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6_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2.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内涵和具体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教材整理1 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

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②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同时要求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主要特征:包产到户。 (3)意义

①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②到1984年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3.乡镇企业

- 1 -

(1)概念: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2)意义

①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误区警示]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其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教材整理2 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的标志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4.进一步深化

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意义

(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2)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深化点拨]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其主要原因是僵化的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教材整理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过程

(1)提出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立法保障: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3)发展创新: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

- 2 -

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2.意义

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88[课中思考题],思考: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否会影响其他经济成分发展?

【提示】 不会,二者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在竞争中壮大自己,共同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以建立社会主义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目标。 4.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中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探究点一 全面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史 料 史料一 1998年,江泽民在安徽农村考察时指出:“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当时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革已经没有出路了。” 解 读 抓住省略号前后两句,分析农村改革的原因和紧迫性。 - 3 -

史料二 结合关键词“凤阳”“农民”“丰收”进行解读。 安徽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提示】 农村改革关系到人民温饱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2)你能从史料二中的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农民为什么如此高兴?

【提示】 信息:场地上堆满谷物,一片丰收景象;人们载歌载舞,抒发喜悦之情;服饰简单朴素,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农业获得丰收。

【史论拓展】 全面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实行的原因

(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特点

(1)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

(2)它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3)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探究点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和特征

史 料 史料一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抓住图片中关键史料二 词“粮票”与“股票”分析其

- 4 -

解 读 根据史料信息层层推进,抓住最后一句。 体制变化。 【史料应用】 (1)史料一中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是如何认识的?

【提示】 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只是经济调节的手段。

(2)由发行粮票到发行股票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 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到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史论拓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和特征 1.必要性

(1)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从而积累了实践经验。

(3)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社会主义本质、市场姓“资”姓“社”的问题,冲破了思想束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4)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重大突破。

2.特征

(1)宏观调控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所有制结构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目标,只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性质。

(3)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根本目标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 5 -

2016_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习目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x9py3aqqz0wk4t3v4f03ibqw7s1xb00tj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