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改革成效与经验总结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改革成效与经验总结

一、课程概况

《大学体育》是面向全校非体育专业开设的通识类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该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能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从课程性质上看,该课程本身就具备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契合的天然功能,且具备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天然优势。从课程任务来说,该课程突出培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提高合作能力,充分突显课程“育德”功能。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

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提升育人功能

《大学体育》课程具有思政元素承载量大、项目多、频度高的特点。根据课程教学特点,找准课程中思政映射与融入点:

家国情怀方面(责任与担当):了解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战略,充分认识体育与国家强盛、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密切相关;认同和坚持优秀的中华体育文化。

个人品格方面(如何做人):增强体质健康,提高体育素养;发展健全人格;敬畏与自觉遵守规则;提高观察、想象、思考、判断能力。

科学观方面(如何做事):训练钻研、毅力、勤奋、创新、团结合作等科学观。

2、推进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创新育人手段

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注重言传身教。加强信息化手段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

3、进一步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高育人能力

整合专业课教师、专兼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多学科背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利用专题研讨、集体备课等措施,提升教学团队成员的课程育人能力和水平。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思路与步骤 1、主要思路

挖掘课程自身特色和优势,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家国情怀、个人品格和科学观具体化的教学育人载体,实现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具体抓四个关键环节:

(1)基础在体育课堂教学。发挥课程教学育人功能主体地位的同时,建立以“德育效果”为标准的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质量保障体系;

(2)重点在思政教育。要在知识、技能传授的每一个单元都有思政的映射点,体现全课程育人的理念,充分发挥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教育功能;

(3)关键在教学团队建设。提升团队成员的人文素养和政治觉悟,加强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

(4)成效在学生。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目标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探索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同向育人的途径,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最终成效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检验标准。

2、建设步骤

2019年03月,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由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充分挖掘课程的隐性教育资源。

2019年04月--05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课程蕴含的民族复兴、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找准课程中思政映射与融入点,为课程教学提供鲜活的素材。

2019年06月--07月,修订教学大纲,制定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案。依据《<教学大纲>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编写指南》,在本课程原教学大纲基础上,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制定基于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案,用以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

2019年08月,优化教案。根据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制作与优化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教案,并录制一节微课。

2019年09月--12月,教学实践。按教学计划开展课程教学,及时发现问题,总结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式。

2020年1月,课程思政建设经验总结。总结课程建设情况,形成阶段性成果。

2020年03月--06月,继续开展课程教学。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验证并修正建设成果。进行相关的教学研究和改革,研究成果反哺课程建设。

四、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措施及创新点 1、具体措施

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以显性教育为主的理念,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学练体验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利用课堂

内外、学校内外多时空,采用制度引导、情景创设和问题导向等进行思政教育。

2、创新点

本课程在专业内容和思政内容相结合的过程中,主要创新点在于将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三大国家战略与相关教学内容有机融合。

一是将三大国家战略相关内容作为教学内容。例如,在身体素质练习过程中,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内容作为学练内容,安排学生反复练习,并在练习过程中介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自觉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二是将三大国家战略作为课堂讨论材料。例如,在介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时候,以“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为什么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为课堂讨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进而加深学生对”增强体质、促进健康“重要意义的理解。

五、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及示范推广情况

本课程是全校非体育专业的通识类必修课程,一、二年级共开设4个学期144学时,并延伸到三、四年级,课程思政教育的受益面非常广。从1999年学校升本开始设置,到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本课程也从隐含德育目

标的自发阶段,走向明确德育目标的自觉阶段。目前只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践,距一个完整的教学周期还较远;但从课堂学练表现和课程考核过程来看,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有所提高、运动技能掌握较好、科学观锻炼效果明显,所以思政教学改革的效果已明显呈现。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初步在各专业学生间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稳定的思政教育效果。后续,课程负责人拟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建设有关线上课程项目,进而形成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全方位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改革成效与经验总结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改革成效与经验总结一、课程概况《大学体育》是面向全校非体育专业开设的通识类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该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x4mc6zwuq38ccg96mxg8n6j4879hw00bz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