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学会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学习运用例证法。 3.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法。
4.懂得“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掌握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文章借古讽今的手法和对北宋统治者的劝谏。
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赏析、教师点拨指导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内容回顾 总起:提出论题 分说:正面叙说 分说:反面叙说 总结:得出教训 二、课文精读探究
(一)明确本文的论点、论据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追问: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概括:通过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任务二: 为文中作为史料论据的庄宗李存勖整理一份人物年表。 908年(23岁),接受遗命,“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灭后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926年(41岁),身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追问:从这四个时间节点上的四件大事来看,庄宗的人生其实就是两个过程。 明确: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 思考:
2.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3.这个盛衰规律又会得出了怎样的启示?
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三)用思维导图整理本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三、小结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四、拓展研读 1.画蛇添足?
释问:既然已经强调了“盛衰之理在于人事”,为什么在第四段中还要加上“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这一结尾?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仅是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文不对题?
释问: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是否显得有些文不对
题?
明确: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3.领悟要义
释问:身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编《伶官传》并作序? (引导学生联系高一、高二学过的相关课文)
明确:以史为鉴,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后人尤其是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四、迁移训练、巩固
1. 通过后唐庄宗兴败的规律,试想想:秦朝、六国、项羽的兴亡规律又是怎样的?作为学生的我们,怎样做才能进步(成功),怎样做就会退步(失败)呢?
兴亡的规律有很多,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展开思考。
2. 文章说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岂独伶人也哉”。请同学们再寻找一些事例来加以补充说明。
?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吴的事例
? 《苦斋记 》中说:“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 ? 唐太宗李世民,吸取前人教训,励精图治,换来了“贞观之治”,名垂青史。 ? 唐玄宗李隆基,忧劳时,迎来了“开元盛世”;逸豫时,天宝危机,酿成了安史之
乱。
3.乌江亭长舣(划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亡我,我何渡为?”
依你之见,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真的是天亡他么?
示例: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五、本课结语
(照应导语部分太宗君臣的一段问答)
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