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整理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2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

提示:

*期末考试题型:

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 二、多选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三、简答题(共2题,每题6分,共12分) 四、计算题(共1题,共15分) 五、论述题(共1题,共13分) 一.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2.一些自然科学家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取得了伟大的科学成就,这是因为他们() A.完全依靠个人的天才条件 B.摆脱了哲学的指导 C.具有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D.自觉不自觉地在科学研究中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原则 3.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

A.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学说 B.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D.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创立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A

A.理论联系实际 B.理论联系工作 C.理论联系学习 D.理论联系思想。 6.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象是()

A.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 B.各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具体过程 C.人们的具体心理过程 D.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

A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 B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 C急用先学,立竿见影 D理论联系实际 8.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 )

A.阶级斗争理论 B.社会主义学说 C.辩证法理论 D.唯物史观 9.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1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1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由 ( )院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决定的 B.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kaoyantj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决定的 D.哲学能够使人认识自身的本质决定的kaoyantj

12.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因此,对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院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13.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 )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4.“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说明( ) A空间是永恒不变的 B时间是永恒不变的 C时间是不可逆的 D时间与空间是辩证关系 15.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 )

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 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 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 16.“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 )

A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B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 17.“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论 B朴素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唯心论

18.“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是()院同济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正门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宿命论观点112室

1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

20.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存在物和纯粹的抽象”的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A可知性 B主观性 C物质性 D存在性 22.在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 ) 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 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 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 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 2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院

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24.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认为“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说明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26.电脑“深蓝”打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说明() A电脑也能进行实践活动 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

C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D人脑与电脑都是电子运动 25.“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与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论的思想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2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属于(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正确表达了意识的能动性 C唯意志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7.《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的观点说明(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D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2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包含的哲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无限性与时空运动的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29.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

A正确反映 B歪曲反映 C主观反映 D虚幻反映 30.“画饼不能充饥”说明()

A精神的东西是不重要的 B精神不是物质的反映 C精神是物质的主观映象 D精神不能代替物质 31.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说明()

A意识转化为物质 B意识决定物质 C意识派生物质 D意识先于物质 32.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院

A.处理人与人交往的社会关系的实践 B.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产实践

C.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 D.处理思维与存在之间关系的实践活动 33.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弟子克拉底鲁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C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D前者是诡辩论,后者是辩证法 3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A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物质 B宇宙精神 C原子和虚空 D单一的存在

35.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理论依据是() A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B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相互作用的原理 36.自然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是( )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3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变化和发展 C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8.“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观点是()

A取消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B夸大客观条件作用的机械论观点 C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 D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外因论的错误观点

39.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40.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 )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41.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久暂 B事物的状态是否稳定

C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 42.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A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43.“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明( )

A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B质变与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C质变在事物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D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44.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 B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 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5.发展揭示了新陈代谢这一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发展的本质是:( )院 A.变化 B.增加 C.创新 D.运动 46.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C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47.割裂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的观点是( )

A物生有两 B白马非马 C自相矛盾 D我思故我在 48.“一国两制”符合矛盾学说中的( )

A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 D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49.“挟泰山而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而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非不能而实不为也”说明( )的区别

A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B本质与现象 C原因与结果 D可能与现实 50.把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的哲学依据是()

A肯定与否定的相互渗透 B质与量的统一 C内容与形式的相互转化 D矛盾的同一与斗争的相互转化

51.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的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现象与宇宙天体物理活动存在共同规律,说明两类现象之间存在( )

A间接的联系 B偶然的联系 C内在的联系 D外部的联系 52.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是( )

A肯定与否定 B斗争与同一 C联系与发展 D量变与质变 53.“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的理论依据是() A质变过程中量的迅速扩张的原理 B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 C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D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 5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 )

A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B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D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55.“守株待兔”的故事中农夫的错误从哲学上讲是( )院 A.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没有在事物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 D.把事物运动中的偶然联系当作了必然联系 56.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 )

A维持事物存在的因素 B促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C决定事物基本趋势的因素 D包含事物量的因素 57.“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也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的观点属于(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激变论的观点 58.“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 )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 B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绝对的

C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59.小说《套中人》的比里可夫每天出门总要穿着雨衣、带上雨伞、穿着雨鞋“说不定要下雨呢”,他把下雨这个客观事物看作是( )

A必然性 B偶然性 C可能性 D现实性

60“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是一种()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6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观点属于( )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62.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我们通常说要把握分寸,注意火候,恰到好处地解决问题。这涉及到( ) A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原理 B质与量相互制约的关系原理 C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关系原理 D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关系原理

