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C 5.B 6.D 7.C 8.B 9.C 10.A 11.B 12.A 13.C 14.D 15.B 16.D 17.C 18.D 19.C 20.C 二、多项选择题
1.BC 2.ACD 3.ABCD 4.BD 5.ABCD 6.ABCD 7.ABD 8.ABC 9.ACD 10.ABD 三、简答题
1.简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3)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2. 简述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为取得外国列强的信任,平息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拉拢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清王朝于1901年4月宣布实行“新政”。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 (1)是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2)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督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 (3)改革学制,提倡新学,废除科举考试; (4)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 四、论述题
1.试述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内容:论战的焦点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良派说,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于涉、瓜分,使中国“流血成河”、“亡国灭种”,所以要爱国就不能革命,只能改良、立宪。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意义: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2. 试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 答:由于这场革命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仅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并把政权交给了同样是封建势力代表的袁世凯。
第二,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甚至压制人民的革命行动,正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这个革命的根基就显得相当单薄。
第三,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同盟会的组织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使辛亥革命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辛亥革命只推翻一个清朝政府,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
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五、材料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1)试比较康有为、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的途径和选择有何不同。 答:康有为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试图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壳来宣传西学,以日本为楷模,走改良的道路;孙中山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有较全面的认识,主张以美国的民主政治为楷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象日本人学”反映的是哪一派政治人物的主张?他们的主张是怎样实践的?结局如何?
答:反映的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政治主张。他们曾经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楷模,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在中国发动了一场百日维新。由于封建守旧势力的阻挠和破坏以及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力量的薄弱、策略的失误等原因致使维新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 (3)为什么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
答: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取,中国开始进入北洋军阀的黑暗腐朽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对内图谋武力统一导致军阀混战不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