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解析】C。Ⅰ无法推断经济适用房在06年9月份投资增长最快;Ⅱ解释的原因也缺乏依据;从126.从表1可以看出,公民获取政策信息的主渠道有三个,按照选择人数多少依次是( ) 图中可以推出Ⅲ是正确的。
4312A.国内电视、国内报纸、互联网B.国内报纸、国内电视、互联网 C.互联网、国内电视、互联网D.国内报纸、互联网、国内电视
=20.0%。
127.从以上三大渠道获取政策信息的人数合计占总数的比例是( )
128.如果样本人数相等,则选择“国内报纸”、“会议文件”作为接受政策信息第一渠道的男性公民
134【解析】A。20592?1005【解析】D。A项增长率为19.6%,B项增长率为29.2%,C项增长率为9.8%,D项增长率为38.6%。 A.91.03%B.90.88%C.90.97%D.91.3% 136【解析】D。从资料的第2部分最后一句话,可以找出选项,答案选D项。
137【解析】B。Ⅰ叙述可以从资料的第1部分直接找到;Ⅱ叙述可以从资料的第3部分直接找到;人数分别是女性公民人数的( )
Ⅲ叙述不正确,Ⅲ的叙述应该有一个前提条件,即2006年1~3季度,这个时间段内,叙述是正确A.1.2倍,2.2倍B.1.3倍,1.5倍C.3.7倍,1.3倍D.1.3倍,2.2倍 的,因此应选Ⅰ、Ⅱ。
129.以上数据能说明的是( )
B.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利用“国内报纸”、“各种会议文件”获取政策信息 D.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利用外国或港澳台媒体获取政策信息
(二)为了解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动机,本研究设计了“如果你有过参与政策制定的想法或行为,其原因是什么”的问题。该问题为多项选择,备选答案有六项,依次为:“基于从众行为”、“出于个人
138【解析】A。A项增长率为77.6%;B项增长率为22.9%;C项增长率为32.3%;D项增长率为34.1%, A.男、女公民在选择接受政策信息的渠道方面没有明显不同的偏好 139【解析】B。简单的计算:设05年为x,则36.1%=1620.5-xx解得x=1190.7。 同期提高不是一个概念;D项错误:缺乏依据。 2008第五部分 资料分析(共15题,参考时限15分钟) 一、根据所给资料回答问题
140【解析】C。A项错误:因为增长速度最大,并不一定是增长值最高;B项错误:同期增长率与C.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利用“国内杂志”、“互联网”获取政策信息
、“由于个人利益”、“出于维护公共利益”、“基于公民权利”、“出于公民责任心”。六项备选答(一)社会性别是一个能够影响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状况的重要变量,其对公民参与的途径、政策职能兴趣”
结构偏好和参与绩效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中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状况在我国具有案的排列顺序是基于其同政治制度的关系。
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和山西等六省为个案,从量化层面考察社会在选项中,“出于公民责任心”和“出于维护公共利益”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共有1974人次对参与性别对于我国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途径,政策职能结构偏好和参与绩效所带来的影响,并以社会政策制定的动机做出了回答,其中男性公民1169人次,女性公民805人次。统计结果见表2。 性别主流化的视角进行讨论和解释。本研究以在中部六省进行的问卷调查为基础。调查的时间跨度为2004年8月至2006年9月。共发出问卷1600份,收回有效问卷1384份。公民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公共政策信息,对于公民的参与动机、参与努力和参与规模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所以问卷设计了“你了解国家公共政策信息的第一渠道”的问题。该问题为单选,具体回答情况见表1。 表1社会性别与公民了解公共政策信息的第一渠道
性别 男 % 女 % 国内 电视 536 64.1 363 66.2 国内 广播 23 2.8 13 2.4 国内 报纸 159 19.0 80 14.6 国内 杂志 5 0.6 12 2.2 互联网 66 7.9 55 10 会议文件 24 2.9 7 1.3 街谈巷议 22 2.6 14 2.6 外媒 1 0.1 4 0.7 ( )A.71.1% B.77.5% C.74.9% D.75.1%
131.从表2看出,在个人利益、个人兴趣两个选项上,女性选择人次比例高于男性;在公民责任、公共利益两个选项上,男性选择人次比例高于女性。这说明( ) A.女性在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动机上比男性更加感性化
130.女性公民在“公民责任、公民权利、公共利益”三个高选择率上选择人次占女性总选择人次的
请根据表1回答126~129题
31 B.女性在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动机上比男性更加理性化 132.以下理解有误的是( )
A.参与动机与政治制度的关系越紧密,越容易激发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积极性 B.参与动机接受政治制度的干预越多,越容易激发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积极性 C.参与动机与政治制度的关系越紧密,越不容易激发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积极性 D.参与动机接受政治制度的干预越多,越容易引发更多的公民参与政策制定 133.表2数字显示( )
