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案课件
【篇一: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的概述 一,心理与精神的概念 (一) 心理结构 1, 心理过程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 2, 人格
又称个性,是在心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及自我意识三个部分。
(二) 心理的实质
1, 脑是心理的物质基础
心理是脑的机能,人脑为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但它并不能起码接产生心理,只有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时才能产生人的心理活动。 3, 人的心理是在实哓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
人的心理在实哓活动中发生和发展,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低级发展到高级。实哓活动是客观事物与心理活动之间联系的中介。 二,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 (一) 心理健康的概念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修订了健康的定义,把健康确定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自我意识及自我导向,能正确地评价现实,对于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能应对生活中的压力等。 (二) 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基本原则 1,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三) 心理健康的标准
1, 心理活动强度:是指对于精神剌激的抵抗能力。
2, 心理活动耐受力:是指长期经受精神剌激的能力。
3, 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已内在的节律性。
4, 意识水平:常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标准。
5, 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 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
6, 康复能力:指从创伤剌激的状态恢复到原来心理状态的能力。 7, 心理自控力:对情绪、思维和行动的自控程度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
8, 自信心:自我评估过高或过低都不是恰如其分的自信心。
9, 社会交往: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活动是充分的社会交往。
10,环境适应能力:当环境突然发生变化时,个体能否很快地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并以此保持心理平衡,标志着他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四) 心理健康的现状 1, 国内心理健康状况
神经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总负担的20℅。 2, 国外心理健康状况
全球约有十亿人正在经历心理、神经、精神疾病的影响。 三,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
(一) 心理问题的概念与分类
心理问题是由现实问题引起,近期发生,持续时间不长,内容相对局限,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没有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暂时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可分为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
(二) 精神疾病的概念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因素影响下,造成大脑功能失调,导致感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和智力、自我意识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
第二节 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一,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一) 情绪、情感
心理活动对机体的影响是通过人的情绪、情感变化影响内脏器官的活动。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二) 人格特征
人们总是根据自已的人格特点对生活事件作出固定的反应,因此,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个体的人格特征往往比引起疾病的剌激物作用更大。
(三) 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是人们面对难以抉择的处境所产生的心理矛盾状态。剧烈而持久的冲突会有损心身健康。 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二) 重大生活事件
(三) 文化教育:教育因素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第三节 心理与精神护理概述及对护士的要求 一,心理与精神护理概述 (一) 心理与精神护理概念
心理与精神护理是将心理学、精神病学理论和技术运用于现代护理领域,以系统化整体护理理念为指导,研究各种病人的心理、行为变化规律,探寻解决病人心理、行为问题的护理技
术;研究如何为病人创设安全的、愉快的、人性化的治疗环境,从而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病人的心身早日康复的科学。 (二) 心理与精神护理的任务
二,心理与精神护理工作对护士的要求 (一) 良好的职业道德
从事心理与精神护理的护士,应该认识到自已的工作对病人、家庭、社会的意义和作用。充分关心精神病人,理解精神病人所受的痛苦,认识精神疾病所造成的异常行为。 (二) 坚实的专业知识
心理与精神护理要有广博、坚实的社会、心理和医学知识,这是发现和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提高护理质量的必要条件。 (三) 稳定的心理素质
护士应具备自信开朗、稳定豁达的人格特点。 (四) 娴熟的心理与精神护理技巧 1, 学会共情 2, 善于倾听
3, 善于使用肢体语言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第一节 心理过程 一,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们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也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一)感觉
1,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谢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分类:一般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3,感受性及其意义:人的感觉能力的大小被称之为感受性。感受性对维持人的正常生理功能是非常重要的,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个体进行自我保护的必婪条件。 (二)知觉
1,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指对事物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性的反映。
(2)时间知觉:指对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3)运动知觉:指对物体的静止和运动及运动速度的反映。 3,知觉的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指在知觉的过程中,把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
(2)知觉的整体性:指在知觉的过程中,将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进行整合的特征。
(3)知觉的理解性:指在知觉过程中,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知觉对象进行解释的特性。
(4)知觉的恒常性:指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对事物的知觉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三)记忆
1,记忆的概念: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篇二:小学生一年级心理健康ppt教案】
幻灯片 1 幻灯片 2 幻灯片 3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幻灯片 5 幻灯片 6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