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号文件主要内容
1、 贯彻落实国发23号,渝发93号文件重要措施 2、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行动实施方案 3、 主要内容 突出9大行业 强化9大责任 实施4级监管 划分3个阶段
1.突出九大行业
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民用爆炸物品、冶金、消防 2.强化九大责任
主体合法 设备实施 安全投入 机构人员 规章制度 教育培训 安全管理 应急救援 安全标准化
3.实施四级监管(1000分制)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题责任评估细则》 综合评分600分 行业特殊评分400分
A级:900分以上 B级:700分至899 C级:699以下但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D级:699以下,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A级抓巩固,B级抓提示,C级限期整改,D级挂牌督办 全面实施风险评估,分级监管
4.职责分工
1)企业负责开展自查自评,抓好整改落实;
2)乡镇负责全面摸底,根据企业自评自查情况进行现场比对、初审、上报; 3)区县政府负责建立工作机制,检查、督促推进落实,进行现场复核 4)市级部门负责制定本行业特殊要求,指导督促区县开展,实施分级监管
5.三个阶段
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宣传发动、隐患整改、级别认定; 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实施升级计划、分类整改; 2012年6月至12月,考核验收。
落实三大文件的保障措施
1、 大学习、大宣传,统一思想认识,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信心和决心 2、 组织学习大讨论,深入开展大动员,领会文件精神、把握文件内涵;
3、 实施大宣传、举办大培训、营造大声势了,召开区县千人大会和行业掌门人
大会;
4、 编制宣传工作手册和开发实施软件;
5、 落实责任,企业为主、区县属地负责、市级部门指导协调配合、各区县、各
行业和企业一一制定实施方案;
6、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机构人员,组织行业专家和中介机构参与 7、 选好试点企业,以点带面,抓两头带中间,典型示范推进; 8、 推进企业实施升级工程
2010年:自查自评整改、初次升级申报、评定级别。制定启动第二轮升级计划;
2011-12年:推进标准化建设,落实建章建制,实施升级计划,落实“五定”责任:定整改项目、定责任人、定整改措施、定整改投入、定完成时间);
9、 加快推进,严格考核。实行每周一报、每月一评、每季一考核、年终评比通
报,列入全年综合考核。
统一几个问题的认识
1、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安全管理模式的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三高变三低(耗能、排放、伤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安全保障型社会。
安全管理模式三低变三高(准入、投入、处罚),安全生产到安全发展,事故被动伤害到预防职业健康,实现企业全年零事故、员工安全么一天,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
2、 关于企业标准化、主体责任分级监管三者关系的问题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安全生产相关法规赋予企业保障安全生产的法定性、强制性义务,是企业必须履行淡定法定职责
安全标准化建设是企业依据安全生产相关标准规范执行的自律性、规范性活动,是企业从执行层面落实安全主体责任的基础性工作和根本性工作。
分级监管是政府从督促层面落实安全主体责任的监管中是,旨在实现科学监管、指挥监管、效能监管。 三者应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安全标准化是基础是根本但不能代替主体责任,主体责任涵盖了标准化但不能取代标准化,主体责任是内因是企业的主动行为,分级监管是外因是政府的监督行为,当前企业内因不足,需要政府外因推动落实,犹如母鸡抱蛋,促其成熟生化。
第一节 如何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 什么是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岗位责任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业中最基本安全制度,是安全规章制度的核心,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质是“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核心是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的领导,建立起以政府、部门、企业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要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二、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目的和意义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目的,一方面是增强生产经营单位各级负责人员、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和各岗位生产人员对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另一方面明确生
产经营单位中各级负责人员、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和各岗位生产人员在安全生产中应履行的职责和应承担的责任,以充分调动各级人员和各部门一生产方面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确保安全生产。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落实我国安全生产方针和有关安全生产法规和政策的具体落实。二是通过明确责任使各类人员真正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对预防事故和减少损失、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建立和谐社会等均具有重要作用。
三、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要求
总要求是横向到底,纵向到边。具体应满足如下要求:
必须符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要求; 与生产经营单位管理体制协调一致;
要根据本单位、部门、班组、岗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既明确、具体,又具有可操作性,防止形式主义;
有专门的人员与机构制定和落实,并应适时修订;
应有配套的监督、检查等制度,以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得到真正落实。 四、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其内容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纵向方面,各级人员(从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到一般职工)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二是横向方面,各职能部门(如安全、设备、技术、生产、基建、人事、财务、设计、档案、培训、宣传等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1.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对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其职责为:
