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中的“唐人楷法”释疑
《兰亭序》之隶书笔意,研究表明,无论《兰亭序》有无隶书笔意,都是合理的,隶书笔意已不能作为《兰亭序》为伪的证据,但由此而引申出来的关于唐人楷法的质疑仍在延续,有的认为是后人的伪造,有的认为是唐人钩摹时的失真现象。但无论哪一种,似乎研究者都已默认《兰亭序》是不应该具有类似唐人楷法的用笔的。因此,要明晰《兰亭序》应不应该有唐人楷法,需要明确唐人楷法究竟何时开始出现,《兰亭序》所具有的唐人楷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王羲之是否已熟练应用这些楷法等方面的问题。 一 “唐人楷法”的提出
“唐人楷法”是伴随着《兰亭序》之无隶书笔意的质疑而提出的。郭沫若先生说:“《兰亭序》的笔法,和唐以后的楷法是一致的,把两汉以来的隶书笔意失掉了。”【1】而高二适先生则反驳说:“今《定武兰亭》,确示吾人以自隶草变而为楷,故帖字多带隶法也。”【2】此不但认为《兰亭序》有隶书笔意,而且认为其楷法亦属正常。但郭氏则指出:“我们也知道碑刻与简牍,所有字体有正整与草率的不同,但用笔的方法是有同一的时代性或同一作者的个性的。即使把砖石之类抛开,专就字帖而言,王羲之的《豹奴帖》是章草,有名的《十七帖》是稿书,但仍带有章草笔意。这些和《兰
亭序帖》是大有距离的。《十七帖》中的《青李来禽帖》是行书,颇带后来的楷法,但与《兰亭序帖》也截然不同。我们不能以王羲之‘兼精诸体’为辞而掩去这个时代性的矛盾。”【3】郭氏这一说法很是关键,他指出魏晋时期虽有楷法的出现,但其与《兰亭序》中所带有的唐人楷法是不同的。后来虽有许多学者对魏晋时期楷法的出现予以解释,但并未解决“唐人楷法”的问题。商承祚先生说:“汉隶草化过程比较快些,楷化则较为慢些,而脱离隶书笔意的楷书魏末基本成熟,到东晋已完全成熟。”【4】在《中国书法》2012年第1期,陈振濂先生才真正切中“唐人楷法”这个命题,进行了合理性解释,说:“过去我们讨论《兰亭序》的真伪,很少会涉及到《兰亭序》作为‘摹本’的基本定位。而大都是先认定这摹……一定是忠实于原作的。其实恰恰就是这个‘摹本’却未必是反映了原迹的真实面貌,至于后世的‘临本’、‘写本’、‘刻本’就更不在论列了。以此来论王羲之书风,取其大概方向,自无问题,但如果刻舟求剑去辨什么真伪,却完全有可能南辕北辙,不得要领。”【5】陈先生认为《兰亭序》中的“唐人楷法”很有可能是冯承素在求真的同时又加入了唐人写法而造成失真。这算是一次直接针对“唐人楷法”而作出的解释,但仍值得追问。首先,唐代摹好手众多,为何不见王羲之的其它摹本有如此大的差异;其次,假如《兰亭序》中“唐人楷法”并非失真所致,就是王羲之
所书,那么,这种情况能否得到合理的解释。由此可见,对“唐人楷法”再次检证,显得尤为重要。 二 “唐人楷法”在魏晋早已产生
要明晰王羲之有无可能写出带有唐人楷法的字,需要清楚“唐人楷法”具有哪些典型特征,这些特征自何时开始出现,王羲之有无可能熟练运用这些笔法。从唐人楷书与《兰亭序》的对比来看,我们将其概括为这样几种:折画,横画行至末端,上提重顿后下行;横画,行至末端重顿形成一个明显的圭角;捺画,斜行重按后平出。其它还有很多,仅举此三例,如下所示: (1)折画(图1) (2)横画(图2) (3)捺画(图3)
从图中可以看出,早在吴国的《朱然名刺》中就已出现了类似于唐人楷书的典型笔法,如横末的重顿等。刘涛先生说:“现在见到的吴国楷书,都是孙权时期的吴简墨迹,正值公元3世纪上半叶,那个时代,楷书还处在初级阶段,带有许多隶式,……名刺是士流之间用品,其书法反映着当时的书写规范和士大夫的审美标准。朱然的名刺用楷书书写,而且墓中出土的三枚‘持之以见尊者’的木谒也是这种楷式,表明吴国上层社会已经通行这种体势。”【6】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出现典型的唐楷笔法,而且是在吴国,这足以说明唐
人楷法并非至唐才有,也非王羲之或伪造者加入《兰亭序》中,而是早已有之,这印证了在字体的演进过程中,一种典型笔法的出现往往是在日常的使用中而集体创造出的。此时距王羲之生活的时代达一百多年,这足以使其摆脱隶意而熟练使用类似《兰亭序》中所出现的唐人楷法,况且在王羲之的早期作品《姨母帖》,王徽之的《新月帖》等中都出现了典型的唐人楷法,而王羲之晚年所书《兰亭序》出现唐人楷法实属正常,更何况王羲之作为一位极具创造力的书家,集前人成果而使用典型楷法并无不可。而对于魏晋残纸、经文等中所出现的隶意楷书,华人德、丛文俊先生早有所论,一方面因士人与工匠、经生等不相往来,另一方面工匠等世守其业导致其明显滞后的式样风格等。由此可见,唐人楷法在《兰亭序》中出现,即便不是因摹本的失真,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三 绞转笔法的运用与唐临本绞转笔法的缺失。 邱振中先生曾把笔法分解为绞转、提按、平动这三种基本的运动,并说:“不同的笔法,形成点画不同形状的边廓:平动边廓,为平动所产生;大致对称的渐变边廓,为摆动或提按所致;而非对称的曲线边廓,则是绞转才能产生的特殊效果。”【7】非对称的曲线边廓是由绞转所产生的,而随着楷书的发展,绞转逐渐为提按所取代。“唐代楷书是楷书发展史,也是整个书法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像是一道分水岭。
在它之前,笔法以绞转为主流;在它之后,笔法以提按为主流。”【8】而从唐代的《兰亭序》临本中,我们发现神龙本《兰亭序》中的许多笔法被临本严重楷化,而其楷化的方法便是以提按代替绞转。
在神龙本《兰亭序》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横画,即笔画至末端突然加粗,底端呈直线,上端呈弧线,呈现出非对称的曲线边廓,而这种边廓的产生便是由于绞转笔法的运用。如“在”、“右”、“类”、“悟”等字,而这些字的横画的特殊写法在唐临本中要么被忽略,要么被典型的楷书笔法所代替,而这类特殊写法在王羲之的其它帖中也经常会见到,如《频有哀祸帖》中的“胜”字,《平安》帖中的“修”字,《何如帖》中的“告”字。这一笔法可以看成是由摆动笔法向提按笔法过渡时由绞转所产生的特殊效果。此类笔法在东晋以前就已产生,如吴《兵曹?`牌》中的“作”字,西晋残纸中的“何”字,只不过此前的笔画多因摆动所致,而王羲之对此的运用更体现出技法的成熟,可将其称为“晋人笔法”的一个典型。而唐临本中对此笔法的缺失和楷化,一方面说明唐人临本具有唐代楷法的特征,另一方面也说明神龙本《兰亭序》很可能并未以唐楷之法对其进行改造,而是尽其所能地忠实于原作。(详见图4) 四 平正与侧:《兰亭序》的书写性。
在唐人楷书中,一个典型特征便是平正,这是与北朝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