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饮食文化
摘 要: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游牧民族特有的饮食文化。其中传统的食品主要以白食即奶食制品;红食即肉制食品为主。而白食和红食在制作过程中,多采用一些非常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传统工艺。每种食品在品尝时,再配以蒙古族待客的传统礼仪,使蒙古族的饮食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蒙古族 白食 红食 饮食文化 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子”。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民族传统习俗,特别是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更具有浓郁的草原民族特色。
蒙古族早期曾从事狩猎,以猎获物为食品, 如兔、鹿、野猪、黄羊、黄鼠、野马等。所食家禽以羊为多,牛次之,大宴会不刑马。《黑鞑事略》载: 其食,肉而不粒。获而得者,曰鹿、曰兔、曰野彘、曰顽羊、曰黄羊、曰野马、曰源之鱼。从事畜牧业后,即吃猎货物,也吃家畜的肉和奶。《马克波罗游记》曾记载,鞑靼人完全以肉食和乳品作食物。一切饮食的来源都是他们狩猎的产物。他们还吃一种兔子一样的小动物(土拨鼠)一直到夏天,这种土拨鼠遍布于整个大草原,这种动物的肉他们也不嫌弃,照吃不误,此外还吃马肉、骆驼肉,甚至于狗肉。早期蒙古人的食物并不丰富,到了十二世纪,饲养的家禽逐渐增多,食物便以家畜的肉和奶为主。蒙古地区还有一些个别的部落开始食粮,史料中只提到篾儿乞部舂米为食,临近汉地的汪古部,弘吉刺部食梗稻。蒙古国建国以后,随着屯田的发展,有更多的蒙古人以粮煮粥为食,行军时军营中也配置一些舂米以供兵食。但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肉食和乳制品在蒙古族饮食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蒙古族传统食品的鲜明特色构成了白食和红食。 (一)白食
白食,即奶制品,主要分饮料和食品两种。饮料为鲜奶、酸奶、马奶、牛奶等;食品有奶豆腐、奶酪、奶皮、奶油、黄油等。蒙古人不仅喜欢吃白食,而且还赋予它许多美丽的传说,认为白食能带给人们幸福和吉祥,因此按照蒙古人的习惯,白食是蒙古人待客的最高礼遇,是敬客食品。到蒙古牧民家里做客,主人都要把奶皮子、奶酪、奶茶、奶酒等各种白食端出来请客人品尝。蒙古人在逢年过节或孩子穿新衣时,都要用白食涂抹一下,办喜事时做洞房用的蒙古包也要用白食涂抹,以示祝福。还有过生日、满周岁、行婚礼、出远门时,老人们都要端着雪白的奶汁举行祝福仪式,以求平安、顺利。
鲜奶。包括牛奶、马奶、羊奶、驼奶。黑龙江蒙古族不吃驼奶。清末以后,不食马奶,主要吃牛奶、羊奶。
奶皮子。蒙古语称“乌日莫”。在夏秋两季,将刚挤出的鲜奶倒入锅里加热,用温水煨煮,等奶沸腾后,用勺子搅拌,使奶的生沫浮于表面,同时点些生奶,食奶之中的脂肪凝结成一层黄色的皮子,冷却后用一根小棍将这层硬结状东西挑起,放在盖帘上阴干,即成奶皮子。亦可将鲜奶放入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室内,经七、八个小时左右,等它自然凝结而成,有非常丰富的营养价值,而且香甜可口,是奶食品里的佳品。一般只有做供品或招待最尊贵客人时才上奶皮子。元代《饮膳正要》一书中记载“奶皮子属性清凉,有健心清肺止咳”等功效,而且可与炒米一起放在碗里,以奶茶泡着吃。