A.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动机,是出于公心.出于有利于他人 B.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动机,是出于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C.从主流来说,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动机是可靠的 D.出于个人利益.个人兴趣.个人从众行为的选择占有不小的比例
(三)本问卷设计了“在过去的两年中,您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次数是多少”的问题,旨在考察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频次,了解社会性别对参与次数的影响。该问题为单项选择问题,备选答案有六项:零次、1~2次、3次、4次、5次、6次以上。共有1383人进行了回答,其中,男性公民835人,女性公民548人。答案选择情况见表3。 表3 社会性别与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次数 性别 男 % 女 % 总 %
零次 559 66.9 449 81.9 1008 72.9
1~2 175 21.0 69 12.6 244 17.6
3 49 5.9 12 2.2 61 4.4
4 25 3.0 15 2.7 40 2.9
5 7 0.8 1 0.2 8 0.6
6 20 2.4 2 0.4 22 1.6
政策诉求的努力C.在参与人数递减时,使得递减现象也处于低组织化状态,容易形成较大规模的二、根据下图回答136~140题 “十五”时期粮食产量与增长速度
C.与男性相比,女性参与动机呈现出高公共性的特征D.社会性别余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频次问题 群体参与行为的递减现象D.低组织化状态对女性公民参与人数的递减速度起到了一种缓冲作用。
136.根据上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十五”时期粮食产量逐年上升B.“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年增长率逐年提高
C.“十五”时期粮食产量最高的是2004年D.“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年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2004年 137.2004年粮食产量比2003年提高了几个百分点( )
A.9 B.3.1 C.1 D.-2.1 138.“十五”时期粮食产量最高的年份是哪一年( )
A.2002年 B.2003年 C.2004年 D.2005年 139.2005年粮食产量比2001年增加多少( )
134.通过表3能够得出的最恰当结论是( )
A.不同性别的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次数有差异B.性别对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次数具有影响
C.不同性别的公民参加政策制定的次数有显著差异,性别对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次数具有重要影响 A.3137吨 B.3137万吨 C.5331万吨 D.442万吨 D.不同性别的公民参加政策制定的次数没有显著差异,性别对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次数不具有重要140.根据上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影响
A.“十五”时期粮食产量有所波动B.2005年粮食产量增长率比上一年有所下降
135.对女性公民参与人数随着参与次数的增多所产生的递减速度较慢现象的原因,不可能的解释是C.2003年粮食产量比2002年增加2636万吨D.总体来讲“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呈上升趋势 ( )A.女性公民独立的政策诉求更加明晰,实现自身政治价值的理念日益强化,分外珍惜参与政126.【解析】A。直接读表可知公民获取政策信息的三个主渠道依次是国内电视、国内报纸、互联网。策制定的机会B.大多数女性公民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保护自己的权利,不轻易放弃表达
32 127.【解析】C。三主渠道获取信息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为间粮食产量仍然是呈上升趋势。 536?363?159?80?66?551384?100%
≈90.97%。
2.9%1.3%≈2.2倍。
下列所给出的图、表、文字或综合性资料均有若干个问题,请你根据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和判断处理,正确选项只有一个,请将正确答案选出。
128.【解析】D。如果样本人数相等,则选择“国内报纸”作为第一渠道的男性公民是女性公民人数的2009第五部分 资料分析(共20题,20分钟) 19.6%≈1.3倍。选择“会议文件”作为第一渠道的男性公民是女性公民人数的
129.【解析】B。从表格中比例两栏可以看出,男性从“国内报纸”和“会议文件”中获取政策信息一、请根据所给文字资料和图1回答121~125题。 的比例大于女性的比例。
2008年中国家庭居民的消费水平持续提高,与2006年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结果比较,消费支出总额从的恩格尔系数(家庭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进一步降低。在2008年城乡家庭消费支出细项
≈71.1%。
