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理知识体系 明目标学法 1.结合具体事例,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把握其具体表现。 2.理解并能阐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增强文化自信。 3.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明确只有在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考点 中华文化 [系统知识—学扎实]
1.把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 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作用 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史书典籍 特点 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特性: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区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区别 二者的角度不同 二者的见证
阐 释 源远流长是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说的,博大精深是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1
或表现不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 4.认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内涵: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用图示法表示为:
(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与包容性有关的三组关系 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与文化创阐 释 尊重文化多样性要求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同时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就是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这就是求同存异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新的关系 成分,这就是兼收并蓄 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的体现,树立文化自信,要充分肯定中华文化的价值,坚定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就需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正确处理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 [应用分析—想明白] [热点] 汉字是由4 300年前黄帝的史官仓颉所发明,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现代汉字的字体是经甲骨文-金文-大小篆-汉魏隶书体-楷体-宋体演变而来的。在长久的实践中,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历史和长久积累的知识都依靠汉字保存至今。截至2024年,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委联合主办的大型电视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已举办了四届,引发了关注热潮。但是,随着键盘时代的到来,传承了几千年的方块字,似乎正从“熟面孔”变成“陌生人”。电脑时代的汉字书写之忧:中国人不会写中国字了?
结合材料,分析汉字的现状与未来走势为什么会引发学术界的思考?
[分析] (1)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承汉字是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
(2)汉字内涵丰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汉字书写有利于愉悦身心、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人们的
2
汉字书写能力退化,汉字的现状与未来走势值得关注和重视。
[细解题点—考清楚]
以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为载体,考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包容性
[例1] (2017·江苏高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 )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解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的基础”,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药“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表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具有包容性,A项符合题意;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集中体现,D项不选;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 A
[解题技法] 抓关键词,对接选项,秒杀送分题
由“早在”“此后”“目前”三个时间节点,及“汲取”“丰富”“传播”等关键词快速得出材料主旨中医药源远流长、兼收并蓄,由此可快速圈定A项并排除其他选项。
依托汉字发展,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
[例2] (2015·江苏高考·节选)材料一 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2014”活动中,“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
材料二 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
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法”字古代写作“灋”。“灋”从“廌”(zhì),“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是“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
汉字历经千古演变,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
3
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为此“灋”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廌”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关系的意义。 [解析] 要求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关系的意义。着眼点应围绕“汉字”展开,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有利于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要结合汉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进行分析;最后要联系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这一作用进行分析,突出汉字对中华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意义。
[答案]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易错辨析] 文字≠汉字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而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过关训练—练全面]
1.(2024·江苏高考)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有诗云:“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桑和梓原本是两种树,在古代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常在房前屋后栽植桑梓,而后人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心怀敬意。久而久之,“桑梓”便成为祖先崇拜的符号和故乡的代称。由此可见( )
①文化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③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④文字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载体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D 桑和梓原本是两种树,因后人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心怀敬意,“桑梓”便成为祖先崇拜的符号和故乡的代称,这表明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③正确。以柳宗元的诗引出桑梓的来源,体现出诗人的思乡之情,所以文字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载体,④正确。①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创新。②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人为事物的联系。
2.看懂了汉字,就看懂了人生(如图)。这主要说明( )
4
A.汉字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B.汉字记载思想和语言,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C.汉字传承着人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D.汉字具有表意功能,包含着许多中华文化的价值
解析:选D 题干中“看懂了汉字,就看懂了人生”,结合对“途”字的认识,强调汉字具有表意功能等,D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等,A、B两项不选;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C项错误。
3.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5 000年历史。纵横十九路,方寸之内是尖跳飞断,棋盘之外有文理哲思。用最简单的黑白、横竖推演出最复杂的世间万物,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智慧的追求。由此可知( )
①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文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迁 ④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C “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5 000年历史”,其“用最简单的黑白、横竖推演出最复杂的世间万物,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智慧的追求”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②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排除;③说法错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排除。
4.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选A 材料中的史实表明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也体现了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①②符合题意;不同文化的融合并未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③说法错误;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④说法错误。故选A项。
5.(2024·江苏高考·节选)德国有个千年小镇,自1928年起每年2月都会举办“中国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