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透明质酸是一种重要的糖胺聚糖,是增殖细胞核迁移细胞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尤其在胚胎组织中。在结缔组织中起到强化、弹性和润滑作用。
40.蛋白聚糖由核心蛋白的丝氨酸残基共价连接形成的巨大分子。 41.层粘连蛋白呈不对称十字形,由一条长臂及3条相似的短臂构成。 42.弹性蛋白是弹性纤维的主要成分。弹性蛋白是高度疏水的非糖基化蛋
1构象呈无白,约含830个氨基酸残基。弹性蛋白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2通过Lys残基相互交联成网状结构。 规则卷曲状态○
43.胞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等几种大分子构成。
44.半纤维素是由木糖、半乳糖和葡萄糖等组成的高度分支的多糖,通过氢键与纤维素微原纤维连接。
第五章 物质的跨膜运输与信号传递
1.通过细胞膜的转运主要有三种途径: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和胞吞与胞吐作用。
2被动运输是指通过简单扩散或协助扩散实现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的跨膜转运。动力来自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提供代谢能量。 3.疏水的小分子或小的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在以简单扩散的方式跨膜转运中,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也没有膜蛋白的协助,因此称为简单扩散。 4.简单扩散的通透性主要取决于分子大小和分子的极性。
5.协助扩散是各种极性分子和无机离子顺其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减小方向的跨膜转运,该过程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这与简单扩散相同,因此两者都称为被动运输。
6.膜转运蛋白可分为两类:一类称载体蛋白,它可介导被动运输,又可介导逆浓度或电化学梯度的主动运输;另一类称通道蛋白,只能介导顺浓度或电化学梯度的被动运输。
7.载体蛋白相当于结合在细胞膜上的酶,有特异性结合位点,可同特异性底物结合。
1一是具有离子选择性,离子通道对被8.离子通道具有两个显着特征,○
2第二个特征是转运离子的大小与电荷都有高度的选择性而且转运率高○
离子通道是门控的。
9.离子通道又区分为电压门控通道、配体门通道和压力激活通道。 10.主动运输是由载体蛋白所介导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浓度低的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进行跨膜转运的方式。根据主动运输过程所需能量来源的不同可归纳为由ATP直接提供能量和间接提供能量以及光能驱动的主动运输三种基本类型。
11.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主动运输—钠钾泵。Na-K泵由α和β二个亚基组成,α亚基是一个跨膜多次的整合膜蛋白,具有ATP酶活性,因此Na-K泵又称为Na-K ATP酶。β亚基是具有组织特异性的糖蛋白。其工作模式是在细胞内侧α亚基与Na相结合促进ATP水解,α亚基上的一个天门冬氨酸残基磷酸化引起α亚基构象发生变化,将Na泵出细胞,同时细胞外的K与α亚基的另一个位点结合,使其去磷酸化,α亚基构象再度发生变化将K泵进细胞,完成整个循环。每个循环消耗一个ATP分子,泵出3个Na和泵进2个K。
12.又ATP直接提供能量的主动运输——钙泵和质子泵。
13.协同运输是一类又Na-K泵(或H泵)与载体蛋白协同作用,靠间接消耗ATP所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协同运输又可分为共运输和对向运输。共运输是物质运输方向与离子转移方向相同。对向运输是指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向与离子转移的方向相反。
14.在静息状态下的膜电位称静息电位。在刺激作用下产生行使通讯功能的快速变化的膜电位称动作电位。静息电位是细胞膜内外相对稳定的电位差,质膜内为负值,质膜外为正值,这种现象又称极化。
