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 意 图 规划导则 绿道经过山脊、山谷等地形起伏地区时,应合理利用山林自然地原有的生物资源条件、原生风貌及人文景观,提供户外运动、郊野游憩、自然教育的场所。 绿 廊 系 统 分 项 慢行道的规划设计宜遵循山林沟谷的天然走向,尽量利用原有的山路、土路,规 划 交应结合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及迁徙路线进行慢行道的规划设计; 设 通 可策划科考探索、户外越野、等高游览等山林游线; 计 设应与城市慢行系统、机动交通系统合理接驳; 指 施 配置完善的交通导识系统与交通管制措施。 引 山林内新建驿站等服务设施应避开生态敏感区; 服 务 设结合山林的特点布置树屋休息区、野营地等游览设施; 配备完善的标识系统、安保设施与消防设施; 合理设计照明系统,如在使用率低的地段合理降低照明设施的密度及亮度, 不宜大填大挖; 保护及利用山林自然和人工植被,宜划分保护区、保育区与游览区,进行分级保护和控制; 应以地带性植物为主,采用生态修复等技术手段,恢复具地域特色的植物群落,并防止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生态灾害; 采用水土保持措施修复受损山体,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保土蓄水,改良土壤。 14
施 鼓励采用低碳照明及生态照明设施。
表4 乡村田野地段绿道规划设计指引 类型 指经过乡村、农田,通过耕地、园地或其他农用地,拥有乡村田野风光的绿道。 模 式 图 示 意 图 规划导则 应结合农田林网、河渠道路,串联主要历史村落,以维持和保护原有农业景观以及乡村田野肌理。应结合现有村庄设施,促进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村镇农业经济发展,塑造独具特色的田园生态景观。 15
保护和维持农田生态系统中简单的生态链以及单一的群落结构; 绿 结合乡村防护林体系、河渠绿廊恢复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廊 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生态种植及生态防治技术; 系 根据选线的具体情况,通过退建还耕等手段,合理恢复及整合农田; 分项 慢行道的规划设计宜充分利用原有的乡村以及田间道路,在大片连续性的农田规交 划 通 设设 计施 指配备完善的交通导识系统与交通管制措施。 引 服 务 设 施 完善乡村农业观光、农家住宿餐饮、历史村落游览等独特的景点设施; 充分利用废旧农业材料、农业产品进行绿道设施建设与开发。 村镇居住中心、农业研究基地等节点衔接; 农田型绿道应与城镇慢行系统、机动交通系统合理接驳,尽量与村镇交通枢纽、应结合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及迁徙路线进行慢行道的规划设计; 间,可采用栈道等下层架空方式穿越; 统 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
表5 城镇地段绿道规划设计指引 指位于城市建成区内,承担城镇生态保护与环境改善、城市更新与慢行系统等功类 能的绿道。 型 模 式 图 1. 穿越城市空间 2. 回归街道生活 16
规划导则 绿道经过城市建成区,在无法满足绿道建设结合城市公共设施,将绿道有机融入城市用地需求的情况下,可通过局部改造,采取立道路,并体现城市街道功能的复合性; 体穿越城市空间,如地面、地下、建筑架空、改变以机动车交通为主导的规划理念, 空中立体廊道或屋顶平台等方式来保证绿道以城市绿道引导健康绿色出行。 的连续性。 3. 废弃交通廊道更新 4. 旧城区更新(旧村、旧工业区等) 规划导则
改造前 改造前 17
改造后 规划导则 充分利用城市交通廊道,通过生态改造使其造更新恢复其活力; 成为城市生态廊道的组成部分; 利用景观及生态措施,对废弃的工业区、将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交通设施埋入地下,仓储场地、工业废弃物的处理场地等进行改利用原有空间建设绿色廊道。 造,转换与提升其土地价值。 通过修复破碎的生态斑块及增加生态用地,营造连续的生态绿廊; 分 项 规 划 可采用平面相交、立体穿越城市空间的地下、建筑架空、空中立体廊道设 计 指 引 交 或屋顶平台等方式通过城市建成区; 通 城市绿道应与城市慢行系统、机动交通系统合理接驳,尽量与交通节点、设 居住区中心、商业中心、公园入口等节点衔接; 施 配备完善的交通导识系统与交通管制措施。 绿 注重绿化恢复与复合种植方式,以立体绿化、屋顶绿化等技术手段增加廊 单位面积的绿量; 系 在废弃用地中,采用乡土植物为主,进行乔灌草搭配种植,恢复生态环统 境。 改造后 规划导则 充分利用旧城、旧村等城市旧区,通过改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