63..十六大提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 C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6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6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 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66.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 )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 67.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68.“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69.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

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 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70.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 )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

71.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这说明( )院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2.王夫之:“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他的这一观点是( )院

A.主张知易行难 B.以行为基础的知行合一 C.主张知之明也,因知进行 D.主张行先知后

73.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74.\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75.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 76.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7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院

A.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B.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C.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 D.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对认识的作用

7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有( )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79.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 )观点

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 80.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 )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 D一般——个别——一般 81.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 )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82.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 )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83.\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8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 )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85.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 ) A.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C.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 D.人的价值表现了人的能力的大小 86.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 )

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 87.“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8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89.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 )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90.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

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 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 91.“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 )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92.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 D实践活动 9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科学文化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社会规律的反映 94.社会意识根源于( ) 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 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 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 95.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 )

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96.社会进步的内涵是( ) A物质文明的进步 B精神文明的进步 C政治文明的进步 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 97.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

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 98.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99.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的一些国家销量大增。列宁曾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 )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10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 )

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 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 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 10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 ) 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唯物史观观点 102.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103. “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 )

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 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 104.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 ) 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 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 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 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105.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 ) 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 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 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 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106.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 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107.“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这一观点( )

A.突出了国家的对内职能 B.突出国家是特殊公共权力的设立 C.忽视了国家的对外职能 D.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108.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 ) A人口多少 B领土的大小 C国体 D政体 10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 )

A已不存在 B越来越激烈 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 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 110. 当前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是( )

A自然规律 B人的主观意志 C阶级斗争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111.社会变革的成功,是以( )为根本标志的。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政权易手 C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D发展高新技术 112.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 ) A质变 B量变 C爆发式飞跃 D非爆发式飞跃 11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关系的实质是( )

A生产关系 B阶级关系 C思想关系 D人的自然属性 11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发展标志是( )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115.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116.“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 ) 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唯物史观观点 117.认为“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一观点( ) A.承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作用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正确观点

B.否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的错误观点 C.承认所有的个人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历史合力论的正确观点 D.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贡献的错误观点

118.“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一观点属于( )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历史辩证法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历史决定论观点

119.\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己决定的 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 120.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是( )

A.坚持为现实服务的原则 B.坚持为政治服务的原则

C.坚持传统观念的原则 D.坚持历史主义与阶级分析的原则 121.杰出人物产生的条件是( )

A社会政治条件与经济条件的统一 B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 C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D个人自我奋斗的结果

122.“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这一观点属于( )

A.英雄史观 B.唯心史观 C.唯物史观 D.宿命论

123.美国经过南北战争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日耳曼人没有经过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俄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再从封建社会通过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历史事实说明( )

A.社会形态的更替是没有规律可言的 B社会发展是不存在共同道路的 C.社会发展是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D社会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24.认为“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观点是( )

A.揭示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受规律的制约的正确观点 B.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错误观点

C.强调客观规律下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正确观点 D.否认了人的主体自觉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125.从资源配置方式角度看,与市场经济对应的是( )

A.自然经济 B .商品经济 C .计划经济 D.产品经济 126.市场机制的核心是( )

A.价格机制 B.竞争机制 C.供求机制 D.利率机制 127.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是( )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 D.价值规律起基础性作用 128.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 )

A.社会分工 B.货币的使用 C.机器的出现

D.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29.存在商品经济但未形成市场经济的社会是( )

A.原始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 D.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130.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131.价值的本质是( )

A.一般人类劳动; B.抽象劳动; C.具体劳动; D.社会生产关系; 132.抽象劳动不存在于( )

A.简单商品生产中 B.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 C.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中 D.自给自足的产品生产中 13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

A.两种劳动; B.两次劳动; C.两个过程的劳动; 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134.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

A.商品二因素 B.劳动二重性 C.价值规律理论 D.剩余价值理论 13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 )为尺度的。

A.具体劳动 B.简单劳动 C.复杂劳动 D.个别劳动 136.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

A.成正比 B.成反比 C.不成比例 D.反向变化 137.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 )

A.成正比 B.成反比 C.不成比例 D.没有联系 13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139.价值规律是( ) 的基本规律

A.自然经济 B.商品经济 C.产品交换经济 D.资本主义经济

140.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是( )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按劳分配规律 D.按要素分配规律 141.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 D.商品价格往往等于价值 142.资本总公式是( )

A.W—G—W B.G—W—G′ C.W—W—G D.G—W—G 14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 D )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B.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矛盾 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矛盾 D.剩余价值规律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14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