中,列前三位的消费类型是食品、教育和医疗,分别占总支出的34.0%、11.5%和10.6%。 括居住、交通、通讯、教育、娱乐用品、医疗保健、旅游等)所占比重,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从购
130.【解析】A。女性公民在“公民责任、公民权利、公共利益”上的选择人次占女性总选择人次的17388元升高到22555元(未考虑价格变动因素),消费结构也进一步改善,作为家庭生活水平标志
251+208+113805?100%比例为
131.【解析】A。女性凭个人兴趣和个人利益参与制定政策的比例高于男性,说明女性比男性更感性,调查还显示,城乡居民消费的总体结构及家庭生存型消费(包括食品与衣着类)与发展型消费(包同时,男性以公民责任和公共利益为动机参与制定政策的比例高于女性,说明男性更加理性。
132.【解析】C。B、D项是一个意思,根据答案是唯一的,可知B、D理解正确。如果参与动机与买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情况看,城乡居民消费层次有所提高。大众耐用消费品普及率提高较快,但家政治制定毫无关系的话,公民就不会有参政的积极性;反之,只有两者的关系越紧密,公民的参政庭消费率总体仍偏低。 热情才会高,A项理解也是正确的。故本题应选C。
133.【解析】D。出于个人利益、个人兴趣、从众行为的选择所占比例为13%+9%+3.1%=25.1%。 134.【解析】C。B、D项是一个意思,根据答案是唯一的,可知B、D理解正确。如果参与动机与政治制定毫无关系的话,公民就不会有参政的积极性;反之,只有两者的关系越紧密,公民的参政热情才会高,A项理解也是正确的。
135.【解析】C。女性公民参与人数随着参与次数的增多所产生的递减速度较慢现象,这个现象是对女性公民的肯定,而我们看到AB都是对女性公民的肯定,故AB正确;而C说“容易形成较大规模的群体参与行为的递减现象”,与事实不符,所以C错误;D的“缓冲作用”也能说明递减较慢现象。
136.【解析】D。2003年粮食产量减产了,故A、B项错;“十五”期间2005年粮食产量最高,C错。本题正确答案为D。
46947-4307043070?100%?9%图1:城乡家庭居民的消费结构
137.【解析】A。2004年粮食产量比2003年提高了138.【解析】D。观察可得2005年粮食产量最高。
139.【解析】B。由图中数据计算可得48401-45264=3137(万吨)。
140.【解析】C。通过数据可知2003年粮食产量比2002年减少了。本题注意选项D,尽管“十五”121.城乡家庭居民的消费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 ) 期间2003年粮食产量有所下降,但其余几个年份粮食产量是上升的,所以从总体上说,“十五”期A.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高,总体结构进一步改善
33 B.城乡居民消费商品化程度较高,但消费层次存在明显差异 C.家庭消费率总体偏低,消费率随收入提高而边际递减 D.大众耐用消费品普及率较高,农村消费发展潜力巨大 122.“图1:城乡家庭居民的消费结构”说明:在城乡家庭消费支出中,生存型消费的比重约占到消费总支出的近( ) A.31% B.41% C.51% D.61% 123.由“图1:城乡家庭居民的消费结构”可见:在城乡家庭消费支出中,发展型消费的比重占到消费总支出的( ) A.40%以上 B.50%以上 C.60%以上 D.70%以上 124.城乡家庭居民的消费结构图说明:中国的消费结构已经在总体上完成了从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过渡,进入了( )A.大众消费阶段 B.适度消费阶段C.中等消费阶段 D.较高消费阶段 125.教育和医疗支出占城乡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比较高,分别占11.5%和10.6%,教育和医疗的家庭消费支出比例较高,主要显示了( ) A.家庭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B.教育、健康方面的支出是一种刚性消费 C.教育、医疗的费用和支出,存在比重过高的问题 D.教育、医疗的费用和支出增长过快,影响到居民一般生活质量的改善 二、请根据表1和文字资料回答126~130题。 表1:2004~2007年城乡居民消费状况表 年份/项目 2004年 2006年 2007年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 消费支出(元) 7182 8697 9997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 消费支出(元) 2185 2829 3223 城镇居民 恩格尔系数 37.7% 35.8% 36.3% 农村居民 恩格尔系数 / 43.0% 43.1% 庭食品支出高( )A.1.61倍 B.2.61倍 C.1.41倍 D.1.31倍 三、请根据表2和文字资料回答131~135题。 表2:城乡家庭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比较
消费类型 住房 食品 衣着 医疗 交通 通讯 教育 文化、娱乐、游泳 电费、水费等日常开销 家用电器、家具 日用品 人情往来 合计 1010.7 467.7 1849.1 28343.7 3.6 1.7 6.5 100 567.3 313.7 1605.7 17285.0 3.3 1.8 9.3 100 1935.3 6.8 926.9 5.4 城市家庭 金额(元) 1865.9 9790.2 1957.6 2670.9 1425.0 1482.9 3170.5 717.8 农村家庭 比例(%) 金额(元) 6.6 34.5 6.9 9.4 5.0 5.2 11.2 2.5 484.7 5751.0 1171.7 2141.6 1107.0 965.8 2069.2 180.3 比例(%) 2.8 33.3 6.8 12.4 6.4 5.6 12.0 1.0 另据统计,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1032元。 126.与2006年相比较,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 ) A.近12% B.近13% C.