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B处泉水:7-A型,即低矿化度的HCO3—Na型水;补给区A处:1-A型,即低矿化度的HCO3—Ca型水。
(4)可能经受了脱硫酸作用、浓缩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2、某地下水水化学分析结果见表1,试回答下列问题: 表1 某地地下水水化学分析结果
离子 Na+ 阳K+ 离Ca2+ 子 Mg2+ 小计 HCO3- 阴Cl- 离SO42- 子 小计 mg/L 28.0 6.8 21.8 4.5 61.1 0.5 11.3 120.0 131.8 mgN/L 1.217 0.174 1.09 0.375 2.85 0.008 2.5 0.318 2.826 mgN% 45.8 11.1 35.7 7.4 100% 0.3 88.4 11.3 100% (1)计算矿化度; (2)写出库尔洛夫式; (3)进行舒卡列夫分类。 答案要点:
(1)矿化度为:192.9 mg/L=0.1929 g/L。
M0.1929(2)库尔洛夫式为:
4Cl88.4SO11.3Na45.8Ca35.7K11.1
(3)舒卡列夫分类为:46-A型,即低矿化度的Cl—Na+ Ca型水。
3、某地区地表为厚约10米的第四纪沉积物,由沙土和亚粘土组成,下伏花岗岩体。一温泉源于花岗岩裂隙含水层中,并通过第四系溢出地表,其水化学成分用库尔洛夫式表示为:
H2S0.005M0.5HCO384Cl10HCO374SO418t45M0.2t12Na92Ca84Na12,已知温泉补给区的地下水库尔洛夫式为:
试分析由补给区到排泄区,地下水主要经受了哪些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答案要点:
对温泉和温泉补给区的地下水库尔洛夫式的比较(即两处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比较),有以下的结论: 温泉补给区 温泉排泄区 结论 由于补给区的SO42-含量高,而温泉的H2S含量高,SO42-的含量少,所以地下水经过脱硫酸作用。 由于矿化度变大,存在浓缩作用 SO418(即SO42-毫克当量百分数为18﹪) H2S0.005(即H2S的含量为0.005g/l) M0.2(即矿化度为0.2g/l) M0.5(即矿化度为0.5g/l) .. ..
. .
HCO374、Ca84、Na12(即HCO3-、Ca2+、Na+的毫克当量百分数分别为74%、84%、12%) HCO384,Cl10,Na92(即HCO3-,Cl-, Na+的毫克当量百分数分别为84﹪,10﹪,92﹪) 由于温泉中某些可溶性的离子消失或增加,则说明可能存在溶滤作用;又由于Ca2+的减少,Na+的增多,则说明可能存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成分不同的水混汇合在一起,也可能导致温泉中离子的增加或减少,所以可能存在混合作用。 因此,由补给区到排泄区,地下水主要经受了脱硫酸作用、浓缩作用、溶滤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混合作用。
第八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一、名词解释
1、入渗系数:每年总降水量补给地下水的份额。
2、越流:相邻含水层通过其间的弱透水层发生水量交换。
3、泉: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地下水面或者地下含水通道与地形面相切时,地下水呈点状或散点状涌出地表形成的
4、上升泉:由承压含水层排泄形成的泉。 5、下降泉:由潜水或上层滞水排泄形成的泉。 6、侵蚀(下降)泉:由于地形切割地下水面而出露
7、接触泉:地形切割达到含水层隔水底板时,地下水被迫从两层接触处形成的泉。
8、溢流泉:水流前方出现相对隔水层,或下伏相对隔水层底板抬升时,地下水流动受阻,溢流地表 9、断层泉:地形面切割导致水断裂,断裂带测压水位高于地面时出露成泉
10、接触带泉:岩脉或岩浆岩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地下水沿冷凝收缩形成导致水通道出露 11、地下水的泄流:当河流切割含水层时,地下水沿河呈带状排泄,称作地下水泄流。
12、蒸腾:植物生长过程中,经由根系吸收与地下水有联系的包气带水分,传输到叶面转化成气态水逸失于大气 二、填空
1、地下水补给的研究包括 补给来源、补给条件 与 补给量 。
2、地下水的天然补给来源有 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其它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包气带主要通过 岩性 和 厚度 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
3、地下水的天然排泄方式有 泉 、 泄流 、 蒸发 、 蒸腾 、 含水层之间的排泄 。 4、根据补给泉的含水层性质,可将泉分为 上升泉 及 下降泉 两大类。 5、根据泉的成因,下降泉可分为 侵蚀泉 、接触泉 与 溢流泉。 6、上升泉按其成因可分为 侵蚀泉 、 断层泉 与 接触带泉 。
7、影响潜水蒸发的因素是 气候、潜水埋深、包气带岩性 及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规模。
8、地下水径流的方向总的趋势是由 补给区 向 排泄区 运动,具体的说是从 水位高处 向 水位低处 流动。 三、问答题
1、松散沉积物中存在哪两种降水入渗形式? 二者有什么不同? (1)两种形式为:捷径式和活塞式。
.. ..
. .
(2)两者不同点:
①活塞式下渗是年龄较新的水推动其下的年龄较老的水,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捷径式下渗时新水可以超前于老水到达含水层;
②对于捷径式下渗,入渗水不必全部补充包气带水分亏缺,即可下渗补给含水层。 2、含水层之间进行水量交换时,必须具备有水力联系,常见的联系形式有哪几种? (1)直接接触 (2)天窗; (3)导水断层;
(4)止水不良的钻孔; (5)越流。
3、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对地下水的水质是如何影响的?
