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教育,要注重过程中的生长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及美国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的一个案例:教师在黑板上写下“90-65=?”,然后请几位学生在黑板上演算。
第1位学生列出竖式后,茫茫然而不知所措。 第2位学生边扳指头边思考,支支吾吾地回答不出来。 第3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9根长线并划去6根,然后在剩下的3根长线中将其中1根截去一半,再写出答案“25”。
第4位学生先在黑板上演算“90-60=30”,再演算“30-5=25”。
这则案例引发了我深深的反思。 一、我们习惯于训练方法
在阅读这则案例时,我首先回忆我上小学时接受的教育。那时,教师首先以例题的方式数说“90-65=?”竖式运算的方法步骤,然后再通过大量的习题让我们熟练掌握竖式运算方法。因为长期从事中学教学及其研究,本人对小学教学的了解不多。于是,向同事咨询,上网络查询。不料,现在二位数竖式运算在小学低年级甚至幼儿园的教学中就已经登堂入室,教师们采用的仍然是“先例题示范、后习题训练”的教学方法。从小学到中学,“先例题示范、后习题训练”的教学方法非常普遍。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在这种“示范+训练”的教学模式中,先入为主的示范实现了自外而内的控制,使学生的思维被强制性地纳入到榜样的轨道上,剪除了学生思想的羽翼和蔓生的枝丫。就好比不断被修剪的幼苗,也许在短时间内会快速蹿高,形成让人仰视的直线高度,但是却难以适应风云变幻的丰富世界。在这种“示范+训练”的教学模式中,练就的往往是一种低级的条件反射,而不是人的智性的开启和内生,是对外界刺激的简单呼应,而不是学生内心深处独立思想的呐喊。
二、我们陶醉于达成目标
如果我们置身于这节数学课堂,看到美国学生们”茫茫然而不知所措”、“边扳指头边思考”,一定会为我们的课堂能达成教学目标的“精彩”而得意。
看到学生在黑板上奋笔疾书的熟练,听到全班学生回答问题时整齐划一,批改到一份份满分答卷,我们的心中充盈着甜蜜和快乐,我们自认为自己的“教学效果是一流的”。
殊不知,在教学结果的前面还有十分宝贵的教学过程,在光鲜亮丽的外在表象下还有意蕴深远的内在思想。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教学过程有何价值?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否变得自由而生动、丰富而多彩?我们的课堂是否焕发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文化魅力?
德国教育家布列钦卡指出,教育不只是一种“产品概念”,更是一种“过程概念”,是反映活动过程属性的概念,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教育“是一种影响;是一种传递人类文化财富的过程;是一种引导的经过或过程;是一种形成的过程”。教育过程就是学生成长的过程,离开了过程也就根本无法实现教育的目标,即使达成一些所谓的目标,也是残缺的、片面的。
可是,面对教学,我们只是焦急地等待结果,全然不顾过程是否合情合理。于是,在“示范+训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自我的张扬、自主的探求、自由的言说,我们的课堂不再出现意外和惊奇,教学的一切都在示范的统治下按照预设的计划在呈现。教学的路径被反复优化,形成了单一的捷径,教学的过程变成了“抄近路”,而全无过程中的曲折、思索和惊喜。
三、我们简单于漠视个性
布鲁纳对儿童智力的发展曾经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动作性认知模式、映象性认知模式、符号性认知模式等人类认知图式。我们再置身于美国小学四年级的这节数学课之中,在布鲁纳的指引下来洞察孩子们的行为表现。
“第2位学生边扳指头边思考”:孩子常用动作来再现、表达他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这种动作性认知模式在个体智慧的发展过程中发生得最早,是孩子认识外界事物的主要方式,而且自始至终在成人认知活动中发挥着作用,高度的操作性是其特点。
“第3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9根长线并画去6根,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