A.不等价交换; B.劳动成为商品;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 14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46.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者的( ) A.具体劳动而增殖 B.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C.抽象劳动百增殖 D.抽像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147.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 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 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 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148.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

A.工人工资的高低; 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 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 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149.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 )

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150.一般不会较长时间为个别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C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垄断利润 151.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来看,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靠( ) A.自己的劳动所得发家致富 B.节制其消费欲望发家致富

C.管理和监督劳动发家致富 D.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不断再转化为资本而发家致富 152.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

A.以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B.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C.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为基础的资本技术构成 D.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为基础的资本价值构成 153.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 )

A.社会总资本的增大为前提 B.生产资本的增大为前提 C.流通资本的增大为前提 D.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 154.通过组织股份公司扩大单个资本规模称为( )

A.资本积聚 B.资本积累 C.资本集中 D.资本掺水 155.与资本积聚不同资本集中( )

A.并未改变整个社会资本的价值总量 B.并未改变个别资本的价值 C.使整个社会的资本增大 D.使整个社会的资本价值减少 156.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157.资本周转是从资本运动的( )

A.连续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158.资本的周转速度和( )

A.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反比; B.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正比; C.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正比; D.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反比; 159.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依据是( )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 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 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 160.能够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资本是( )

A.生产资本; B.货币资本; C.商品资本; D.流通资本; 161.资本家加速资本周转的目的是( )

A.提高平均利润率 B.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C.提高剩余价值率 D.提高资本积累率 162.一个资本家投资10万元,其中用于雇佣工人的资本是3万元,,它的流动资本每年周转3次,一年中它所获得的利润共9万元,其剩余价值率和年剩余价值率分别是( )

A.100%,100% B.100%,300% C.300%,100% D.300%,300%

163.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4∶1,m′=100%,一年周转4次,其年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分别为( A ) A.80万,100% B.40万,400% C.40万,100% D.80万,400% 164.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 )

A.全部固定资本周转回来的时期 B.一年中周转的流动资本总额

C.预付可变资本的平均周转 D.预付资本各个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 165.社会资本的运动( )

A.不必包括一般商品流通 B.必须包括一般商品流通

C.可以包括也可以不包括一般商品流通 D.形式上包括而实际上并不包括一般商品流通

166.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A.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社会总产值的构成问题; D.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 167.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

A.Ⅰ(c + v + m)=Ⅰ(c + △c )+Ⅱ(c + △c) B.Ⅰ(v + m)>Ⅱc C.Ⅰ(v + m)=Ⅱc D.Ⅰ(v + m)<Ⅱc 168.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

A.Ⅰ(v + m)=Ⅱc B.Ⅱ(c + v - m/x)>Ⅰ(v + m/x) C.Ⅰ(v + m)>Ⅱc D.Ⅰ(v + △v + m/x)=Ⅱ(c + △c) 169.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成本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差额是( )

A.实际生产费用 B.剩余价值 C.不变资本 D.可变资本 170.生产成本形成后,剩余价值必然表现为( )

A.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B.可变资本的增加额 C.所费资本的增加额 D.所用资本的增加额 171.利润本质上是( )

A.成本价格的产物; B.所费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剩余价值; 172.反映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增值程度的是( )

A.剩余价值率; B.利润率; C.平均利润率; D.年剩余价值率; 173.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 )

A.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B.同一部门内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C.同一部门资本家追求超额利润的结果; 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 174.生产价格是( )

A.预付资本加利润 B.预付资本加平均利润 C.成本价格加利润 D.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175.生产价格形成的前提是( )

A.剩余价值的存在 B.年剩余价值的存在 C.利润率的存在 D.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176.平均利润形成后,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关系是( )

A.生产价格围绕市场价格波动 B.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

C.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共同围绕价值波动 D.价值围绕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波动 177.商业资本的职能是( )

A.销售商品和实现商品中的价值与剩余价值 B.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C.销售商品和创造价值与剩余价值 D.补偿流通领域中的流通费用 178.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 )

A.商品流通领域中商品的加价 B.商业店员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C.商业资本家在商品买卖中贱买贵卖 D.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179.在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中,( )是其他各种形式的基础

A.生产价格 B.平均利润 C.生产成本 D.利润 180.资本主义条件下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资本形态是( )

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 C.借贷资本 D.工业资本 181.借贷资本家贷出货币时( )

