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山东省莒县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元旦竞赛试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山东省莒县第二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元旦竞赛试题

本试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 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科学和人文, 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来看, 科学的发展 需要人文, 人文的发展也需要科学。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有助于两种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首先, 科学的发展不但需要人文, 而且也离不开人文。 科学的成长需要一个能促进其发 展的良好的人文文化背景。同时,科学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活动,也需要有包括理想、精 神、境界、信念、意志、兴趣和激情等在内的人文动力。 科学创造过程本身也并非纯粹是“科 学”的, 它需要各种人文因素的积极参与。 人文因素还往往变为科学家的灵感、 直觉与想象, 直接参与科学的创造活动。

其次, 人文的发展也需要科学, 而且离不开科学。 人文的发展,特别是艺术的发展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 工艺和技术的进步, 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的进步。 现代艺术 之所以取得迅猛发展,各种作品、各种流派、 各种风格层出不穷, 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现代 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不仅带来新思想、 新观念和新视角,而且也带来了新材料、 新工 艺和新技术, 这一切都为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天地和前景。 人文创造过程本身也并 非纯粹是“人文”的,它需要各种科学因素的积极参与。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 不仅有助于直接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的蓬勃发展, 而且有 助于把握科技发展及其应用的正确方向, 防止或克服科学技术对人、 自然和社会可能或已经 产生的负面影响,使经济和社会获得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

同样,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依

靠人文, 而且需要依靠科学。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 将大力促进整个文化和精神文明 建设,从而更有力地促进整个社会蓬勃而健康地发展。 科学对人类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具 有别的文化所无

1 / 15

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不仅需要依靠人文, 而且也需要 依靠科学。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不仅有助于两种文化的共同繁荣和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而且还 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当然, 科学与人文的共同繁荣、 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这三个主题本身就有着紧密的联系。 无疑, 科学与人文的共同繁 荣,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而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又有利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 发展。反之,也是如此。

(摘编自赵静荣《科学和人文的融合》) 1.下

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表明科学和人文相互融合,紧密联系,影响彼此的发展。 B. 人文因素是科学家的灵感、直觉与想象的根源,能够直接参与他们的创造活动。 C. 科学带来的全新变化是艺术朝向更加广阔的地方、更加美好的前景发展的途径。 D. 科学技术总是有助于直接推动经济的蓬勃发展并促使社会得到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认为科学和人文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开门见山地表明二者融合的意义。 B. 文章用较多的文字揭示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并深入论述了二者的融合对个人发展 的作用。

C. 第4段主要论述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对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精神文明发展的作用。 D 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行文,思路清晰,语言严密,体现了论述类文章的特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只有促进发展的良好的人文文化背景和多种人文动力结合,科学才能得到成长与发展。 B 如果现代科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就能够使现代艺术的作品、流派、风格多样无穷。 C 如果将科学与人文融合,就可能有助于经济与社会的进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的发展。 D 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能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进而有利于科学与人文的共同 繁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罗布 许实

罗布的威严和震撼在于荒凉与焦渴。

其实,罗布曾经是一片海,叫蒲昌海,叶尔羌河、塔里木河、孔雀河、疏勒河河水都流 进了罗布。众河相聚,容易让人憧憬,生发激情;容易让天空交出蓝,云朵交出白,海水交 出自由和波涛。

3 小题, 14 分)

2 / 15

三月,大雁随暖流迁徙而来,蓝翅鸭咕哝咕哝着。海浪翻滚,海风劲吹,强 烈的阳光把年轻人的肌肤晒得黝黑又健康。 他们谈情说爱, 海中畅游, 享受着青春和幸福的 时光。

黄昏,渔船满载而归。夜晚,集市沸腾,汉人、匈奴人、印度人、粟特人铺开毛毡,点 灯相谈。星光垂落,月色皎洁,十万户人家就安睡在这片水域里。不远处,寺院辉煌,僧侣 们的诵经声照耀漆黑又透明的夜晚, 也照耀着寺院里的果树。 果树的花早已开过, 拇指大的 果果就藏在树叶里。这些经过风霜、寒冷、酷热的植物们与人们一起为安定、舒适、平静而 奋斗,一起享受美妙而幸福的夜晚。公元 266 年的某晚,大宅西窗下,笔杆细长光洁顺滑, 兔毫在墨汁里自然舒张,稚嫩的孩童在书写未来。

