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和基本要求(调整)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主要 观测点 基本要求 备注 [注1] 学校规划包括学校教育1.1 学校 定位 ● 学校定位 与规划[注1] 学校办学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清晰,能主动服务区域(行业)经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符合学校发展实际需要; 注重应用型办学特色培育。 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和信息化建设规划。 各级领导班子遵循高等教育办学和教学规律,树立“办学以教师为 办 学 思 路 与 领 导 作 用 ● 领导能力 1.2 领导 作用 ● 教学中心 地位 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确立主动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认真落实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较强。 有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重视建立并完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责任明确,各职能部门服务人才培养情况好,师生基本满意。 1.3 人才 培养 模式 ● 人才培养 思路 ● 产学研合作教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清晰,效果明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与企(事)业或行业合作举办专业、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就业等方面取得较好效果。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主要 观测点 基本要求 备注 ● 生师比 2.1 数量 与结构 ● 队伍结构 全校生师比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注2]; 各专业的教师数量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 合理的控制班级授课规模,有足够数量的教师参与学生学习辅导。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50%; 博士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 教师队伍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等结构合理,有一定数量的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整体素质能满足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教书育人,从严执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建立引导教师投入教学的机制,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指导总体上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基本满意。 [注2]参照教育部教发规定。 在编的主讲教师中90%以上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2004]2号文件限制招生教 师 队 伍 2.2 教育 教学 水平 ● 师德水平 ● 教学水平 2.3 培养 培训 有计划开展了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等工作,初见成效; ● 教师培养 培训 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措施;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有加强教师专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培养的措施,效果较好;重视青年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有规划、有措施、有实效。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主要 观测点 基本要求 备注 3.1 教学 基本 设施 ● 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 ● 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与利用 ●校舍、运动场所、活动场所及设施建设与利用 教 学 条 件 与 利 用 3.2 经费 投入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注3]; 实验室、实习场所及其设施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利用率较高。 生均藏书量和生均年进书量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注4]。 [注3] [注4] [注5]参照教育图书资料(含电子类图书)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利用率高; 部教发[2004]2号文件限重视校园网及网络资源建设,在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制招生规定。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注5]; 教室、实验室、实习场所和附属用房面积以及其它相关校舍基本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利用率较高。 运动场、学生活动中心及相关设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注6]指学校开展普通本专科教学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仅指教学基本支出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302类),不包括教学专项拨款支出,具体包括:教学教辅部门发生的办公费(含 ●教学经费 投入 教学经费投入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注6]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类教育拨款扣除专项拨款)与考试考务费、手续费等)、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3%。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200元人民印刷费、咨询费、邮电费、币,且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逐步增长。 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专用材料费(含体育维持费等)、劳务费、其他教学商品和服务支出(含学生活动费、教学咨询研究机构会员费、教学改革科研业务费、委托业务费等)。取会计决算数。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主要 观测点 基本要求 备注 ● 专业设置 与结构调整 4.1 专业 建设 ● 培养方案 有明确的专业设置标准和合理的建设规划,能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校实际调整专业,专业结构总体合理; 注重特色专业的培育。 培养方案反映专业培养目标,体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有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制定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其中,人文社会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不低于20%,理工农医类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学时)比例不低于25%,师范类专业教育实习不少于12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开设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培养方案执行情况良好。 ● 教学内容与 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建设有规划、有标准、有措施、有成效;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开设了足够数量的选修课;教学内容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反映本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教学大纲规范完备,执行严格;注重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材建设,有科学的教材选用和质量监管制度;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好,能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使用效果良好。 ● 教学方法 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政策和措施,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课堂教学与学能力培养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教师能够开展启习评价 发式、参与式、讨论式等教学,课程考核方式科学多样。 专 业 与 课 程 建 设 4.2 课程 与教学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主要 观测点 基本要求 备注 4.3 实践 教学 ● 实验教学 ●实习实训 ●社会实践 ● 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 有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开放性实验室; 实验指导人员结构合理,实验教学效果较好。 能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开展实习实训; 每个专业建立有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时间和经费有保证; 指导到位,考核科学,效果较好。 [注7]包括不同科类毕业汇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报演出、作品展示、医学临出时间和任务要求; 床实习、社会调查报告等。 把教师参加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计入工作量。 选题紧密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难度、工作量适当,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 有50%以上毕业论文(设计)[注7]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 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比例适当,指导规范,论文(设计)质量合格。 [注8]教学管理队伍包括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领导、教务处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院(系、部)分管教学工作的院长(主任)、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人员。 5.1 教学 管理 队伍 ● 结构与素质 结构较为合理,队伍基本稳定,服务意识较强; 注重教学管理队伍培训,积极开展教学管理研究,有一定数量的研究实践成果。 质 量 管 理 [注8] 5.2 质量 监控 ● 规章制度 ● 质量控制 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完备,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执行较严格,教学运行平稳有序; 学校建立了自我评估制度,并注意发挥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作用,对教学质量进行常态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