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水产养(增)殖业发展规划
水产养殖业是大农业中的特色产业、高效产业,在渔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对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起着重要作用。河北省环京津、临渤海,宜渔资源和养殖产品丰富多样,渔业生产历史悠久、基础深厚,水产养殖业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为进一步推进全省水产养殖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省政府确定的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和《河北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截止到2015年。
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综合评价 1、地理、水域资源状况 ①地理位置、地形地貌
河北省位于华北平原北部,环绕京津、东临渤海,西接山西,南与河南、山东交界,北与内蒙古、辽宁接壤。地跨北纬36?03?—42?40?,东经113?27?—119?50?,全省陆地面积18.89万km。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复杂多样,高2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类型齐全,其中山地面积约9.1万km,平原面积约8.2万km,高原面积约1.6万km。
222
海岸跨渤海湾和辽东湾两湾(北纬38?07?—40?05?,东
经117?25?—119?53?),大陆岸线487km,海岛岸线199km,
因天津市所隔,自然分为南北两段,北段自山海关区经曹妃甸工业区至涧河口,南段自黄骅市至黄骅港开发区。 ②水域滩涂资源及其分布 1
我省海域总面积10052.56km,所辖海岸线向海一侧122海里以内区域面积6948.15km。岸线中基岩岸线长20.5km,2分布在山海关至洋河口一带;砂砾质岸线长180.3 km,分布在洋河口至大清河口一带;淤泥岸线长220.2km,分布在大清河口以西至大口河口一带。海域内有大小岛屿132个,面积14.19 km,其中淤泥质岛10.46 km,沙质岛3.72 km,222岩礁面积0.01 km。滩涂总面积1167.9 km,其中礁石滩
22
2.33 km、沙滩360.77 km、泥滩804.8 km。 222全省内陆
水域总面积1054894.2hm。有流程10 km以2上河流300多条,分属海河、滦河、辽河和内陆河四个水系,年平均径流量174.83亿m。主要湖泊有200余个,分高原3湖泊和平原湖泊两大类,总面积约5万hm。有各类水库21281座,其中大型16座、中型32座、小(一)型194座、小(二)型1039座,多数分布在太行山和燕山山麓,总库容量95亿m,因持续干旱等原因水位很不稳定,有渔业价3值水面面积13.5万hm。在大多数城镇乡村,分布着各类池2塘数以万计,水面达3.3万hm。在“两山”地区有自然泉水267处,其中温泉(稳定在25℃以上)27处,冷泉(温度稳定在
15℃以下)40处。另外,在冀中、冀东平原等地有220多口宜渔地热水井,出水口水温在40℃--90℃之间。 2、气象、水文条件 ①气象条件
我省地处欧亚大陆东岸,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年平均温度北部坝上地区低于4℃,中南部地区在12℃以 2 上,年平均日照269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分别为673.1毫米和68.8日,年平均风速为2.7-3.9m/s,年平均大风发生日数为18.8日。总体上,温度适宜,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适合生物生长。 ②水文条件
我省海域水温一般为-11.5~27.1℃,固定冰期在一月下旬至二月中旬,严重冰期约20天;海域春季混浊度分布均匀,量值小于10,夏季北部海域量值在5-20,南部海域量值在20~50之间;海域盐度常年在31.2~33.5‰之间;海水中活性磷酸盐平均值为8.58 μg /L,南部高于北部;无机氮平均值为196.47μg /L,西部高于东部;海域潮流流向大致与岸线方向一致,涨潮流向偏西南,落潮流向偏东北,涨、落潮流速不大,外海多在0.5~1.5节,沿岸或河口附近最大1~3节不等,除秦皇岛以北为正规日潮外,其他海域为不正规日潮。沿海海岸水域开阔,风浪较大,波高一般0.5m左右,最大浪高为3.8m,多出现于夏、秋季。