清晨,楼兰城里,道旁的杨树生机勃勃,明亮、宽大的树叶在风中唰啦啦地欢笑,微风 把鸟雀送得很高,鸟雀翅膀用力拍打着晨阳。这里常有来自长安、叙利亚、撒马尔罕、波斯 等地的驼队。集市里,罗布人、汉人、士兵、巡城的将军摩肩接踵。集市有象牙、黄金、瓷 器、铜镜,也有日常的渔网、石锤、项链、玻璃,还有华美的丝绸、床罩、羊毛毯子。楼兰 城里客栈住满了, 就在罗布人的草屋里歇歇脚吧。 草屋用红柳和芦苇搭建, 罗布人叫“萨特 玛”,在这里,罗布人用罗布麻、鱼骨针编制衣服、渔网,哺育子孙。

罗布水多, 只要一下水, 就有能把人绊倒的、 吃不完的鱼,妇女们把半人长的大鱼埋在 沙子里脱水,然后将鱼干悬挂在迎风的“萨特玛”。独木成舟,在罗布是平常事。 罗布的胡 杨枝繁叶茂,身材粗胖。 储存了一千年六月阳光、 腊月寒霜的胡杨树被罗布人砍去,掏空身 子变成小舟,整天在蒲昌海游荡,或者载着死去的罗布人一起成为鱼图腾。

三月, 罗布草原总会有非同凡响的变化: 青草长出来了, 臭鼹出来晒太阳; 兔子不再为 贫困而恐惧;公羊开始罗曼蒂克情趣;大雁高高地、目空一切地飞过罗布人头顶, 在宽阔的 水面闲荡。这是罗布草原上带有野性的诗歌。

一千六百年前的罗布——楼兰王国应该就是这样。 这个给了人们无数梦想的地方, 它的 旗帜倒下了,驼队再也无处停靠,再无人为我们运来远方和梦想。罗布淖尔死了,道路、城 池、驿站、胡杨、芦苇、果园、麦田随之死亡。

1899年冬,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沿河漂

流到罗布。 赫定的铁铲穿过了昼与夜, 当罗布人奥尔德克将几枚古钱和雕刻着精美的涡卷装 饰与树叶的木板送到赫定手里,也就把祖先引向了世界,送进喧嚣。

在楼兰废墟一个古代居民垃圾堆里, 赫定得到了大量鱼骨、一颗猪牙、 一根鞭子、 一根 锈铁链,两支中国毛笔、撕碎的桑皮纸、写有汉字的木简;还有一堆羊粪,新鲜如初,像羊 刚刚离去, 侧耳细听,隐隐有咩咩咩的叫声。 很快那娇嫩的声音引来了更多的探险家, 楼兰 古城被掏空了, 楼兰古城被摆在世界面前,这个最古老的突厥族, 最古老的吐火罗语言,这 些淡出历史的人开始与现代文

3 / 15

明交融。

被沙漠、塔里木河、 孔雀河控制命运的罗布人,不与外界争夺什么,也不与外界交流什 么,他们脸上少有笑容。 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再也没有密林护持, 没有广阔的水域相伴, 罗布人只好在绿洲过起寄居生活。 可是, 如果听到罗布地区哪儿有了水, 即使天涯海角他们 也要寻水而去, 在水边建起自己的“萨特玛”, 一家人又拾起捕鱼、 行舟的本事, 用红柳针、 石斧过起更贴近祖先固守海子时所过的那种生活。

此时,我想起了 1900 年,赫定在穿越罗布沙漠时看到罗布淖尔的情景:风吹来,泛着 泡沫的水浪一波一波地推送过来, 水花溅起很高。 野雁和天鹅扑啦啦从水面上飞起, 野鸭则 贴着水面飞行, 翅膀都点到水浪了。 湖水泛着深蓝色, 白色的浪花在落日光辉反射下呈现出 紫色,水浪如雷鸣般激烈地拍打湖岸。日落时分,天空、大地和湖水都弥漫着神奇的色彩。

——这些距离我们仅仅一百来年。

(节选自《散文》 2017 年第 10期)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亲切传神地写出

A “拇指大的果果就藏在树叶里”运用叠音词“果果”与动词“藏”

了果实的活泼可爱与生机活力,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场景的喜爱与眷恋。 B. 描写公元

作者运用细节描写与想象等手法,通过266年某晚一个孩子在大宅西窗下

写字的场景,再现了罗布人富足、安定、充满希望的幸福时光。

C. 千年古杨被罗布人砍去作独木舟,或者载着死去的罗布人一起成为鱼图腾,写这些

是为了表明罗布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渐被破坏,造成了楼兰文明的消失。 D.