近14% D.近15% 127.如果以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根据统计数据,与2006年相比,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生活水平( )A.略有降低 B.略有提高C.没有变化 D.无法确定 128.2004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约为( )A.14.4% B.15.4% C.42.7% D.47.2% 129.2007年的城镇家庭食品支出额约为( )A.1172元 B.1433元 C.3629元 D.4309元 130.由“表1:2004~2007年城乡居民消费状况表”可知,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支出比农村家一般来说,恩格尔系数可以衡量家庭生活水平状况,但在调查中发现了低收入家庭恩格尔系数比中低和中等收入家庭恩格尔系数较低的特殊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消费率明显偏低。
131.由“表2:城乡家庭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比较”分析得出:城乡居民家庭消费差异和问题主要是( )
A.城乡家庭消费水平差异较大,消费结构差异明显B.教育、医疗等发展型消费呈刚性特点 C.低收入家庭生活质量受到影响D.家庭消费率总体偏低,消费率随收入提高而边际递减 132.上述文字资料主要显示( )
34 A.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消费支出的比例越高,家庭生活水平就越低 B.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消费支出的比例越低,家庭生活水平就越高 C.低收入家庭的食品支出数额较低,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也较低 D.城市低收入家庭食品支出数额高于中等收入家庭食品支出数额
133.调查发现,城市低收入家庭平均食品支出数额为4898.8元,占消费总支出14321元的比例为( ) A.24.2% B.28.2% C.34.2% D.38.2% 134.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低收入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较低的特殊情况,主要是因为( ) A.为了保证教育和医疗等发展型消费而省吃俭用B.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消费支出数额较高 C.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保险等消费数目较大D.城乡低收入家庭食品消费支出一直不高 135.我国家庭的消费率长期低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同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其原因主要是( ) A.与长期形成的勤俭持家传统有关B.与中国家庭文化和消费观念有关 C.为了应对住房、医疗、教育等大宗消费支出的不确定性 D.消费品零售价格偏高
四、请根据图2和文字资料回答136~140题。
136.“图2:分城乡按收入水平划分的家庭支出收入比”显示:不同收入层次的家庭,其消费率的变化呈现出规则的曲线,以家庭消费率代表家庭即期消费的倾向,比率越高,即期消费倾向( ) A.越强烈 B.越微弱 C.越显著 D.越明显
根据调查结果测算,家庭平均消费率在76%左右,城市家庭消费率为77.6%,高于农村家庭的74.1%,137.则“图2:分城乡按收入水平划分的家庭支出收入比”说明:从增加收入以刺激消费的角度来说明城市家庭的即期消费倾向要略高于农村。调查结果表明,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庭消费率随着看,高收入家庭收入的增加( ) 收入增加而递减。低收入家庭消费率高达90%以上。高收入家庭消费率比较低,城市和农村高收入A.不会在短时间内带动商品消费的增长 家庭的消费率分别为57.9%和53.9%。高收入家庭的消费水平与其他几类家庭的差距较为悬殊,高收B.会在长时间内带动商品消费的增长 入家庭的消费绝对数额约等于中等收入加上中高收入家庭的消费数额。以城市为例,中等收入家庭C.会在短时间内带动服务消费的增长 年平均消费支出24790.5元,中高收入家庭年平均消费支出31508.7元,两者相加仅比高收入家庭年D.将不会产生更多的家庭积累和储蓄 平均消费支出55772.6元高526.6元。
图2:分城乡按收入水平划分的家庭支出收入比
138.调查结果表明:“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庭消费率随着收入增加而递减。低收入家庭消费率高达90%以上”。根据这一结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低收入家庭每年收入几乎全部用于消费
B.低收入家庭收入水平提高,能够更快、更多地提高消费支出水平 C.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比增加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对刺激消费更加有效 D.低收入家庭每年收入的10%以上用于储蓄和积累
139.高收入家庭消费率比较低,意味着城市和农村高收入家庭每年收入的( ) A.20%以上用于储蓄和积累B.30%以上用于储蓄和积累 C.40%以上用于储蓄和积累D.50%以上用于储蓄和积累
140.拉动内需,促进城乡居民消费是重要对策,为此投资的重点应该是加大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资力度,最关键的措施是( ) A.认清当前我国家庭消费所处发展阶段,促消费保增长保就业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