马奶酒。盛夏的草原牧场,处处都飘着诱人的马奶酒香。这个时候,如果
你到蒙古族牧民家中做客,那么好客的主人少不了要用一碗醇香诱人味似甘露的马奶酒来招待客人。
马奶酒是蒙古牧民最喜欢的一种饮料,而且历史悠久,是蒙古人最早的饮料。《黑鞑事略》载“马之初乳,曰则叫其驹之食,夜则聚以涕,贮以草囊,倾洞数,味微酸,始可饮,谓马奶子”。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十世祖布旦察尔时期,生活在通戈力河畔的蒙古部落,就酿制马奶酒,这是蒙古人饮用马奶酒最早的文字记载。相传,早在忽必烈时代,马奶酒曾是皇宫盛宴上不可缺少的。马克. 波罗来中国时,忽必烈在皇宫盛宴上,曾用马奶酒款待过他,而忽必烈自己则用金碗大饮马奶酒。元朝宫廷和蒙古诸王都掌握一批专门制作马奶酒的人,所制马奶酒除自饮之外,还在举行宴会、款待客人、赏赐臣属和祭祀时使用。后来,马奶酒成了蒙古人经常饮用的饮料了,他们在盛大的宴会和结婚典礼上,常常在马头琴的伴奏下,开怀畅饮马奶酒。
此外,蒙古族白食里还有奶油、黄油、奶茶、奶酪、奶渣、奶糕等。这些都是蒙古牧民长期食用并喜爱的食品。 (二)红食
红食,即鲜红的肉食品。蒙古族的红食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羊肉。吃羊肉的花样也有很多。
烤全羊。蒙古语称“朱玛”。烤全羊是蒙古人的一种节日盛宴,也是蒙古人用来招待客人的最高礼仪。在品尝全羊时,蒙古人要放歌迎曲,给客人献上哈达和美酒,以示美好的祝福。客人在接受哈达前,要先用酒敬天、敬地、敬祖先,尔后一饮而尽。倘若你不喝,姑娘会一直唱,直到你把酒喝完为止。
手把肉。蒙古语叫“布含勒”,也有叫“秀斯”的。“布含勒”就是整羊席,是蒙古族招待尊贵客人和喜庆宴会或各种祭奠摆供时所用的肉食品。其吃法颇具草原游牧民族的古风。手把肉,顾名思义就是手抓羊肉。将整只羊放入锅里,不加调料和盐,用原汁烹煮,讲究火候,适当控制烹煮时间,只要表面熟了即可食用,这样的手把肉鲜嫩味美。然后整羊上桌,蘸调料食用。吃时一手抓羊骨,一手拿蒙古刀剔着吃。做手把肉的羊也很讲究, 凡在肥沃草原常吃到野韭菜、野葱的羊,其肉鲜而不膻,肥而不腻,是做手把肉的佳品。手把肉的味道,因地而异,也不尽相同。
羊背子。即通常所说的整羊,这在蒙古为上等食品,制作和吃法都比较讲究。制作方法是去皮和内脏,从脊背第七根肋骨至尾部截为一段,然后再割头、颈、四肢、胛各为一件,带尾入锅,在开水中煮熟取出。盛羊背子,要按羊卧的姿势摆放在长盘中,以羊四肢做底,羊头放在体首。端上桌,要把头向着主要的客人。宴席开始要边唱赞歌,边敬酒祝辞。据说成吉思汗为庆胜利,就设整羊席庆贺。后来,相沿成习,遇喜庆的事就设整羊席宴。
肉食中还有烤羊肉、烤羊腿、炒驼峰、炒踢筋、煮肉粥、腊肉等多种食法。 此外, 蒙古人在日常饮食中还有一种传统食品———炒米。炒米是用糜子米经过煮熟、炒干后加工而成的,呈金黄色,用奶茶泡着吃,或用酸奶泡着吃。牧民们一日三餐,早上喝酸奶、奶茶,吃馍馍,或者冲炒米。午饭在外面放牧的人吃一些馍馍,在家中的人吃的也很简单。晚餐比较丰富多样,一家人在一起吃肉、吃菜,主食有小米粥、面片、酥油炸饼、馍馍等。
二、酒文化及茶酒具
蒙古族自古就是一个豪放勇敢的民族,他们喜欢饮洒。饮洒、骑马正体现了这个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他们喝酒讲究礼俗,认为“无酒不成席”、“无酒不