与听觉,既写出了罗布文明鲜活

如初的情景,又引出了作者对楼兰古城文明被西方探险家掏空的慨叹。

5 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历史上罗布的魅力。

(5分)

“还有一堆羊粪……咩咩咩的叫声。 ”这里调动视觉

6 文章开篇说 “罗布的威严和震撼在于荒凉与焦渴” ,为何却用大量笔墨来描写罗布曾经的 种种景

色与生活场景?(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题。

文坛祭酒 余光中

[注]

张昌华

4 / 15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诗人如是说。

余光中记忆深处的铁轨上的第一颗铆钉,当是九九重阳节。 “谁言秋色不如春,没到重 阳景自新。 随分笙歌行乐处, 菊花茱萸更宜人。 ”重九登高, 两千年来绵延不绝, 典出何处? 据余光中考, 源之《续齐谐记》 中记录了一个家族为避灾祸, 盛茱萸囊饮菊花酒登高的故事, 一个美丽而哀怨的传说。

1928 年的重阳节,美丽的少妇孙秀君偕同亲友攀南京栖霞山登高眺远,动了胎气,次 日凌晨产一男丁。族人命名“光中” ,“光耀中华”之意。母难,令余光中的“寸草心”终有 难报“三春晖”之恨,但他很自豪自己的生日,那毕竟是个诗和酒的日子、菊花的日子、茱 萸的日子。余光中得意地自称为“茱萸的孩子” 。

“茱萸的孩子” 生于人文荟萃的六朝胜地金陵, 十代名都的灵山秀水浸润着他的豁齿童 年。 然而,记忆又像铁轨那样凄冷。

往事知多少?童年的花瓣还未尽绽放,却被战争的硝烟骤然卷去。

“故国不堪回首” ,

烙在余光中记忆中最深的印记是做亡国奴的悲哀。 国人十四年浴血, 终获正果。 抗战胜利后, 余光中随父母重返故土。痛心的是内战狼烟又燃,他在金陵大学仅读一年半,复流离上海、 厦门。在厦门大学学生会主办的一次“各言其志”座谈会上,他第一次表白心迹

: “我将来

要当作家。”由此, 余光中正式开始他的文学之旅。 20 世纪 70 年代他如日中天, 虽未达“诸 葛大名垂宇宙”之望,但真正地“光耀台湾”了。

此时的记忆对余光中来说,又像火车汽笛那样昂扬、激越。

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以这首“一叫一回肠一断 , 三春三月忆三巴”的《乡愁》 ,一夜间令千万大陆读者倾倒。他这位“望乡的牧神”在阔别 近半个世纪后,才独自擎着“一把怀古的黑伞,撑着清明寒雨霏霏”回到故土。不过 以后历史已翻开了新的一页。

余光中对大陆的 “破冰之旅” 始于 1992 年。那年他应中国社科院外研所之邀, 讲演《龚 自珍与雪莱》 ,紧接着 “海峡两岸外国文学研讨会” “当代华文散文国际研讨会”……请柬沓 至纷来,他回乡的步伐越来越紧密 , 几近一年一趟。

令他难忘的是1997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七卷本

, 自那

“诗歌散文集”,他足遍

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和北京,为他的诗迷们签名。在东北师大演讲《诗与散文》后 他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朗诵墨迹未干的新作《只为了一首歌》

:“……只为了一首歌槌打

着童年/槌在童年最深的痛处/召魂一般把我召来/来梦游歌里的辽河、松花江”在台下如雷 掌声中,他

5 / 15

山东省莒县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元旦竞赛试题

山东省莒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元旦竞赛试题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vqye970lf0h1ll01eyq0a6ri16osu014d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