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研究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研究

王普清1,刘焦枝2,王 勇2,柳娟娟1,曹治华1,王安平1,王 璞1,郝世胜1,丁志刚1

【摘 要】摘 要: 目的 探寻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和脑卒中机制。方法 发病后48 h 内行MR弥散成像(DWI)证实在椎基底动脉(VBA)供血区有急性梗死灶的患者,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特征结合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按相关标准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心源性脑栓塞组,并对两组的脑梗死模式进行比较。结果 共收集症状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15 例,其中动脉主干狭窄>50%的脑梗死患者58 例(50.4%),心源性脑栓塞患者10例(8.7%)。动脉粥样硬化组最常见狭窄部位是椎动脉V4 段(51.7%),其次是基底动脉中段及VBA 接合处(41.4%)。多发性梗死在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心源性脑栓塞组分别为60.3%和70%(P=0.820);双侧梗死在两组分别为43.1%和50%(P=0.951);基底动脉终末支的远端梗死在两组分别为50%和70%(P=0.408)。结论 后循环动脉病变以颅内段为主;多发性梗死是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的重要特征;动脉-动脉性栓塞是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脑卒中的重要病理机制。 【期刊名称】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年(卷),期】2014(031)009 【总页数】4

【关键词】关键词: 脑梗死;脑栓塞;脑梗死模式;后循环

约1/4 的缺血性卒中发生于椎基底动脉(VBA)系统,VBA 狭窄或闭塞是导致后循环梗死的一个主要原因。有关前循环颈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病变导致的脑梗死模式和机制已有较多研究[1~3],而VBA 粥样硬化病变所致脑卒中的脑梗死

模式和机制目前国内少见详细报道。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观察其椎基底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特征和脑梗死模式,并与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梗死模式进行比较,从而探寻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脑卒中机制。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登记自2011 年1 月~2012年12 月诊断为脑梗死患者,发病后48 h 内行MR弥散成像(DWI)证实在VBA 供血区有急性梗死灶。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特征及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参照文献[2]将患者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和心源性脑栓塞组。分组标准[4,5]:(1)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临床有脑干、小脑、颞枕叶功能障碍,源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所致的后循环卒中,动脉主干狭窄>50%,排除心源性栓子来源、夹层、烟雾病、动脉瘤、动脉炎、血液病和其它特定血管病;(2)心源性脑栓塞组:患者有风心病、房颤、冠心病等心源性栓子来源病史,发病无明显诱因和前驱症状,起病速度快,临床有脑干、小脑及枕叶功能障碍表现,在VBA 主干无明显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1.2 影像学评估

1.2.1 MRI 评估 MRI 扫描采用SIEMENS 公司生产的1.5T NOVUS 磁共振扫描仪,相控阵体线圈,扫描参数:层厚5mm,间隔1mm,距阵256×256;弥散成像SE-EPI 轴位TR3400ms,TE98ms,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在X、Y、Z 三个方向上施加扩散敏感梯度脉冲,扩散敏感系数(b 值)分别为0 和1000 s/mm2。

1.2.2 CTA 评估 采用美国GE 公司生产的64 层CT,头颈联合CTA(主动脉弓上缘达颅顶),后处理技术包括:容积再现(VR)、三维多平面重建(3D-MPR)、曲面

重组(CPR)和三维最大密度投影重建(3D-MIP),结合原始轴位图像对动脉管腔狭窄程度、闭塞等特征进行观察,并对管腔狭窄行定量测量。

1.2.3 图像分析 图像结果由2 位从事影像诊断工作的副主任医师,采用盲法分别对MRI、CTA图像进行测量评估,以2 位医师共同确认诊断为准。MRI-DWI 梗死灶的定位参照文献[6];根据北美有症状的颈动脉内膜试验法(NASCET)[7]计算动脉血管狭窄率(狭窄度=(原管腔直径-狭窄处剩余管腔直径)/原管腔直径×100%)。狭窄率>50%定为血管狭窄性病变。

1.3 血管供血责任区的划分 血管供血责任区的划分参照文献[8],椎动脉节段的划分参照文献[9]分为4 段:V1-V4,其中V4 段为颅内段,V1-V3为颅外段。

1.4 多发性脑梗死的定义[4](1)在同一或不同血管供血区两个以上分离的DWI 梗死灶;(2)由同一血管供血但在2 个非连续的区域的梗死灶(如中脑和枕叶),除非已形成大面积梗死。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两组计量资料差异性比较根据是否满足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条件分别采用t 检验及ManneWhitney U 检验。两组计数资料差异性比较根据是否为等级资料分别采用Pearson χ2 检验及ManneWhitney U 检验。所有统计量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定义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人口学基线资料共收集症状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15 例,其中动脉主干狭窄>50%的脑梗死患者58 例(50.4%),心源性脑栓塞患者10 例(8.7%)。所有患者均行心电图、心脏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和心

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研究

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研究王普清1,刘焦枝2,王勇2,柳娟娟1,曹治华1,王安平1,王璞1,郝世胜1,丁志刚1【摘要】摘要:目的探寻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和脑卒中机制。方法发病后48h内行MR弥散成像(DWI)证实在椎基底动脉(VBA)供血区有急性梗死灶的患者,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特征结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vw3x5ode955mbv23rb17u3cm9b9nu004qi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