(1)地下水补给对水质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补给源的水质。 (3)径流排泄是盐随水走;蒸发排泄是水走盐留。 四、材料题
1、指出图1中泉的类型。 答案要点:
(1)下降泉:a、b为侵蚀泉,c为接触泉,d、e、f、g为溢出泉; (2)上升泉:h为侵蚀泉,i为断层泉,j为接触泉。
图1
2、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三个泉的名称;
(2)试比较含水层A 与含水层B 作为供水水源地的条件优劣。
已知:1 号泉流量为1m3/s;2 号泉流量为2 m3/s;3 号泉流量为3 m3/s。(多年平均值)
.. ..
. .
图2
答案要点:
(1)1 号泉——溢流泉;2 号泉――侵蚀(上升泉);3 号泉――侵蚀(上升泉)
(2)对于含水层A,补给条件好于含水层B,储存资源小,调节性差。对于含水层B,补给条件取决于补给区以上的汇水条件,而含水层B 的储存资源较丰富,供水的调节性好。因此,作为供水源地,含水层A 和B 结合起来更有利于供水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3、有一潜水含水层,潜水位为100m,其下部有一承压含水层,测压水头为80m,二含水层之间有一层10m厚的弱透水层,其垂向渗透系数为0.001m/d,试计算单位时间水平面积上的越流量。 答案要点:
Q?KIF?0.001?100?80?1?0.00210(m3/d)
式中,Q——单位水平面积上的越流量(m3/d);K——渗透系数(m/d);I——水力梯度;F——发生
越流的弱透水层分布面积(m2)
4、有一潜水含水层,潜水位为80m,其下部有一承压含水层,测压水头为70m,二含水层之间有一层5m厚的弱透水层,测得单位水平面积上的越流量为0.01 m3/d,试计算弱透水层的垂向渗透系数。 答案要点:
K? 由Q?KIF,知
Q0.01??0.005IF80?70?15(m/d)
第九章 地下水系统
一、名词解释
1、地下水含水系统:指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岩系。 2、地下水流动系统:指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 二、问答题
1、地下水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有哪些异同点?
(1)共同点:①两者都摆脱了长期统治水文地质界的含水层思维,不再以含水层作为基本的功能单元;②力求用系统的观点去考查、分析与处理地下水问题。
(2)不同点:①地下水含水系统的圈定,通常以隔水或相对隔水的岩层作为系统边界流动系统以流面为边界;②流动系统受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含水系统受人为影响小。③控制含水系统发育的,主要是地质结构;控制地下水流动系统发育的,是自然地理因素。 2、简述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动力特征。
(1)高势区(势源)——地形高处:地下水由上至下运动。 (2)低势区(势汇)——地形低处:地下水由低向上运动。
.. ..
. .
(3)垂向运动中,由上至下:势能除克服摩擦消耗部分能量外,势能→压能转化;由下至上:部分储存的压能释放转化为势能。
(4)流动方向的多样性:存在水流由上至下、由下至上和水平运动。
(5)流动系统的多级性:多源、汇的流动系统,易产生多级多个地下水流动系统;“局部的、区域的、中间的”的系统共同出现,或出现两级系统等。 3、简述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化学特征。 (1)局部系统:流程短,流速快(交替快),矿化度(TDS)低,水型比较简单; (2)区域系统:流程长,流速慢(交替迟缓),矿化度(TDS)高,水型比较复杂; (3)在水流相汇处(动力圈闭带)与相背分流处(准滞留带):水流发生变化,常成为水化学积聚区或圈闭带;
(4)具有明显的垂直与水平分带性: 地形复杂同时出现局部、中间、区域流动系统,以垂直分带为主,地形变化简单区呈水平分带。 三、材料题
图1中有一个由隔水断层和弱透水层围成的均质各向同性孔隙含水层,补给区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区域发育泉A和B,而钻孔W1~W4的滤水管均位于孔底。 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W3和W4钻孔水位高低;
(2)指出泉A和B属于上升泉还是下降泉;
(3)图2中的两个泉流量曲线分别属于泉A和B,请指出哪一个(实线或虚线)属于泉A,哪一个(实线或虚线)属于泉B;
(4)如果在W4中投入某放射性物质,在W1和W2中哪个孔最先观察到?
B 一次降水 泉
图 例 含水层 弱透水层 隔水断层 地下水位 W3 W4 W2 A W1 流量
时间
图2 泉流量示意图
图1 含水系统示意图
钻孔滤水管
层
答案要点:
(1)W3的钻孔水位低,W4钻孔水位高,由于W4的钻孔深度相对于W3的要深,所以承受的压力更大,水被压上来的高度越高,即钻孔水位高。 (2)泉A是上升泉,B是下降泉。
(3)虚线属于泉A,实线属于泉B。一次降水过后,泉B先得到补给,泉流量会先出现高峰;而泉A由于是承压含水层的水补给,所以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有较多的水量补给,出现高峰。 (4)如果在W4中投入某放射性物质,在W1孔最先观察到,因为含水层中的水径流方向是斜向下的,某放射性物质随径流先到达W1孔的下部,所以在W1孔最先观察到该放射性物质。
第十章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 ..
水文地质学基础习题完善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