成礼”、“无酒不成俗”,酒给宾、主带来了隆重的气氛,带来了欢乐,深深表达着蒙古人对宾客的尊敬和深情厚谊。因此,蒙古人向客人敬献醇香的马奶酒或白酒,被当作是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蒙古人喝酒十分讲究礼俗,身着整洁的民族服装的蒙古族姑娘,手捧洁白的哈达和银碗,把圣洁的美酒和甜蜜的歌声同时献给每一位客人。客人或本民族之间的亲朋好友接受敬酒时,要用右手无名指先到酒盅里蘸一点酒,向天弹一下;再蘸一点酒,向地弹一下;最后蘸一点酒涂在自己的脑门上。饮酒时,蒙古人最喜欢客人一饮而尽。当宾、主双方进入开怀畅饮之后,耳热心酣,言畅意激,知心话说不完,酒友情道不尽。逢遇蒙古人生儿育女、婚嫁大事,那种气氛,那种热情,会让人不饮而醉。祝福酒、洗尘酒、下马酒、上马酒??当宾、主沉浸在微酣的惬意里,一支支饱含着深情,嘹亮的、撼动人心的祝福歌,便在人们耳边回响:“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茶、手扒肉,今天唱个够。朋友,朋友,请你尝尝这酒纯正,这酒绵厚??”“远方的客人请你不要走,盛情的草原将你留,闪光的银碗高高举,请你喝一杯蒙古酒。”与此同时,蒙古人还要端着酒杯,双手齐额向客人敬献他们的纯朴与真诚。临其境,就是不想饮酒的人,也会愉快地干一杯。
蒙古族是酷爱生活和艺术的民族,所以他们的生活用品———饮食茶酒具, 也充满着古老美丽,而又带着浓郁的民族色彩的装饰。蒙古碗是用桦树根旋挖成型,再用银片包镶而成。包镶的图案多种多样,尤以“八宝”图案最多。酒具也别具特色,一般是用锡料做成的抿壶和大肚圆口的锡壶,其盅子系镶油彩的瓷料。近几年经济状况好转后,家家都购置了黄铜或青铜的小壶和盅子。这种铜壶可以直接接放在火盆中热酒。茶壶多为铜料,也有铝制品,茶碗者是高级瓷料且烧冶有花纹图案。饮食用具中最值得一说的是带有象牙筷子的蒙古刀。蒙古刀是牧民群众经常用到的家具,随身携带,既是实用品,又是装饰品,必要防身时还可以当武器用。刀身以优质钢为原料打制而成,刀刃锋利,明光锃亮,显得十分可爱。刀套鞘有用硬木料、牛角、骨头等多种材料制造而成。外边在鞘的两腰身用不锈钢、铜或银制作的精美的花纹装饰,高档的填烧珐琅,镶嵌宝石,带有象牙筷子,红缨穗等。
蒙古族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草原游牧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蒙古民族因热情好客而被其他民族的人们赞誉。蒙古人招待客人,首先摆上白食和奶茶,喝完奶茶后敬酒,随后端上手抓羊肉,贵客则上整羊,在待客过程中还有一系列的规矩和习俗。至今,这一美德仍然保留在蒙古民族人民的生活当中。 [参考文献]
[1] 陈柏霖.黑龙江少数民族风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 版社,1993.
[2] 蔡志纯.蒙古族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3] [英]道森编,吕浦译,周良霄注.出使蒙古记[Z].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4] 刘勇.蒙古族的饮食文化[J].科技咨询导报,2007(3) 勇敢强悍的蒙古族人民,在这“风吹草地现牛羊”的肥美土地上生息、繁衍,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民族传统习俗,虽然有的陈规陋习已被淘汰,有的已经演化,有的已经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但从整体上看,蒙古族仍保留着自己民族的传统习俗,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绚丽奇葩。
参考文献
[1] 波.少布.黑龙江少数民族风俗[M].中央民族学出版,1993 年. [2] 蔡志纯.蒙古族文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