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性质相同
? 作用、职能相同 ? 历史使命相同
? 人民民主专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 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进入社会主义之后,在最广大的人民内部实行民主,
只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
? 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 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
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还必须充分履行国家政权的专政职能。
?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必须对西方敌对势力、敌对分子、暴力恐怖活动依法坚决
予以防范和打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P227)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231)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 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 ? 职工代表大全制度建议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 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P239)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人权(P242)
第二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
第三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 ?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
志。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
?
?
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 培育“四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 ? 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 培育“四有”公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
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 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P256)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P258)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P260)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P26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 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 要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 要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 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发展教育和科学
? 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重要作用。
?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重要力量。
?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以
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 ? ? ? ?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
?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 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 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式、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
要求。
? 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
?
?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应该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 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 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
明的关系。
? 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 理论意义
?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
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
升华。
? 实践意义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
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 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 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
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
于增加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 基本原则
?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
?
切实尊重和保障。
?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
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
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 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加,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 实现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
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P284) ?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 深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 ? ? ?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P293)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P294)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P295)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 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 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P296)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P297)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P299)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 基本内容
? 一个中国。 ? 两制并存。 ? 高度自治。
?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 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 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
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 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 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 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 重要意义
第二节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 ? ? ?
第三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
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造成的不良后果。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
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P305)
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 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定地维护一个中国原则 ? 在坚持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提出“文攻武备”的总方略。 ? 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两岸谈判的主张。
? 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努力扩大两岸经
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
? 指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 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强调解决台湾问题
的关键在于增加综合国力。 新世纪新阶段对台方针政策
? 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 推进经济工作,促进共同发展。 ? 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 加强人员来往,扩大各界交流。 ? 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 ? 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
第四节 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P316)
? 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 ? 邓小平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世界多样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P320) ? 世界多样化在曲折中发展 ?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加深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 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
们的追求。
?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
展道路。
?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P326)
?
?
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2010版毛概课后习题答案(无删节版).txt、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