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学权术:示信术——君驭臣的高级手腕
2016-04-29
【出处】《资治通鉴》72卷 魏纪四
【原文】春,二月,吴主假太常潘濬节,使与吕岱督诸军五万人讨五溪蛮。濬姨兄蒋琬为诸葛亮长史,武陵太守卫旍,奏濬遣密使与琬相闻,欲有自托之计。吴主曰:“承明不为此也。”即封旍表以示濬,而召旍还,免官。
【译文】春季,二月,吴王授予太常潘濬符节,让他与吕岱统领大军五万人讨伐五溪蛮。潘濬的妻兄蒋琬担任诸葛亮长史,武陵太守卫旍,上奏说潘濬派遣密使与蒋琬联系,有寄托归附的打算。吴王说:“潘濬不会做这种事。”随即封好卫奏章以给潘濬看,而把卫旍召回,免去官职。
【解析】常言道“臣疑君则反,君疑臣则死”,上下无猜,才能不被人所离间。面对有人告密离间,为展示用人不疑,君主常常采用示信术来笼络大臣!我们现在具体分析示信术的权术招法: 一、面对卫旍的告密,吴王有三种策略 1、猜疑
面对卫旍(jing)告密,指出潘濬(jun)的通敌的嫌疑。吴王第一反应绝对是猜疑。可以潘濬手持五万大军在外平叛,如果此时下手,不但不能解除猜疑,可能会适得其反,逼反他,得不偿失。 2、无视
既然此时猜疑是下策,那么无视行不行?这样,保护了告密人,且维护了目标。如果是和平时期,这个不失为一个中策。但是,此时如果无视,消息传到潘濬耳朵里,依然会怀疑君主的信任,随生二心。 3、示信
既然猜疑不行,无视又不行,此时只能采用示信术,把告密人出卖,表达对告密目标的信任。表达君主绝对的信任,绝无二心。尽管牺牲了告密者,还是利大于弊的,毕竟告密者小人多。 吴王经过厉害计算,立即选择了出卖告密者来对将领表达示信术。这个能够稳住将领的心。 二、权谋示信术的条件和适用 1、外部矛盾大
告密术是用在和平时期,内部需要保持一定的紧张状态,消除敌对势力,震慑潜敌的权术策略。但是和外部矛盾大的时候,外敌存在,这时候,就要维持内部的信任,一致对外。示下以信才能团结积极性。 2、目标能力强
怀疑的对象都是能力强的人,非常时期,用人不疑,因为这时候最重要的是能力,只要能办成事,不管好坏,换人的成本太大。换其他人未必能够完成任务。用捕风捉影的事情,换掉能人,得不偿失。 3、当下势力重
此时,目标手持大权大兵,如果此时猜疑,且没有一定的反制手段,必然逼反,造成最差效果。大军在外,大权在握的人,对其
信任是利大于弊的。魏文侯面对告密,对在外打仗的乐羊也是采取了信任。
三、示信术在职场的具体运用 1、用人不疑是在非常时期。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很多人觉得什么时候都是这样,其实这是非常时期,如果平时都这么玩,必然被架空而不自知。《罗织经》说过,乱世用能,平则去患。非常时期,用告密手腕,内部失信,必然崩盘。
2、示信术是权谋非常之计。
出卖告密者,用来表达对目标的信任,是一种权术,而这个权术,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因为,告密者在和平时期必不可少。如果平时如此,除掉告密者,那么自身的耳目也就丧失了,会被架空。
3、告密选对时间才有效果。
卫旍因为告密非但没加官进爵,弄个失了面子还丢了官。原因就是外部矛盾大于内部矛盾,内斗必须让位于外斗。总的原则是和平时期,鼓励告密,维护权利稳定,战乱时期,使用示信术,维护内部团结。
如果在战乱年代,怀疑将领,必然失败。乐毅被燕惠王猜疑,让齐国反扑成功。在和平时期,不鼓励告密,也是会让自己丧失耳目,被架空。武则天就是个例子,武则天一开始鼓励告密。维系了权力的稳定,但是晚年,一次杜肃告密张德违规宰羊,而武则天把杜肃出卖了。后来杀了来俊臣。武则天和平时期,采用了示信术,直接导致了晚年的政变。
所以说,示信术和告密术都是有条件的。和平时期采用示信术,会被架空。非常时期采用告密术,会导致分裂。吴王作为权谋高手,此时采用的示信术,绝对是上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