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的本质和原因,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
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自我意识、社会动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
人际层面(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人际关系、人际吸引、人际沟通、社会影响
群体层面(群体心理及行为)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群体领导方式(小群体心理);民族心理、性别差异心理(大群体心理)
社会层面(应用社会心理学)风俗、时尚;舆论、谣言;阶级、阶层;各种应用社会心理学(如:环境、法律、宣传、教育、婚姻等) 社会化内容
基本内容:生活的基本技能、谋生的基本手段、社会的行为规范、明确的生活目标 独特内容:语言社会化(全部社会化的基础)、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角色: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 角色的分类:
按角色存在形态不同分: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 按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分:先赋角色、自致角色
按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不同分:规定性角色、开放性角色 按角色和角色之间的权利和地位关系分:支配角色、受支配角色 按角色扮演者的最终意图分:功利性角色、表现性角色
按角色的参与程度分:参与程度低到参与程度高
角色扮演:是指人们按照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情境而表现出来的行为。 角色冲突:是指个体不能执行对角色提出的要求就会引起的冲突的情境。
角色混乱:个人的方向迷失,所作所为与自己应有的角色不相符合,最后演变的结果,可能变为退缩,可能陷入堕落,也可能在适应困境时学到某些不当的异常行为。
角色失败:又称“角色崩溃”,是在社会角色扮演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 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简言之,就是个体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意识,相对于自我中精神自我的部分。 自我意识的结构:
物质自我—对自身的生物属性的认识。如:性别、身高、体重
社会自我—对自身社会性要素的认识。如:与人相处的关系,在班上的地位和作用 精神自我—对自身心理状况的认识。如: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认知、情感、意志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因素: 个体生理和心理能力发展到一定成熟程度 个体与社会环境长期相互作用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个体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
社会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我的认知表征:
自我图式:是对自我的认知结构,它来自过去的经验并对个体社会经验中与自我有关的信息加工进行组织和指导。
可能自我包括:渴望成为的自我、不希望成为的自我、人们希望将来具有的品质
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身状况所做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
自我增强: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从而提升自我形象。
自我表现:是指个体通过对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态度: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平衡论
海德的P-O-X模型:人的心理活动是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实现动态平衡的过程。个人(person)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other)建立的关系是通过对某些事(x)形成的。 纽科姆的A-B-X模型:A和B是两个人,X是另一件事或另一个人。
A和B可以对X因一致看法而建立友好关系,也会因不一致而出现紧张状态(stress)。 为了解除紧张状态,就会采取意见沟通以调和矛盾,或者改变原态度或中断友好关系。 费斯汀格认知失调论(紧张减缓理论)
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的,因此不需要改变态度与行为。
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这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会产生一种心理紧张,个体会力图解除这种紧张,以重新恢复平衡。
态度的改变:指人在对事物已有的态度的基础上发生一定的变化。 一致性的改变:指方向不变而仅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即量变。
不一致的改变:指以性质相反的新态度取代原有的旧态度,或说是方向性的改变,即质变。 态度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逐渐形成的。 三种理论基础:古典条件反射、工具性条件反射、社会学习
劝说宣传法:传播者(劝说者)、传播过程、接受者(被劝说者)、传播情境
印象形成的策略:
平均法则:人们在接受到信息后对其单独加工,然后将它平均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总体的印象。 叠加法则:人在形成印象时将各个独立的信息叠加在一起形成总的印象。
加权平均法则:人们将所有品质平均起来形成印象,但他们给予那些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品质以更多的权数。
中心品质法则:在我们形成印象时,有些特性的信息常常更有分量,并能改变整个印象,这些特性称为中心特性或中心品质。 海德的归因理论(最早)
人们都有一种理解、预测和控制周围环境的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人们就有了归因行为。(控制感和安全感)
每一个人都是朴素的心理学家,每一个人都具有关于人类行为因果关系的一般理论观点。 凯利的三度理论
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存在);行动者(人);所处关系或情境。(协变关系)
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三个变量:区别性、一贯性、一致性。 区别性——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他刺激物做出相同的反应。 一贯性——情境,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 一致性——人,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反应方式。 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的内容: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如心境等)、别人反应(如他人帮助)
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应包括三个维度: 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
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1979年补充的) 人际关系发展的过程
定向阶段:注意——抉择—— 初步沟通
情感探索阶段:一般的正式交往(很注意自己表现的规范性)
感情交流阶段:双方人际关系出现实质性的变化,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有较深的情感卷入,超出了正式交往的范围。
稳定交往阶段:人们心理上的相容性进一步增加,自我暴露更广泛深刻。
人际吸引影响因素:熟悉性 、空间距离(接近性)、交往频率、个人特征(才能、仪表风度、个性品质等)、相似性和互补性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 亲密——重视彼此的喜欢、理解与期待 激情——魅力与性吸引 承诺——决定发展稳定的关系 人际沟通的结构:
障碍背景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人反馈 过程(七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