A.既让渡其使用权又放弃所有权 B.只让渡其使用权而没有放弃所有权

C.只放弃所有权而没有让渡使用权 D.既不让渡使用权又不放弃所有权 182.在平均利润率既定的条件下,利息率主要取决于( )

A.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B.工商企业的经营状况 C.币值的高低 D.货币的流通速度 183.利息的本质是( )

A.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B.使用借贷资本支付的报酬

C.借贷资本所有权的产物 D.具有自身特殊的运动形式 184.资本主义银行利润是( )

A.贷款利息高于存款利息的差额 B.存款利息高于贷款利息的差额

C.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的总额 D.银行全部资本获得的平均利润 185.资本主义银行利润的水平一般相当于( ) A.本部门的剩余价值率 B.平均利润率 C.活期存款利率 D.长期贷款利率 186.股票价格( )

A.同股票票面额完全一致 B.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

C.同股息成反比,同存款利率成正比 D.同股息成正比,同存款利率成反比 187.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

A.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B.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权垄断

C.追加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 D.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的差别 188.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

A.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B.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权垄断

C.追加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 D.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的差别 189.垄断的形成是( )

A.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B.生产输出的结果;

C.金融资本统治的结果; D.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结果 190.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是( )

A.垄断统治; B.资本输出; C.国际垄断同盟; D.占领殖民地 191.垄断资本在经济政治上统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 )

A.规定垄断价格; B.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C.掌握国家政权; D.避免两败俱伤 192.各种垄断组织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为了( )

A.避免两败俱伤; B.联合起来共同发展; C.相互之间竞争; D.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19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 )

A.银行资本家; B.工业资本家; C.金融寡头; D.商业资本家 19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占垄断地位的资本是( )

A.产业资本; B.金融资本; C.银行资本; D.商业资本 19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

A.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消除了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D.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垄断资本主义 19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 )

A.国有企业的存在; B.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 C.私人垄断资本的主导地位;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19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表明( )

A.资本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产力; B.社会主义制度很快就要建立;

C.私有制已经被公有制所代替; D.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最完备的物质准备 198.资本输出的实质是( )

A.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手段; B.发达国家带动其商品输出的手段;

C.发达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一种互助互利关系;

D.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它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

199.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市场的手段是( )

A.资本输出; B.商品输出; C.占领殖民地; D.建立国际垄断同盟 200.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的依据是( )

A.军备力量的强弱; B.资本和经济实力的大小;C.国土的大小; D.人口的多少 201. 第二资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国际垄断组织( ) A.跨国公司; B.国际卡特尔; C.国际辛迪加; D.国际托拉斯 20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 )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B.发展中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C.对外开放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D.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运动

203.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 )

A.只有消极的影响; B.只有积极的影响;

C.无所谓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D.既有积极也有消极的影响40. 204.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205.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 )

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 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 C.实践 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206.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贡献是( )

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

207.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决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只能( )

A.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B.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C.在一国或少数几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D.在所有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208.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唯物史观 B.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C.无产阶级专政 D.国家政权

209.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 )

A.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B.社会主义从革命到建设的飞跃

C.社会主义从经验到理论的飞跃 D.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210.( )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 A.革命 B.民主 C.改革 D.文明

21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剖析( )中阐发展望未来社会的( )

A.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 B.资本主义的矛盾中 C.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中 D.未来社会发展方向中 212.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战争不复存在的原因是( )

A.人们的向往 B.帝国主义的侵略结束 C.生产力的发展 D.阶级与阶级斗争的消灭 213.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为( )

A.谋生手段 B.教育的必备 C.生活的爱好 D.生活的第一需要 214.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 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 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 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215.“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 )

A.是矛盾的 B. 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216.江泽民说:“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江泽民所说的“远大理想”是指( )

A.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D.个人对将来职业的向往与追求

二、多项选择题(选出2—5个正确答案上;每小题2分,共20分)。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 )。

A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是( BC )。

A历史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先验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科学之科学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具体科学的综合 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E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4.中国历史上辩证法思想很丰富,下列观点中属于辩证法的有( )

A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物生有两。“道生一,一生二,……”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唯物主义哲学的共同特点是( )院

A.一元论哲学 B.决定论哲学 C.能动的反映论 D.坚持唯物史观 6.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主要缺陷是( ) A把物质归结为某种“不可分”的实物粒子 B把原子的属性看成是物质的一般属性

C把物质的个别形态某一层次误认为是物质的共性

D混淆了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的界限

7.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是( ) A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 C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D本原与派生的关系 8.物质是运动的( )院

A.形式 B.主体 C.内容 D.基础

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为(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静止是暂时的、局部的,有条件的

