以如果双方意见不一,通过协商,双方做出让步,达成协议,则双方不仅感到获得了好处,也感到取得了胜利。
2.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1)理论要点
当目标和手段是积极地相互依赖时,最可能产生合作关系;当目标和手段消极相互依赖时则更多表现为竞争行为。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2)相关实验研究 ①多伊奇的实验
实验过程:将被试分为合作组和竞争组,并给每个组提出两个问题去解决。对合作组说,他们是作为一个组来评分的,即每人分数一样;告诉竞争组他们的分数按个人的成就分别评分,只有一个最高分。
实验结果:合作组成员表现出更大的相互依赖感,更大的协调一致,有很高的动机和兴趣,工作的质量和数量都超过竞争组。 ②敏茨的实验
实验过程:在敏茨的拉绳实验中,除了有奖励和处罚的实验外,还进行了没有奖励的实验。告诉被试,实验的目的是测量他们与同伴的合作能力。同样也给他们示范拉圆锥体,还告诉他们,虽然实验的难度较大,但是另外一组志愿者合作得非常好,用时10.5秒将全部圆锥体成功拉出,看看他们是否能够和那组志愿者做得一样好。
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没有发生一起瓶颈堵塞现象。当强调团体利益的时候,在团体内部更多表现出合作行为。但也有的实验结果似乎与这一理论相互矛盾。特利普里特(M.Tripleti,1987)观察到,同一个自行车选手独自训练的成绩往往不如有对手在一起进行竞赛的成绩。合作的产生不仅依赖于目标相互依赖的性质,而且也依赖于手段相互依赖的性质。 (三)个体合作与竞争意识的发展
大量研究表明,个体在儿童阶段的合作水平总的趋势呈倒U型。合作是由于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集体动力而产生的。在合作性的团体里,成员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相互实现思维和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合作的集体学习,有利于学生自尊自重情感的产生。 三、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一)相互作用的次数
鲁宾和布朗(J.Rubin&B.Brown,1975)的红黑游戏实验发现,相互作用的次数是影响合作程度的因素之一。
1.实验过程:两个人分坐在两间小屋内,面前各有黑红两个按钮,要求被试按其中一个按钮。如果两个人都选黑的,各赢1元;都选择红的,各输1元;一人选红的,另一人选黑的,则选红的人赢3元,选黑的输2元。
2.实验结果:要求两人做一次这样的游戏比重复多次更倾向于竞争。因为只做一次,被试不需考虑未来的行为,所以极力获取自己的最大利益——双方选择红的,而实际上双方都输。多次重复游戏,知道了对方每次可能的选择,于是尝试着进行合作。虽然少得一些好处,但对双方都有利。如果一方想牺牲对方多得好处,会让对方以牙还牙,则对双方都不利。 (二)奖励
1.盖洛(P.S.Gallo,1966)的卡车竞赛实验发现,随着奖励的内容以及额度的不同,被试选择合作或者竞争的趋势会发生变化。给予分数上的奖励或虚拟的或数量很小的金钱,被试竞争的心理倾向远远超过了通过合作来赢得金钱的心理倾向。但当奖励额度较大时,为赢得金钱而合作就大为增加。
2.甘波特、多伊奇与埃波斯坦(P.Gumpart&J.Epstein,1969)发现在囚犯难题竞赛中,现金比虚拟的金钱引起了更大的竞争性。奥斯卡普与克林克(S.Oskamp&C.Kleinke,1970)的研究发现,酬金越低,合作的倾向性越大;强调金钱刺激,则降低了选择合作的可能性。
3.佛洛兰德、阿诺德与斯包特(N.Frieland&S.E.Arnold,1974)的研究表明,人们所敏感的是酬金的变化而非数量。诺克斯与道格拉斯(R.Knox&R.Douglas,1971)的研究表明较高的刺激会使某些被试有更多的竞争性,而另一些人则有较多的合作性。
总之,奖励对合作或竞争倾向的影响是极为复杂的。在一定情况下,增加报酬对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合作影响不大。但减少报酬则使人们倾向于竞争。游戏的参与者有两种不同动机,赢得金钱和超越别人。当报酬减少,从而赢得金钱的动机退居次要位置时,人们的行为主要受战胜别人的动机引导,从而竞争倾向也增强。 (三)奖励方式 1.奖励方式的含义
(1)奖励方式是指运用何种方式来强化行为的结果,它涉及: ①奖励类型,如分数、表扬或物质性鼓励;
②奖励频数,如奖励间隔时间的长短、奖励数量的多少等; ③奖励的可接受性,如直接奖励或间接奖励; ④奖励的对象,如面向全体、小组或个人。
(2)奖励方式是指人际间奖励的瓦赖性。斯莱文(R.E.Slavin,1980)认为,人际间奖励方式是指同伴的成绩之于个体的重要性。在竞争性的奖励方式中,别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失败,是负向的奖励方式。在合作性的奖励方式中,一个人的成功同时会帮助别人成功,人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正向的互赖关系。 2.相关研究
(1)多伊奇(1960)的研究中,考察了不同奖励指导(合作指向,竞争指向,个人利益指向)对人们在类似囚犯难题选择中合作或竞争倾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奖励指引明显地影响了人们选择的倾向。合作指向条件下,90%以上的被试选择了合作策略,远远高于其他两种情况。个人利益指向条件下,人们最多地选择了竞争策略,仅20.9%的被试选择合作。
(2)我国研究者(董婉月,1993)的研究结论:人们的动机指向会强烈地影响合作或竞争倾向。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一定的方法来对人们的合作或竞争倾向进行引导是可能的。 (四)信息沟通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多伊奇的卡车游戏和囚犯两难研究都证明,沟通能够导致合作率的明显提高。威克曼(H.wichman,1970)的研究证明,沟通水平越高,合作比率也越高。信息交流可以使双方增进了解,增强信任。在典型的囚犯两难困境与卡车游戏情境中,最佳选择取决于对于对方的信任。信任越重要,沟通的影响作用也越大。 李燕、曹子方(1997)的研究表明,交流预期使被试表现出较高的合作倾向,信息沟通内容对合作也有影响。国外研究者(K.S.Bouas&S.S.Komorita,1996)发现,在两难情境下讨论面对的两难问题或与被试有关的其他问题能增加小组成员的认同感,再加上认知一致,就能引发合作行为。
但是,史密斯与安德森(w.P.Smith&A.J.Anderson,1975)的研究发现,交流信息有时起消极的作用。在双方威胁的情况下,自由交流比不允许交流有更少的合作,因为被试利用交流信息的机会进行威胁,加强对抗,而并非借此解决相互之间的问题。
总之,在竞赛者互相平等,双方都没有什么威胁手段时,或当信息交流能够清楚表明一方占有进行单方面威胁的优势并允许力量微弱的一方妥协时,信息交流才是有助于合作的。 (五)威胁
威胁分为单方面的威胁和双边威胁。卡车游戏和囚犯两难困境实验都表明,不管是选择合作还是竞争,威胁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使用威胁的一方会得到更多的好处。当双方都使用威胁时,有时会同时受损。如果人有权力而不使用它,则会被认为是软弱的,还会受到别人利用。
男性和女性的被试对威胁的反应有所不同。女性在同伴持有威胁而不用时,具有特别的合作性;男性则对是否感到对方是个有权力的人,有不同的行为。如果别人有权力但不使用威胁,男性就会认为其软弱而加重剥削。 (六)社会文化因素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在合作与竞争行为上存在一定差异。有很多研究都发现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了不同国家之间、城乡之间、以父亲或母亲为中心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区,在合作与竞争上均存在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