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台诗案”看北宋的众生相
“恨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 《湖州谢上表》
意思就是,陛下知道我愚昧不堪,不合时宜,难以和变法派共事,又考察我年老不爱生事,在地方管理普通百姓勉强及格。
前言: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二十八日早上,一向大气磅礴的苏东坡在湖州的官府内神情慌乱,紧张焦虑,丝毫没有往日的镇定自若。这天中午,朝廷钦差大臣皇甫遵到达苏东坡所在府邸,大名鼎鼎的苏轼正式被收押,“乌台诗案”开始进入白热化阶段。
“轼恐,不敢出,乃谋之无颇。” “撰促轼行,二狱卒就直之。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由此文可以知道,苏东坡是提前知道自己要被扣押,而且自知道之后心情非常惶恐不安,而且谋划了很多应付的办法。在押送途中的苏东坡心惊肉跳,两个御史台的监狱小兵对苏轼非常不礼貌,拉着一个堂堂湖州太守,就好像拉着一条狗和鸡一样,这就是封建中央王朝的威严。一代文豪的颜面扫地,几次在路上想过跳河,自己终结可能面临的屈辱审批,但最终没有意气用事。
乌台诗案的事发
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还是过程,牵连的都是文学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文人治国的宋朝虽然武力欠佳,但文学方面的造诣不得不让人佩服。
言归正传,乌台诗案的起始告发者,我们很多人熟悉,就是历史上号称“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的《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也是读书世家,颇有文化科学造诣。沈括这个人和王安石是坚定的变法官员,苏轼属于坚定的旧法支持者,当然这知识政见的差别,后面讲讲到宋人的气节。
沈括上书批判苏轼的依据来源于数月之前,苏轼刚写的一篇文章,叫《湖州谢上表》。里面有这样一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意思是皇上知道我愚笨不适合贯彻新法变革,我也年纪大了不没事找事,只能当个太守官一些小地方的老百姓。 当时的变法,表面的主导者是王安石为首的变格派,但变法的终极支持者是宋神宗本人。苏轼的最后一句牢骚话,乍一看没有任何问题,但细品一下就知道,这是对变法的极大讽刺和抵触,甚至说变法是瞎折腾,也就是说宋神宗本人在没事找事。苏轼不是普通人,他的文章在当时的很多官员文人要读,影响力很大,所以引起宋神宗本人在内的变法派的极大反弹,乌台诗案就此事发。 乌台诗案的发展
苏轼被关押御史台之后,引起了旧派的恐慌,双方围绕苏东坡的博弈明显偏向以宋神宗本人为首的变法派一方,大量旧派人士受到牵连。
前文我们提到,自宋神宗准备羁押苏东坡,并派钦差去湖州逮捕苏东坡,苏东坡先于钦差皇甫僎知道自己将要被逮捕,并且有充足的时间毁灭证据,那么冒死告诉他消息的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驸马爷王诜,和苏轼交往甚密的皇亲国戚。 御史台的供词马上就一篇篇出来,分别指向了旧派的司马光等共三十多人,其中驸马爷王诜被革去一切官爵。
乌台诗案是多么有意思的历史事件,到这又牵扯进来我国第一步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历史上多么浓墨重彩的留下他的身影,更有司马光砸缸这样耳熟能详的典故。这里我们就明白了,我们熟知的司马光、大文豪苏东坡都是那个年代的保守派,而写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王安石是坚定的变法派,他们是同一个朝代的政敌。
说到这里,还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苏轼曾经向驸马都尉王诜推荐过一个人,当时看似微不足道,日后却影响深远,这个人就是《水浒传》中大名鼎鼎的高俅。高俅本来是苏轼的书童,书童在古代比较常见,就是读书人的丫鬟一样的角色,但为了避免影响读书,一般找男的,所以有了书童这个角色。书童不仅要打扫卫生,照顾主人饮食起居,伴读,甚至在赶考路上要保护主人,和满足主人的其他一些需求。所以书童要面目清秀,有一定武艺,产期耳濡目染甚至文采文笔都不错。这个高俅就是书法不错,有一定武艺,最主要是蹴鞠技术很好。在驸马王诜府上,有一次高俅给端王赵佶送礼物,特别爱玩的驸马和端王赵佶是臭味相投的好友,端王正在玩蹴鞠,高俅有幸在端王面前展露球技,赢得端王的喜爱,自此留在端王身边,日后成为宋徽宗,高俅开始一飞冲天,当然这是后话。
从乌台诗案发生中期的事件中能看出,宋人也有着门生推荐的说法,如果没人提携,高俅恐怕这辈子都没希望走向历史的舞台,也说明历史上的文官政治都难免发生党争,而驸马爷王诜和宋徽宗等的玩法也是相当精彩。 乌台诗案的结尾
被关在大牢中的苏轼感觉不可能活着出去了,盟友司马光王诜等人都被打压,自己的弟弟儿子又没有什么影响力,只能外面散尽家财活动,都无功而返。最后解救苏轼的,恐怕很多人都想不到,那就是苏轼一直的政敌,大名鼎鼎的王安石、章惇,这也体现了宋人不仅才学造诣极高,人品也是打破我们的认知。
事件发展到这里,似乎苏东坡性命堪忧,但转机来自政敌的解救,并没有因为政见差别而落井下石。苏东坡给神宗上书,整篇都是帮苏轼说话,其中最有分量的一句话是这样的,“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哪有太平盛世杀有才之士的,这句话水平极高,怕是让别人说可能没什么作用。
首先说宋神宗的时代是盛世,意思夸宋神宗是一代圣主,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深得君臣爱戴。其次,苏轼不是一般人,他是才士,而且是当时文学界的领袖人物,大宋朝文人治国,如果杀了苏轼,有损宋神宗的英明,不值得也不能这样做。这里充分体现了王安石这样的人杰,不仅才学了得,而且人品极佳,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人。
最终,在政敌的帮助下,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苏东坡无罪释放,乌台诗案到此结束。
这是一场北宋发展困境中,以宋神宗为首的变法派和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一次对决,苏轼由此被卷进这场风波,差点因此送命。最后因为政敌的帮助,或者说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而获释,自此之后东坡文风大改。这场历史事件中,展现出的各个人物,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思考,也是我们了解北宋历史的绝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