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合作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我国自90年代初期起,在课堂教学中开始引入小组活动,由此引发了对合作学习的探讨。从合作学习的各种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合作学习主要是以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取向的,它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化学知识的广泛性、化学教育功能的多面性、化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为合作学习的实施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思想品质,有利于资源共享,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合理设定合作学习小组
首先,大多数学者认为合作小组的人数在2~6人为宜,且人数越少越好。合作小组中的人数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任务的完成程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在确定学习合作小组时,必须最大限度地将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力求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使之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丰富的体验和最大程度的发展。教师还应在合作一定时期后变换合作小组中的成员,这种变换既包括合作小组中人员的重新组合,也包括小组成员数量的变化。例如,对于一些通过学生讨论就能解决的理论知识,如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和化学平衡的移动等问题,可以3~4人为一小组进行课堂合作学习;对于基本操作性的实验,如滴定操作练习,则2个人为一个小组,两个人之间可以互相观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并且给与了学生充分的动手机会;而对于一些需要课下查阅资料的综合性实训,如污水化学耗氧量的测定,则4~6人分成一个小组较为合适,这样,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分头查阅资料。进行这种改变不仅可以增加不同学生之间的交流、扩大学生交往的对象,使学生得到更大的锻炼;也使学生在每一次合作学习进行时,有更多的新鲜感和好奇感,保证学生对学习任务充满兴趣。
二、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培养
一定程度上说,小组从逐步形成到正常运作,也就是小组凝聚力的形成和小组成员合作技能成熟的过程,因此学生良好合作技能的培养是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保证。教师在学生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时应作巡回观察,及时地为学习小组演示合作技能或给予纠正和指导,促使合作学习顺利进行,逐步使学生达到合作技能自动化水平。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三会”: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评价;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通过讨论交流可以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三、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是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关键
爱因斯坦认为:“用富有活力的表达和知识去唤醒乐趣是教师的至尊艺术。”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才能使学生的思考得到有效的训练,才能唤醒学生学习的乐趣。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
生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启发与引导的过程也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满腔的热情,高度的责任心和高超的启发、引导艺术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师还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和自由。所有这些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缓冲溶液这一内容时,老师先把什么是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缓冲对等概念解释清楚,接下来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就可以以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首先,教师要设计好问题:1.在每一种缓冲溶液中分别存在哪些成分 (分子和离子),什么是大量存在的?
2.如果加入少量的酸或碱分别发生什么变化?溶液的酸碱性有没有大的改变?3.由此推断出该缓冲溶液的抗酸成分和抗碱成分分别是什么?4.如果加入大量的酸或碱,该溶液还能不能起到缓冲作用?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就以上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化学平衡、溶液的pH值等内容就会一一涉及,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同学会在同伴的相互探讨过程中对上述知识加以巩固,小组同伴之间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在每个小组间轮流巡视,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引导。最后,教师从每一小组指定一名同学就本组讨论情况在全班做总结发言,然后由教师做出总结。合作学习强调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把教学活动的重心定位在“学”上。合作学习论认为,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合作学习巧妙地运用了生生合作,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 四、教师要加强合作学习的管理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以一名特殊的班级成员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其管理重心在于监督、促进学生间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落实学生个体责任,增进学生间的密切联系与交互作用。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就要优化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问题的兴趣。通过实验操作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并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对于基本操作性实验,可以2~3人分成一组,小组成员轮流做实验,其他同学在旁边观摩,彼此之间相互观察、相互启迪、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例如在“配制标准溶液”的实验教学中,让每组学生在实验课前借助于各种方法收集相关信息,彼此合作,将实验方案设计好,再到实验室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事先提出一些实验时需要注意的问题:1.本实验需用到哪些仪器,使用这些仪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2.如何称量腐蚀性药品?3.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应怎样操作,应注意什么?4.配制盐酸和氢氧化钠的标准溶液所用到的仪器有什么不同等等。由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表现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老师要来回巡视,一方面检查学生的操作技术和内容,对其加以技术性指导,另一方面督促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实验当中,不让任何一个人做旁观者,同时,对课堂纪律加以维持。除了基本操作实验,化学教学还有一些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综合性、设计性实训。
在进行综合性实训时,让学生根据实训要求自己去设计实验方案和具体方法,自己去准备实验需要的试剂和仪器,并对实验结果做出分析和判断等,通过实训使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意识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给学生提供动植物样品,对其中的多种成分进行测定,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成员集体讨论,不同学生观点不一样,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迪,相互补充完善,议出多种实验方案,最后设计总体实验方案,然后分头查阅资料,在教师指导下确定测定方法,再按被测成分进行分工测定,最后汇总写出详实具体的实验报告。通过分工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实践证明,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过程中,不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同时通过合作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长了智慧和能力。在化学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策略改革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它着眼于全体学生,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真正符合现代教育的主体思想。合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改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化学课的整体学业成绩;同时也明显改善了同学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
简论合作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