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复要点习
精品资料
I、总论 一、发展史
1.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1)正宗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①列证最详,论治最精;②重视脾胃;③重视外治法和外科手术。 (2)全生派: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
①倡外科阴阳辩证,阴疽用“阳和通腠,温补气血”;②以消为贵,以托为畏;③创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等。
(3)心得派: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①三焦辩证运用于外科疮疡:上部因风温风热;中部因气郁火郁;下部因湿火湿热。②外疡实从内出论。③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治疗疔疮走黄。 二、基本术语 1.命名原则:
部位:乳痈、子痈、对口痈 穴位:人中疔、委中疔、膻中痈 脏腑:肠痈、肝痈、肺痈 病因:破伤风、冻疮、漆疮 形态:蛇头疔、鹅掌风 颜色:白驳风、丹毒
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 范围大小:小者为疔,大者为痈 病程长短:千日疮 传染性:疫疔
2.痈: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分为外痈(体表皮肉)和内痈(脏腑)。
疽: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有头疽(肌肤间-西医的痈)和无头疽(骨骼关节等深部组织-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
跟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收束者多为阳证,平榻者多为阴证。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粟粒状脓头、如钉丁之状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软陷为成脓,根脚散漫或塌陷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
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称为痔。
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尤如滴漏。包括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和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
痰:是指发于皮里皮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证。 结核:结聚成核、结如果核的肿块。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
岩:病变部位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后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穴。 三、病因病机 1.致病因素:
(1)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2)情志内伤:病位循行肝经部位夹郁夹痰。 (3)饮食不节:湿热火毒内生
(4)外来伤害:跌打损伤、沸水、火焰、冷冻。 (5)劳伤虚损
(6)感受特殊之毒: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疫毒。 (7)痰饮瘀血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2 -
精品资料
2.发病机理:总的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3.气血在外科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否,与人体的气血盛衰有密切的关系。气血盛者,即使外感六淫邪毒,或内伤七情,也不一定发病;反之则易发病。(2)当致病因素造成局部气血凝滞,通过治疗,去除致病因素,使气血运行恢复正常,则使外科病变得以消散吸收而痊愈。如果局部气血凝滞进一步发展,郁而化热,致使热胜肉腐,血肉腐败而为脓。当脓肿形成后,如治疗得当,及时切开引流,或人体正气不衰,抗病能力尚强,脓肿自行溃破,脓液畅泄,毒从外解,气血凝滞得以通畅,形成溃疡后,脓腐渐除,新肉生长,最后疮口愈合。(3)此外,气血的盛衰直接关系着外科疮疡的起发、破溃、收口等,对整个病程的长短有一定的影响。如气血充足,外科疮疡不仅易于起发、破溃,而且也易于生肌长肉而愈合;如气虚者则难于起发、破溃,血虚者则难以生肌收口,甚至气血虚弱无力抗邪托毒,毒不能随脓出面解,还易发生邪毒内陷,侵入营血,内攻脏腑,引起危重症的发生。(4)可见气血的盛衰,对外科疾病的治疗和预后都有着密切关系。 四、疾病辨证
★1.疮疡局部症状的阴阳辨证要点: 皮肤颜色 皮肤温度 肿形形势 肿胀范围 肿块硬度 疼痛感觉 病位深浅 脓液质量 溃疡形色 阳证 红赤 热 高肿突起 根盘收束 软硬适度 剧烈、拒按 皮肤、肌肉 脓质稠厚 肉芽红活润泽 阴证 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 凉或不热 下塌下陷 根盘散漫 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 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 血脉、筋骨 脓质稀薄 肉芽苍白或紫暗 2.部位辨证:指按外科疾病发生的上、中、下部位进行辨证的方法,又称“外科三焦辨证”。
“盖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火属湿,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俱发于中也。 3.辨肿的性质: 热肿 寒肿 风肿 湿肿 痰肿 气肿 瘀血肿 脓肿 实肿 虚肿 4. 辨脓 有脓 无脓 按之灼热痛甚,指端重按一处其痛更甚,肿块已软,指起即复(即应指),脉数者,为脓已成 按之微热,痛势不甚,肿块仍硬,指起不复(不应指),脉不数者,为脓未成 肿而色红,皮薄光泽,掀热疼痛 肿而不硬,皮色不泽,不红不热,常伴有酸痛 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轻微疼痛 肿而皮肉重垂胀急,深则按之如烂棉不起,浅则水亮如水疱,搔破流黄水,浸淫皮肤 肿势或软如棉、馒,或硬如结核,不红不热 肿势皮宽内软,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 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消退 肿势高突,皮肤光亮,掀红灼热,剧烈疼痛,按之应指 肿势高突,根盘收束 肿势平坦,根盘散漫 确认成脓方法: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不仅可以辨脓的有无,确定深度,还可以采集脓液标本)、B超。
四、疾病治法 1.内治法三个总则 消法 托法 定义 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适应证 初期肿疡、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和各种皮肤病 外疡中期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3 -