15.静息电位主要是由质膜上相对稳定的离子跨膜运输或离子流形成的。 16.当细胞接受刺激信号(电信号或化学信号)超过一定阈值时,电位门Na通道将介导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细胞接受阈值刺激,Na通道打开,引起Na通透性大大增加,瞬间大量Na流入细胞内,致使静息膜电位减小乃至消失,即为质膜的去极化过程,Na进一步增加达到Na平衡电位,形成瞬间的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称质膜的反极化,动作电位随即达到最大值。只有达到一定的刺激阈,动作电位才会出现,这是一种全或无的正反馈阈值。在Na大量进入细胞时,K通透性也逐渐增加,随着动作电位出现,Na通道从失活到关闭,点位门K通道完全打开,K流出细胞从而使膜再度极化,以至于超过原来的静息电位,此时称为超极化。超极化时膜电位使K通道关闭,膜电位又恢复至静息状态。
17.真核细胞通过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完成大分子与颗粒性物质大的跨膜运输。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18.胞吞作用又可分为两种类型:胞吞物若为溶液,形成的囊泡较小,则称胞饮作用。若胞吞物为大的颗粒性物质,形成的囊泡较大,则称为吞
噬作用。
1胞吞泡的大小不同,19.胞饮作用与吞噬作用主要有三点区别:○胞饮泡2所有的真核直径一般小于150nm,而吞噬泡直径往往大于250nm。○
细胞都通过胞饮作用连续摄入溶液和分子,而大的颗粒性物质则主要是通过特殊的吞噬细胞摄入的;前者是一个连续发生的过程,后者首先需被吞噬物与细胞表面结合并激活细胞表面受体,因此是一个信号触发过
3胞吞泡形成机制不同。 程。○
20.根据胞吞的物质是否有专一性,可以将胞吞作用分为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和非特异性的胞吞作用。
21.胆固醇主要在肝细胞中合成随后与磷脂和蛋白质形成复合物,即低密度脂蛋白(LDL).进入血液,通过与细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特异结合形成受体-LDL复合物,几分钟内便通过网格蛋白有被小泡的内化作用进入细胞,经脱被作用并与胞内体融合。胞内体膜上有ATP驱动的质子泵,将H泵进胞内体腔中,使腔内体的PH降低,从而引起LDL与受体分离。胞内体以出芽的方式形成运载受体的小囊泡,返回细胞质膜,受体重复使用,然后含有LDL的胞内体与溶酶体融合,低密度脂蛋白被水解,释放出胆固醇和脂肪酸供细胞利用。
22.胞吐作用分为组成型的胞吐途径和调节型的胞吐途径。
23.细胞通讯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产生相应的反应。
1细胞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细胞间互24.细胞以三种方式进行通讯:○
2细胞相通讯,这是多细胞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最普遍采用的通讯方式○
间接触性依赖的通讯,细胞间直接接,通过与质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
3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使细胞质相互沟通,通过交换小分子来其他细胞○
实现代谢偶联或电偶联。
1内分泌○2旁分泌○3自分泌○425.细胞分泌化学信号的作用方式分为:○
化学突触传递神经信号
26.细胞识别是指细胞通过其表面的受体与胞外信号物质分子(配体)选择性地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27.细胞信号分子根据其溶解性通常可分为亲脂性和亲水性两类。 28.受体是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当与配体结合后,通过信号转导作用将胞外信号转换为胞内化学或物理的信号,以启动一系列过程,最终表现为生物学效应,受体多为糖蛋白,一般至少包括两个功能区域,与配体结合的区域及产生效应的区域,分别具有结合特异性和效应特异性。根据靶细胞上受体存在的部位,可将受体分为细胞内受体和细胞表面受体。
29.现在一般将细胞外信号分子称为“第一信使”,第一信使与受体作用后在胞内最早产生的信号分子称为第二信使。目前公认的第二信使有cAMP、cGMP、三磷酸肌醇(IP3)、二酰基甘油(DG)等,ca曾被当作第二信使,现在一般认为ca是磷酸肌醇信号通路的“第三信使”。 30.细胞内信号传递作为分子开关的蛋白质可分两类:一类开关蛋白的活性由蛋白激酶使之磷酸化控制的开关蛋白是蛋白激酶本身,在细胞内构成信号传递的磷酸化级联反应;另一类主要开关蛋白由GTP结合蛋白组
细胞生物学复习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