9.恩格斯指出:“物质的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说明 ( )

A.时间和空间都离不开物质 B.时间和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 C.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都是客观的 10.下列哪些说法表明时间的一维性( )

A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B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C百事宜早不宜迟(谚语) D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谚语) 11.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说明( )

A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意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2.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是( )

A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C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的控制 D对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13.实践的基本特征有( )

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B实践的主观任意性 C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D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14.一切唯物论都主张( )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世界是可知的 C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D意识是具有能动性的 15.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5.事物质变的爆发式或非爆发式的形式取决于( )

A事物主要矛盾的发展 B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C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D事物本身的性质和事物所处的具体条件 16.人们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有( )

A实践目的的提出 B实践的组织和管理 C实践结果的检验 D实践系统的反馈调节 17.自在世界是指( )

A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 B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自然界 C被人类改造过的物质世界 D人类已经认识的客观世界 18.人类世界是指( )

A人化的自然 B人的现实性的自然界 C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界 D打上了社会烙印的自然 19.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为( )

A自在世界 B人类世界 C现实世界 D未来世界 20.事物螺旋式发展的根本特征是( )

A上升性 B循环性 C重复性 D曲折性

21.人不可貌相,因为“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说明( ) A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是同一的 B现象是个别,本质是总和 C感官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D现象是外在易逝多变的,本质是内在相对稳定的

2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必须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外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发展自身,增强综合国力。其哲学依据是( )

A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23.某地自20世纪70 年代发现钒矿以来,办了三个钒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保措施,每天排出大量的钒烟,使村民大多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违背了哲学上的( )原理

A事物的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E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

24.人的活动与规律的关系是( )院

A.人不能创造规律 B.人不能消灭规律

C.人可以完善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 )院

A.一般的抽象的人 B.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 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 2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院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27.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说明( )院 A.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只注重认识世界,忽视改造世界 B.哲学的任务只是在社会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C.哲学不仅要认识现实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不可分的,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28.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2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30.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

A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前提 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提高

3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B在我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和前人为直接经验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排斥的 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促进的 3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

A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B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向谬误转化 33.相对真理是指( )

A真理是对物质世界的一定领域的正确认识 B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 C真理的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真理包含谬误

34.科学家对1994年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大量的观察研究和准确的预报,说明( )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已经可以预测一切天文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35.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说明( )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D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革命运动就不能成功 3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 )

A具有主观性,因而称为“主观真理” B具有客观性,因而称为“客观真理” C具有绝对性,因而称为“绝对真理” D具有相对性,因而称为“相对真理” E具有终极性,因而称为“终极真理” 37.“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说明( )

A人的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B人的认识运动是辩证发展的过程

C人的认识运动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线与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

38.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对我们实现思想理论创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 )院 A.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B.打破一切理论的约束 C.关注生活实践的需要 D.尊重人民群众的诉求 39.“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的论断基本依据在于( )

A劳动创造了人的天然器官和生产工具 B劳动使人们结成社会关系 C劳动使人的意识得于形成 D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

40.一位日本首相说“在日本,政府是船长,财界是罗盘,船长始终是按罗盘指引的方向前进的”。说明( ) A资本主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B资产阶级政府只代表部分资产阶级利益 C资产阶级国家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 D资产阶级的权力基础在于金钱 41.阶级生产的直接原因是( )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42.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E.说明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43.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表明( )

A.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螺旋式的 C.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不是不可以改变的 D.历史有时会向后作巨大的跳跃 E.社会形态更替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

7. 对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正确表述是( ) A社会革命是狭义的革命 B社会改革是广义的革命

C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社会改革就是为了改变根本的社会制度 44.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的根本对立在于( )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C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5.下面的说法哪些属于唯心史观的英雄史观( ) A“伟人的历史真正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B“治国”犹如“牧民”

C“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D“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4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明( )

A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B普通个人的作用

C每个人都要有历史责任感 D夸大了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47.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 )

A.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B.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

C. 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是由不同具体劳动创造的; 48.商品的价值是( )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D.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 49.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产生的条件是( )

A.社会分工; 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C.自然经济; D.经济危机; 50.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在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上,价格( )

A.以价值为基础,反映价值的变化 B.以价值为基础,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

C.与价值变化的幅度始终保持一致 D.与价值背离,以价值为中心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E.不以价值为基础,随市场供求关系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51.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 ) A.转移旧价值的时间 B.创造新价值的时间 C. .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D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5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 )

A.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价值增殖的作用不同;