精品资料
补法 陷的一种治疗大法(包括补托法和透托法) 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一种治疗大法 溃疡后期 2.内治法的具体运用: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调胃。 3.清热法适应证、代表方。 清热解毒 清热泻火 清热凉血 养阴清热 清骨蒸潮热 5.箍围药 适应证 用法 凡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本法 金黄散、玉露散 清热消肿、散瘀化痰 阳证疮疡 回阳玉龙膏 温经活血、散寒化痰 阴证疮疡 冲和膏 行气疏风、活血定痛、散瘀消肿 半阴半阳证疮疡 具有提脓去腐的作用,能使疮疡内蓄之脓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脱落。 凡溃疡初期,脓栓未溶,腐肉未脱,或脓水不净,新肉未生的阶段,均宜使用 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九黄丹 提脓去腐 适应证 红肿热痛的阳证 红肿或皮色不变,灼热肿痛的阳证,皮肤病之皮损掀红灼热、脓疱、糜烂等 掀红灼热的外科疾病 清热法用于阴虚火旺的慢性炎症、红蝴蝶疮,或走黄、内陷后阴伤有热者 瘰疬、流痰等虚热不退的病症 代表方 五味消毒饮 黄连解毒汤 犀角地黄汤、清营汤 知柏八味丸 清骨散 4.药物疗法:膏药、油膏、箍围药、草药、掺药。
6.提脓去腐药 定义 适应证 用法 8.手术疗法:切开法、火针烙法、砭镰法、挑治疗法、挂线法、结扎法。 砭镰法:【适应症】适用于急性阳证疮疡,下肢丹毒、红丝疔。
挂线法:【适应症】凡疮疡溃后,脓水不净,虽内服、外敷等治疗无效而形成瘘管或窦道者;或疮口过深,或生于血络丛处而不宜采用切开手术者,均可使用。
9.切开法切口选择: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形切开,免伤乳络;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若为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II、普外 一、疮疡 1.病因病机
(1)病因: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损伤。
(2)病机: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热胜肉腐。 2.辨证论治 分期 内治 消法(清热解毒最常用) 托法(透托和补托) 补法(益气、养血、滋阴、助阳) 外治 阳证:金黄散、玉露散、金黄膏、玉露膏、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 阴证: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加掺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 半阴半阳证:冲和散、冲和膏、油膏 阳证:八二丹、九一丹 初期 箍围消肿 中期 后期 切开排脓 提脓去腐,生肌收口 3.各病病名、定义、临床特点 第一节 疖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4 -
精品资料
定义:一种发生于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床特点:肿势局限(直径多小于3cm),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化脓、易溃、易敛。
第二节 疔
定义: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1)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在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2)手足部疔疮 蛇眼疔 蛇头疔 蛇肚疔 相当于甲沟炎 相当于化脓性指甲炎 相当于化脓性腱鞘炎 托盘疔 足底疔 相当于掌中间隙感染 相当于足底皮下脓肿 (3)红丝疔:是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可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邪毒重者可内攻脏腑,发生走黄。
(4)烂疔:是一种发于皮肉之间,易于腐烂,病势凶险的急性传染性疾病。特点是来势急骤凶险,焮热肿胀,疼痛彻骨,肿胀迅速蔓延,极易腐化,患处皮肤很快大片腐烂脱落,范围甚大,疮形略带凹形,流出脓液稀薄如水、臭秽,易并发走黄,危及生命。 (5)疫疔
5.颜面部疔疮的预防与调护:
(1)平时不要过食膏粱厚味,忌食烟酒、辛辣、鱼腥等物。 (2)全身症状明显者,宜卧床休息。
(3)发生在口唇四周“危险三角区者,切忌挤压碰撞,以防“走黄”。 (4)忌内服发散药,忌灸法,忌房事和愤怒。 第三节 痈
定义: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床特点:①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结块6—9cm左右;②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③
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④一般不损筋伤骨,也不会内陷。 第四节 发
定义: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床特点:①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灼热疼痛;②有的3—5天后中央色褐腐溃,周围湿烂,全身症状明显。 第五节 有头疽
定义:发生于肌肤肉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床特点:①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锨热红肿胀痛,易向深部及四周扩散,脓头相继增多。②溃后
如莲、蓬蜂窝状,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③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④多见于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容易发生内陷。 【病因病机】
①外感风温、湿热之毒,毒邪凝聚肌表,以致气血运行失常而成;②或由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或房室不节,劳伤精气,以致肾水亏损,火邪炽盛;或平时恣食膏粱厚味,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火毒内生,加之外感风温湿热,凝聚肌表,导致营卫不和,气血瘀滞,经络阻隔而成。 【临床表现】
根据病程演化,临床可分为三期。整个病程约1个月左右,病情初期在第l周,溃脓期在第2周到第3周,收口期在第4周。 初期 溃脓期 收口期 局部红肿结块,上有粟粒样脓头,肿块渐向四周扩大,脓头增多,色红、灼热、疼痛。伴发热恶寒、头痛纳差。 肿块进一步增大,疮面渐渐腐烂,形似蜂窝,肿块范围常超过lOcm,甚至大于30cm。伴壮热、口渴、便秘、溲赤等。 腐渐尽,新肉开始生长,逐渐愈合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5 -
中医外科学复习要点讲课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