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感知
觉的规律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感知觉的规律
李冉冉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12级4班)
摘要:感知是思维活动的直接基础,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始。感知虽属于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但它却是复杂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别是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关键字:感觉 知觉 规律 思维活动
一、 感知觉的概念
(1)感觉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常常是从认识事物的一些简单属性开始的。我们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这就是感觉。因此感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知觉
人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并了解它的意义,就是知觉。换句话说,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二、 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感知觉的规律
(一) (二)
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
意注意的特性教师讲授的内容,难易要适当,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要有新意。这是引起学生兴趣、维持对学业注意的关键。在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应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
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要生动形象,语调要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化难为易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对于教学中必须重复的东西,如课文的熟读、同一类题的反复练习活动,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保持其新颖性。 (三)
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教室的
布置要相对稳定。在直观教具的运用中,背景材料必须淡化,出示的时间要适当,切忌过早显示。下半节课才用的教具,不要在一上课就暴露在学生眼前。
(四)
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有的教师换了新装或理了
新发型后,往往在上课前先到学生面前“亮亮相”,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减弱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分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如天气骤变、学习条件恶化(突然阴雨、停电、室外嘈杂等)、学生病倒或严重违纪事件等,教师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惊慌失措,要以自己平静的情绪与学生一起审慎、迅速地处理好,保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在课间休息时,不宜让学生做激烈的或竞赛性的游戏活动,以防止学生因过度兴奋而不能将注意及时转移到课堂上。 (五) (六) (七)
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教师应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
内容及具体方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对完成活动的重
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感知觉的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