C. 物质要素的更新方法和时期不同; D.价值的回收方式不同; 5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同时也是( )

A.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 B.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C.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发生转移的过程 D.资本家集团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54.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 )

A.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围绕交换价值上下波动 C.价格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E.市场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55.垄断是( )

A.在自由竞争和生产集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造成帝国主义寄生性或腐朽性的根本原因 C.资本主义大企业或企业联合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和市场; D.帝国主义最基本的经济特征; 56. 垄断价格是( )

A.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的价格; B.垄断组织凭其垄断地位规定的一种市场价格;

C.由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构成的; D.保证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 E.遵循“价格领头制”原则制定的 57. 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 )

A.垄断价格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 B.按垄断低价买卖的行为,仍然是等价交换; C.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D.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 E.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 58.银行业集中和垄断的形成是( )

A.以工业的集中和垄断为基础; B.以金融资本的形成为基础; C.以金融寡头的统治为基础; D.银行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E.银行和工业之间竞争的结果

59.战后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是( )

A.康采恩; B. 混合联合企业; C. .跨国公司; D..以国家形式出现的国际垄断同盟 60.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体现在( )

A.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B.它暂时缓和了经济和社会矛盾; C.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它代表着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E.它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61. 从资本形态上划分,资本输出的形式有( )

A.借贷资本输出; B.生产资本输出; C.商品资本输出; D.私人资本输出; E.国家资本输出 62. 跨国公司( )

A.是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的大型垄断企业; B.从事跨国生产、销售或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

C. 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目的; D.是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E.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63. 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关系的几次扬弃包括( )

A.资本家个人所有制产生; B.股份公司的产生; C.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E.国际垄断资本和国际垄断同盟的发展 64.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是由于( )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具有复杂性和曲折性;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容纳生产力继续发展; C.资本主义已经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统治经验; D.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 E.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65.下面那些因素决定了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 ) A.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B.社会主义社会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发展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C.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D.社会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66.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是( )

A.巴黎工人起义 B.武装起义 C.里昂工人起义 D.巴黎公社 67.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端有( )

A.集中过多 B.管得过死 C.否定市场的作用 D.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68.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 )

A.放弃了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 B.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C.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D.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69.社会主义改革从已有的实践中得到下列的启示( )?

A.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B.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

C.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D.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70.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

A.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B.根据社会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 C.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C.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 7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

A. 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72.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其理由是( )

A.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C. 可以用社会民主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三、辨析题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性和根本属性是揭示物质的本质和物质的存在方式的两个不同术语,具有不同的意义。(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就物质和意识相比较而言,意识是主观的,物质是客观的,这是物质区别于意识的唯一特性。{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是就物质的存在方式而言。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因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坚持唯物论;承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就是坚持辩证法。因此,不能把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混同为物质的根本属性。

2.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而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次要原因×

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之间的关系是辩证关系,必须为相对和绝对、有条件和无条件、暂时与永恒的关系。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合力共同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没有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合力推动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变化。因此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同样重要缺一不可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何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更主要的作用,这取决于矛盾的特点和事物发展所处的具体条件,对此应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3.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没必要学习书本知识。×

这是把知识的来源与获得知识的途径混为一谈,把学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对立起来。

(1)知识或认识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实践,但不能说每个人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这里有一个如何正确看待书本知识和直接经验的关系的问题。(书本知识是间接经验)

(2)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但人们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一个人的多数知识来自于间接经验,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没有直接经验就不可能有间接经验。因此,在强调实践出真知的同时,又必须重视学习间接经验用于指导实践。

(3)必须把学习间接经验同直接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学习书本知识或他人的直接经验,要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才能真正理解,变成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是否可靠和完善,也要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检验、补充和发展。

4.真理是客观的,客观事物就是真理。×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是真理是人类的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它的存在形式是主观的,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是第二性的东西。而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一性的东西,混淆两者是错误的。 5.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生产力越发达,社会意识就越先进×

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说明了社会意识产生和变化的根源。但唯物史观同时告诉我们,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社会意识一旦产生,就属于上层建筑,它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的变化,要通过经济基础这个中介才能同生产力发生联系,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条件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生产力发展迅速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先进,而生产力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就是落后的。

6.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不是一切社会形态的直接动力,人类社会出现阶级与阶级斗争并不是从来就有的现象。阶级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范

畴,也是一个经济范畴,只有在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才出现了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才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在原始社会没有阶级的存在,因此没有阶级斗争,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阶级,也就没有了阶级斗争。因此,把阶级斗争当作一切社会形态发展的直接动力就是以偏概全的错误的观点。 四、计算题

