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CT及临床表现
祖大报1,李建瑞2,唐春香2,杨来华1
【摘 要】【摘 要】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临床及CT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11例已确诊的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多为年轻女性,主要表现为早期饭后饱腹感、上腹痛、呕心、呕吐及体重下降,部分患者可出现厌食症。CT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和距离的变小;胃和十二指肠的扩张;左肾静脉的扩张及左侧侧支循环的建立。结论 结合临床病史,CT表现可对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作出明确诊断。 【期刊名称】淮海医药 【年(卷),期】2015(000)003 【总页数】3
【关键词】【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诊断,鉴别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SMAS)是由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夹角及距离的减小而导致的十二指肠受压,进而引起近段肠管急性或慢性梗阻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1]。SMAS由Rokitansky于1861年首次报道,其发病率为0.01%~ 0.33%[2]。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和多平面重组及3-D技术的出现,该病的发现率正在逐步提高,对伴有典型临床病史的患者可做出明确诊断。本文就SMAS的临床及CT表现作一探讨,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06年1月-2013年12月共11例SMAS患者的全部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4.3岁。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以饭后更为显著),呕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含胆汁和隔餐食物)及体重下降,1例表现为厌食症。9经内科治疗后好转,2例行肠系膜上动脉支架术后治愈。
1.2 扫描技术 采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64排螺旋CT扫描仪,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膈顶至髂嵴水平。扫描参数:120 kV,200 mA,64×0. 6 mm,层厚5 mm,准直器0.6,矩阵512×512。所有检查者先行小剂量预注射试验(15 ml, 速率3.5 ml/s)获取主动脉时间密度曲线(TDC),先平扫,后以4.0 ml/s的流速注入造影剂欧乃派克 (300 mgI/ml) 80~100 ml,于注射后20~25 s(动脉期)及55~65 s(门静脉期)扫描。增强图像进行间隔1.0 mm的重组(重组算法 Kernel B20f Smooth)并传输至工作站,根据需要进行重建。 1.3 图像重组与分析 应用多平面重组(MPR )、曲面重组(CPR )、最大密度投影(M IP)和容积再现(VR)行血管成像。应用MPR、CPR、MIP及VR观察肠系膜上动脉走行,并测量肠系膜上动脉与主动脉间夹角及距离的减小程度,十二指肠和左肾静脉受压及左侧侧支循环情况。由2名CT诊断医师分析SMA的CT影像学表现,对诊断结果进行盲法判断并最终达成共识。
2 结果
2.1 直接征象 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距离及夹角变小,本组病例中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为6°~23°(平均13.7°)且在十二指肠水平段跨越腹主动脉平面测量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距离2.6~9.0 mm(平均4.6 mm);十二指肠水平段经肠系膜上动脉处的突然狭窄呈扁平状;可伴有左肾静脉受压。
2.2 间接征象 胃和近端十二指肠不同程度的扩张;可伴有左肾静脉及左侧腺性静脉的扩张。见图1~图3。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SMAS是由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间距离的减小而导致的十二指肠受压,患者常呈现非特异性的症状使诊断尤为困难。本病多见于瘦高体型的年轻女性[1,3],主要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和餐后腹部疼痛,过去往往归咎于社会心理因素而非解剖因素,因而常导致延迟诊断[4]。然而,这类患者常伴有特征性的临床病史,即当改变体位时症状常得以缓解,如向左侧转位、抬膝至胸部或俯卧位。
3.2 CT表现及诊断价值 SMAS的CT影像学诊断并不难,主要从直接及间接征象来判断。直接征象主要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距离及夹角变小;十二指肠受压呈扁平状。在本组病例中,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平均角度为13.7°且在十二指肠水平段跨越腹主动脉平面测量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平均距离为4.6 mm,与文献[5-6]报道大致相仿。由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距离及角度变小使十二指肠受压呈扁平状。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夹角变小的解剖因素是由于腹内脂肪的缺乏,因此,认为[1,4]SMAS好发于以下人群:(1)经过外科手术的人群造成他们腹膜后脂肪丢失,如脊柱侧弯手术、腹主动脉瘤修复、或是腹部胃肠道手术;(2)各种原因导致的严重的、快速的脂肪丢失的病人,如减肥手术、癌症、长期制动、重度烧伤;(3)先天性消瘦体质的病人,Treitz韧带短小,或肠系膜上动脉起点较低。因肠系膜上动脉常从腹主动脉左前外方发出,仅使用矢状位重组模式可导致误差,因此,通过多平面重组及3-D技术使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在同一平面可提供更准确的测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