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三)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针对下表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
人均产量 (1950年) 钢产量 发电量 A.实行三大改造 C.“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中国 2.37 kg 2.76 kw·h 美国 538.3 kg 2 949 kw·h 印度 4 kg 10.9 kw·h B.优先发展重工业 D.开展“大跃进”运动
解析:选B。从图表可知中国的人均钢产量和发电量低于美国和印度,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故采取的相应措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故选B。
2.分析下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新中国完成土地改革 D.“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解析:选A。图中显示私有经济在国民收入、商品零售额中占比很低,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比为零,这主要是因为三大改造完成,资本主义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故A项正确。
3.毛泽东在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我们在一个地广人多、情况复杂的大国内,彻
底地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我们的党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此会议( )
A.通过了《共同纲领》文件
B.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D.确定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总任务
解析:选D。材料中“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表明是1956年。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提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选D。
4.右图是漫画家李寸松创作于1958年的时政漫画《挡不住的阳光》。对该漫画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当时( )
A.民众对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有所怀疑 B.作者认识到经济建设存在“左”倾错误 C.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解析:选A。时政漫画会反映一定的现实,材料中“污蔑”“诽谤”反映了民众对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有所怀疑,故选A。
5.据统计,到1965年,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商业机构的从业
人员由1957年的52 万人减少到30.2万人,减少42.1%。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财政困难依然严峻 C.产业结构趋于均衡
B.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八字”方针的推行
解析:选D。根据材料“社会主义性质的商业机构的从业人员由1957年的52 万人减少到30.2万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是“八字”方针推行的结果,故选D项。
6.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个农民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这份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小岗村的做法( )
A.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是农村历史性的变革 B.使农民拥有了土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途径 D.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
解析:选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打破了平均主义盛行的人
民公社体制,故选D。
7.下表为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增长率(依据龚关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该表反映出( )
区域 农村 城市 收入 17.6%(家庭收入) 8.0%(职工货币工资) 消费水平 8.9% 4.5%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 B.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城市 C.废除农业税增加了农民收入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解析:选A。从图表可知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年增长率均高于城市居民,体现出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较快发展,故选A。
8.1986年8月,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港时高兴地说:“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率就上来了。这无非是给了你们权……你们有了权,有了钱,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变化”实际上是基于港口管理体制突破了( )
A.“以政代企,政企不分”的模式 B.“政企分开,简政放权”的模式 C.“自主经营,简政放权”的模式 D.“政企分开,自负盈亏”的模式
解析:选A。港口的管理体制突破了“以政代企,政企不分”的模式,使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真正搞活了国有企业,故选A。“政企分开,简政放权”“自主经营,简政放权”“政企分开,自负盈亏”的模式均是“变化”之后的模式,B、C、D项错误。
9.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
A.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市场经济改革明确成为目标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解析:选C。根据“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等信息可知,市场经济改革明确成为目标,故选C。
10.2018年4月13日,我国宣布“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下列关于海南岛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B.海南岛是中国首批设立的自由贸易区
C.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海南岛建立 D.海南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解析:选A。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故选A。中国首批设立的自由贸易区是上海,B项错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在沿海城市设立的,C项错误;浦东的开放开发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D项错误。
11.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长江三角洲属于( )
A.经济特区 C.沿海开放城市
B.沿海开放区 D.沿江开放城镇
解析:选B。据所学知识可知长江三角洲属于沿海开放区,故选B。
12.目前中国市场上不少洋品牌纷纷起上好听的中文名字,如可口可乐、标致、奔驰等。这一现象表明( )
A.中文已成为国际通用语言
B.洋品牌只有使用当地语言才能站稳市场
C.中文品牌的产品都是由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生产的 D.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深
解析:选D。由材料“中国市场上不少洋品牌纷纷起上好听的中文名字,如可口可乐、标致、奔驰”可知,国际品牌的中国化反映了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故选D。国际通用语言是英语,A项错误;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取决于自身的质量,B项错误;C项过于绝对化,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年均增1953-1957年 4.5% 1958-1962年 4.3% 1963-1965年 11.1% 1966-1970年 3.9% 1971-1975年 4.0% 1976-1980年 5.1% 1981-1985年 8.1% 长率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国营经济 公有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6.9% 71.8% 1956年 32.2% 53.4% 7.3% 0% 7.1% 私有经济 材料三 1978年、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8.5% 1978年 1997年 77.6% 25.5% 22.4% 39.1% 17.9%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8分)
(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8分)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78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0分)
解析:(1)先根据材料一表格找到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原因。(2)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先从表中解读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是私有制经济比例逐渐减少,公有制经济逐渐占主体,知道了这个变化,再看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原因及意义即可。(3)工业类型从时间及所占比重进行分析得出。变化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出变化后,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当时的史实回答原因。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江苏专用练习:单元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解析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