1.1936年天津东亚毛纺厂工人的工资每人每天为0.4元。一个工人每天劳动12小时,可生产毛线12磅,每磅毛线售价为2元,生产12磅毛线需消耗劳动资料和原材料的价值为21.6元。计算: 一个工人在12小时内创造新价值是多少? 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多少? 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在一个工作日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是多少? 解 公式: 商品价值W=C+V+m 剩余价值率mˊ=m/v

或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1)2元×12磅 =24元

24元 -21.6元 =2.4元(新价值) (3分) (2)m = 2.4元 -0.4元 = 2元 (3分) (3)m′= 2元/0.4元 = 500% (3分)

(4)雇佣工人12小时创造新价值2.4元, 2:0.4=5:1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500%

那么:必要劳动时间=2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10小时 (3分)

2.某资本家纺纱厂原属于中等生产条件,按社会劳动生产率,月产棉纱为1000斤。投资在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上的价值为60000元,平均使用年限为5年,价值逐年转移到商品中去;每月消耗原材料等劳动对象的价值为16000元;雇佣工人50人,每月平均工资为8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而本月由于改进技术,企业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除原材料等劳动对象的价值按比例增加外,其它资本价值消耗没有增加。计算: 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是多少?

资本家当月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为多少? 本月的剩余价值率为多少? 解:(1) 社会价值/每斤 = (60000元×1/5×1/12+50×80+50×80×100%)/10000斤 = 2.5元 (2) 超额剩余价值

= [ 2.5元/斤×10000斤×(1+50%)]-[1000元+16000元×(1+50%)+4000元+4000元] = 4500元

(3)m′= (4000元+4500元)/40000元 = 212.5%

3.某资本主义企业原预付资本总额为10万美元,C:V=9:1,工人周均工资为50美元,这周按C:V=19:1追加资本4万美元,原有资本进行更新,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为19:1。计算:该企业这周是增加了就业人数,还是减少了就业人数而造成工人失业?数量是多少? 解:(1) C:V=9:1 原有工人= 10000/50=200(人) (2)追加资本40000元, △V = 2000, 则增加工人=2000/50=40(人)

(3)原有资本10万元,c:v从9:1提高到19:1 v = 5000 5000/50 =100(人)

现在就业工人 100人+40人 =140人

200人-140人=60人 该企业减少了就业人数,减少 了60人。

4.某资本主义企业年产电视机90000台,每台300元。投资固定资本1000万元,使用年限10年;投资流动资本500万元,周转时间为3个月(雇佣工人1000人,月均工资500元)。计算: 年预付总资本周转速度是多少? 年剩余价值率为多少? 剩余价值率为多少? 解:(1)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总资本

=(1000万元×1/10+500万元×12/3)/(1000万元+500万元)= 1.4(次)

(2)300元×90000 = 27000000元 M′=27000000 - (10000000×1/10+500×12/3)=6000000元 年m′= 6000000/(500×1000×3)=400% m′=年m′/n = 400%/4 =100%

5.有甲、乙、丙三个产业部门,其经济活动的有关资料如下 : 部门 资本总量(亿元) C:V 剩余价值率 甲 600(其中借入200) 7:3 100%

乙 300(其中借入100) 8:2 100% 丙 100(其中借入10) 9:1 100% 假定生产周期为一年,全部资本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计算: 各生产部门的利润率为多少?

在竞争条件下的平均利润率为多少? 各生产部门的生产价格为多少?

在年利息率为10%的条件下,各部门资本家的企业利润为多少? 解:(1)∵ m′= 100% ∴

甲部门 m = 180亿元 p′= 180/600 = 30% 乙部门 m = 60亿元 p′= 60/300 = 20% 丙部门 m = 10亿元 p′= 10/100 = 10%

(2)平均利润率 = ∑m/∑资本×100% = (180+60+10)/(600+300+100)=25%

(3)∵ 生产价格 = 成本价格 + 平均利润 ∴

甲部门: 平均利润 = 600×25% = 150(亿元) 生产价格 = 600 + 150 = 750(亿元) 乙部门: 平均利润 = 300×25% = 75(亿元) 生产价格 = 300 + 75 = 375(亿元) 丙部门: 平均利润 = 100×25% = 25(亿元) 生产价格 = 100 + 25 = 125(亿元)

(4)企业利润

甲部门: 150 - 200×10% =130(亿元) 乙部门: 75 - 100×10% = 65(亿元) 丙部门: 25 - 100×10% = 15(亿元)