(1)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2)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4)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5)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6)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2.生产经营单位其他负责人
生产经营单位其他负责人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主要负责人搞好安全生产工作。
3.生产经营单位职能管理机构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 职能管理机构负责人按照本机构的职责,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做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对本机构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职能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在本人职责范围内做好有关安全生产工作。 4.班组长
班组安全生产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班组长全面负责本班组的安全生产,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直接执行者。贯彻执行本单位对安全生产的规定和要求,督促本班组的工人遵守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切实做到不违章指挥,不违章作业,遵守劳动纪律。 返回
5.岗位工人
岗位工人对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岗位工人要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遵守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和安全操作规程,不违章作业,遵守劳动纪律。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专门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的,方可上岗作业。
五、 安全生产责任制中“制”的理念与落实方法
“安全生产责任制”中的“制”广义解释为“机制”。不仅包括制度的所有内容,还包含确保制度得以有效落实,以及确保制度本身先进性的所有因素。主要包括:
(1) 政策与程序——责任制的结构 ;(2) 培训与授权——责任制的基础 ;(3) 指标与评审——责任制有效性的度量与改进 ;(4) 安全文化——责任制的保证 。
政策与程序构成了责任制的结构;以书面的方式界定了组织内部各级人员的基本任务,即所谓“谁负责什么?”、“谁对谁负责?”,以及“通过什么样的工作过程来负责?”的问题。这一结构的有效性取决于组织内部的分工和工作组织过程的设计。这一分工与过程设计的方法,应采用 “功能-组织”矩阵法和过程控制法。 “功能-组织”矩阵的作用是识别与某一功能相关的关键组织,并以该组织为所谓的“龙头”,建立相关功能的责任制。
这种作法的优点是,某个功能块的主要执行者最熟悉的某一功能块运作的规律,由它来牵头编写这一功能块的政策与程序,最容易根据该规律,保证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通过参,可以进一步明确与其它部门功能主要执行者在工作过程中的接口状况,从而避免管理上的漏洞,又可以加深对所涉及功能的理解,从而健全为这一功能的实现而提供支持、服务过程。
过程控制法主要应用在执行程序的编写上。程序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管理政策” 界定了工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责任分工,以及涉及的工作过程;第二层次的“执行程序”。则界定了每个领域的各个工作过程,包括输入、输出及其关键环节。
在安全生产每个领域通过一份政策和若干份执行程序构成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结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上,这一体系一直是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实践中一旦发现某个方面的责任定义不清、接口繁琐、操作有困难、或不能度量等,那么程序的牵头单位都有责任根据经验反馈的情况对程序予以及时修订。因而,任何管理程序应在一定年限内要重新审订。
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在于每一个员工平时工作中的具体行动,而行动的正确与否,靠员工的安全素质与知识、技能支撑。因此,培养和确认员工能力的培
训和授权管理以及相应的浓厚安全文化氛围即成为安全责任制的基础。 因而需要大量的投入,而资源的保障往往取决于决策层对其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上。作为电建企业的高层领导者应观点明确,全力支持。在这一方面国际原子能组织(IAEA)所推荐的“系统培训方法”:岗位分析-知识-技能-态度分析-培训大纲-培训组织-考核与授权-复训与提高-授权更新,应该得到推广与应用 。
作为一种机制,安全生产责任制始终是一个“活”的客观存在 ,始终通过某种“状态”展现其有效性或“活力”。如同我们衡量任何一个有机体一样,衡量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有效性也需要一整套性能指标和定期检查与评估。没有这样一种衡量,我们就很容易错误地估计形势,甚至偏离轨道。
安全质量相关的过程可以通过一个或一系列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其有效性。与传统的业绩指标所不同的是,指标不能仅是“后果性”的(Post Accident),更应突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征兆性”( Pro-Active)。安全绩效,不仅要有有事故率和事故严重度两个后果性指标,还应有未遂事故、安全设备可用率等征兆性指标来完善。这就体现了“见树又见林”的整体概念,指标不再是单一的、片面的、非连续性的,而是综合的、全面的、持续性的。
有了业绩指标,安全责任制有效性与连续性的度量和趋势的考核就有科学的方法。因而能成为日常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与业绩指标配套的方法是安全评审,除了包括传统的“独立(专家型)监督”的严格外,更应强调上列理念和方法的应用,安全文明施工科学的激励体制就能促进长效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与实施。
第二节 如何进行安全生产检查 一、 安全生产检查的方法以及工作程序 (一) 安全生产检查的方法
(1)常规检查:通常是由安全管理人员作为检查工作的主体,到作业场所的现场,通过感观或辅助一定的简单工具、仪表等,对作业人员的行为、作业场所的环境条件、生产设备设施等进行的定性检查。
(2)安全检查表法:安全检查表(SCL)是事先把系统加以剖析,列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确定检查项目,并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这种表就叫做安全检查表。安全检查表应列举需查明的所有可能会导致事故的不安全因素。每个检查表均需注明检查时间、检查者、直接负责人等,以便分清责任。安全检查表的设计应做到系统、全面,检查项目应明确。 编制安全检查表的主要依据: ①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
②国内外事故案例及本单位在安全管理及生产中的有关经验。
③通过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都是安全检查表的内容。 ④新知识、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新法规和标准。
我国许多行业都编制并实施了适合行业特点的安全检查标准,如建筑、火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