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34、 教师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
1、激发求知欲,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为了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集中注意教师的讲解以及其它教学活动。
2、变化教学情境,即通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 3、配合学生经验,即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的主题上。 35、 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的五个特征 1、分工合作。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
2、密切配合。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
3、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成员必须各尽其力,大家都是成
功者,没有失败者。
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互动作用。
5、团体历程。该历程中的活动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监督、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维持团体中成员间的关系等。
36、 制约学生群体促进或阻碍个体的因素(13.1)
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产生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1、活动的难易; 2、竞赛动机的激发; 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4、注意的干扰。 37、 群体凝聚力的培养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其次要帮助课堂的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自豪,形成归属感。
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 感。
38、 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小学生入学时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人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39、 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1、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身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
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只有当教
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
气氛的出现。 40、 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
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41、 教学测量的分类(14.1) 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42、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43、 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
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化测验是一种比教师编制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
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要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更有计划性。
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44、 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1、案卷分析。例如根据学生家庭作业、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等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活动等进行判断
和决策。
2、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的观察也能够得到大量的关于学生的学业成就的信息。其中包括:
⑴行为检查单填写。 ⑵轶事记录。 ⑶等级评价量表。
3、情感评价。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 45、 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1、信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其中包括时间上的一致和评分上的一
致性。
2、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
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因为一个低效的测验,即使有很好的信
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
3、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例如通过该测验是否能
够把学习好、中、差学生的不同学习或能力水平区分开来 46、 简述罗森塔尔效应(15.1)
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所谓有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级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 十分明显,由于实验者提供了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预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
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四、论述
1. 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3.1)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
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2、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
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
⑴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
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⑵学习不是简单地知识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的转变和结构的重组
2. 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 看法。
2、这种在没有现成知识经验前提下的解释,并不是都是胡猜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
设。 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真正地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作为
学习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已有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的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
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需要与学生共同就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
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
4、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 习资源。
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们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3.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4.1) 1、学习动机的培养
⑴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⑵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激发
⑴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⑵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⑷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 学习策略的分类(8.1) 学习策略的分类 ┍复述策略
┍认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 │ ┗组织策略 │ ┍计划策略
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监视策略 │ ┗调节策略 │ ┍时间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5.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⑴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⑵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⑶重视知识问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⑴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⑵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⑴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⑵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⑶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6. 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⑴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⑵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⑴保护好奇心。
⑵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⑶鼓励独立性创新精神。
⑷重视非逻辑思维。
⑸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⑴发散思维训练。 ⑵推测与假设训练。 ⑶自我设计训练。 ⑷头脑风暴法训练。
7.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时的注意事项(12.1)
1、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的问题不能理解时,教师可以给以直接指导,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事实
性的问题不能依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
2、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
而求得答案。
3、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能力强个性独立的学生,给以较少指导;对
于能力较弱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以较多指导,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 8.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3.1) 1、教师的领导风格
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2、班级规模
班级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班级大小会影响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
其次,学生越多,学生间的差异越大,课堂管理遇到的阻力可能也越大。 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3、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 4、对教师的期望。 9. 群体动力的表现
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善于利用群体动力,实现课堂的促进功能。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名成员的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之间的友谊
感和志趣等来说明。
2、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
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10. 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15.1)
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
1、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家长代理人,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
2、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知识传授者,他们希望教师具有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
3、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
4、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模范公民,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等。 5、如果学生将教师看成是朋友、心理辅导者,则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
11. 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在教学过程方面的差异
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的课堂规则制定得明确并且能够执行;新手的课堂规则较含糊,不能坚持下去。
2、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教师上课有一套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3、教材的呈现。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学习过的知识,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4、课堂练习。专家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手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种必经的步骤。 5、家庭作业的检查。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的常规程序。 6、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