6.某银行资本家自有资本为10.5万元,吸收存款90万元,存款利息率为3% ,除了用于银行业务开支 0.5 万元外,其余全部贷出,贷款利率为5%。银行资本家用获得的利润创办股份公司,以票面额100元一 张发行股票,按股息率9%向外抛售。计算: 银行利润为多少? 银行利润率为多少? 每张股票价格为多少? 银行共获利多少? 解:(1)银行利润 = 贷款额×贷款利息率 - 存款额×存款利息率 - 业务开支 = (10.5 + 90 - 0.5)×5% - 90×3% - 0.5 = 1.8万 (2)银行利润率 = 银行利润/自有资本×100% = 1.8万/10.5万 ≈ 17.14% (3)发行股票为:1.8万元/100元 = 180(张)

股票价格 = 股票票面值×股息率/银行存款利息率 = 100×9%/3% = 300(元) (4)银行获利(创业利润) =股票价格总额 -实际资本总额 = 180×(300 -100)= 3.6(万元)

14.某资本主义企业拥有固定资本1200万元,其中厂房60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机器设备500万元,

使用年限为5年;小工具100万元,使用年限为2年。流动资本800万元,其中原材料400万元,燃 料、动力100万元,工资300万元,流动资本三个月周转一次。该预付资本中包括借入资本180万元,月利息率为2%。计算: 该企业在mˊ=100%的条件下,一年中资本增殖程度是多少? 借贷资本家一年获利息为多少?

该企业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是多少? 解:(1) p′= m/(C+V)=(300V×100%×4)/(1200+800)×100% = 60% (2) 利息 = 借贷资本×利息率 = 180×2%×12 = 43.2(万元)

(3) 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 ={[(600÷10)]+ (100÷2)]+(800×4)}/(1200 + 800) =[(60 + 100 + 50)+ 3200]/2000 = 1.7(次) 二、问答题

1.联系实际思考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2.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因此这个问题,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

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3.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应当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这个统一又应当是历史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2)随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向前推移,已经形成的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或符合,又会变得不统一、不符合,这就要求人们的认识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现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的新的统一。总之,这种统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们的认识落后于或超越于客观实践和事物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思想认识落后于社会实践和事物的发展,是右倾保守主义的错误;超越社会实践和事物的发展,是“左”的冒险主义的错误。

4.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 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一)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党要教育群众又要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 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二)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充分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 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 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 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四)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 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坚持的科学发展观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科学的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个人,也不是少数既得利益集团,而广大的人民群众。群众利益无小事。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结合实际,当代大学生应该作为“以人为本”的忠实实践者和表率。

5.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这句话说的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2)它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土地私有制,从而奠定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基础;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新兴资产阶级在国外进行疯狂掠夺的同时,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这些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6.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社会与封建社会相比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1)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2)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3)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尽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资本主义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但从历史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7.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哪些巨大的历史贡献?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各方面的影响,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8.为什么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

第一,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级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个原因。

第三,在社会主义的实际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性。

9.社会主义改革从已有的实践中得到哪些启示?

第一,要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 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认真研究改革的方式、方法和条件、途径,有重点,有步骤,有组织地进行。

第三,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0.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效率;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制度;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作出的。他们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进一步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1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单项

ADBBA DDDAC BBDCB ACCDD CDBBBD BCDCD ABCAC DCCBD CCDDC ABCAB CDBAD ABCAD CBCBC ABCDC DBDAB CDDDC DBDAC CBDAD ABAAC DDDBD DCBDC CDCED ABBCD DBABD CCCBC ACDBC BDDBB ABCBA ABDCC BCDCC DBDCA DBBAA BBADB BCDBD DBADD BADBC BAAAB DABAA BDCBA DDDDB AADCD CCBDC BDDBCA 多项

BD BC BDE ACD AB ABCD ABC BCD ABCD AD ABD ACD ABCD ACD ABC AD BD ABCD AB ABCD AB AD BCD ABCDE AB ABD BCD ABCD ACD ABCD ABDE ACD ABD ACD AB ACD CD BCD ABCD AD ABCD ABCD CD ACDE ABCE ABC CD ABC ABC BCD ABCD AB ACD CD ACD BCD AD ABCDE BCDE ACDE AD CD ABCDE

整理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示:*期末考试题型: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二、多选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三、简答题(共2题,每题6分,共12分)四、计算题(共1题,共15分)五、论述题(共1题,共13分)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ubio212kg7f1wl0k4bu3bj0w6iihw013l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