淡水资源偏少,年均水资源为260.36亿m,其中地表3水151.6亿m,地下水108.76亿m,可采地热水55.8万33kw。除雨季外,多数河流干涸断流,水库、湖泊水位也很不稳定。淡水水域温度变化一般在0-35℃之间,常温(11~30℃)生长生物的最佳生长期较长。 3、生物资源状况
①海洋生物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
我省海域有浮游植物两大类15科17属47种;浮游动 3 物10大类64种,年均生物量为234~886 mg/m ;底栖动
3
物127种,隶属9个门类;游泳动物46种,其中脊椎动物
32种,无脊椎动物14种。沿海潮间带生物有140种,隶属于14个门类,其中软体动物45种,多毛类32种,甲壳类30种,藻类10种,鱼类9种,棘皮动物5种,其它类9种。国家级保护的海栖水生野生动物有江豚、文昌鱼、海龟,省级保护的有柱头虫、海豆芽、海参、海龙、日本海马等。 现海水增养殖种类主要包括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红鳍东方鲀、牙鲆、漠斑牙鲆、大菱鲆、半滑舌鳎、美国红鱼、梭鱼、鲈鱼、海蜇、海参、扇贝、贻贝、牡蛎、毛蚶、魁蚶、青蛤、文蛤、杂色蛤、缢蛏等。
②淡水生物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
我省淡水浮游植物共有122属,以硅藻、绿藻、兰藻为主;
浮游动物有94属,以原生动物和昆虫幼虫为主;底栖动物有58种,以软体动物、水生寡毛类和摇蚊幼虫为主。淡水鱼类共计104种,隶属于12目21科67属,主要为鲤科鱼类57种,其次为鳅科鱼类16种。淡水维管束植物主要是苇、藕、蒲草,主要集中在白洋淀和唐山地区,承德、邯郸等地也有较小产量。国家级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有细鳞鱼,省级保护物种有鳜鱼、乌龟等。
现淡水增养殖种类主要包括鲤、鲫、鲢、鳙、鲂、鲟、虹鳟、草鱼、罗非鱼、泥鳅、斑点叉尾鮰、白斑狗鱼、乌鳢、淡水白鲳、黄颡、池沼公鱼、大银鱼、小银鱼、淡水白鲨、 4 锦鲤、金鱼、热带观赏鱼、中华绒螯蟹、中华鳖、牛蛙等。 二、水产养殖业现状与分析 1、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指引下,我省水产养殖业取得长足发展,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养殖规模持续扩张,单产和效益不断提高,良繁体系、技术推广、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等支撑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特别自“九五”期间实施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以来,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谋划水产养殖业区域布局,做大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优先发展特色养殖;努力实行渔业科技创新,倡导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加快发展节水渔业、绿色渔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三大产业带”(即
沿海出口优势水产品养殖带、山坝区生态型水产养殖带、城市周边休闲型水产养殖带)、“八大产业基地”(对虾养殖基地、鲀鱼贝类养殖基地、梭子蟹养殖和盐碱地渔业开发基地、河等名贵鱼养殖基地、冷水鱼类和甲鱼养殖基地、大水面增养殖渔业基地、生物饵料养殖加工基地、休闲渔业养殖基地)的特色产业格局。2006年水产品养殖产量达到66.9万吨,是1978年的88倍,水产品养捕比例由1978年的5:95提高到62:38。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全省渔业经济的主体和支柱产业,吸纳社会劳力4.76万人,养殖渔民人均年收入超过7500元。
2006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达18.9万hm,其中海水2养殖10.2万hm,淡水养殖8.7万hm,开发利用率分别达22 5 到32%和62%。已建成国家级良种场2座、省级良种场11座,苗种场370家。年生产淡水鱼苗23.5亿尾、鱼种3465万公斤、稚鳖1080万只、河蟹苗5300公斤;海水鱼苗9129万尾、虾苗195.6亿尾、贝苗21.6亿粒、海参苗1.12亿头。
鲀、半滑舌鳎、牙鲆、红鳍东方三疣梭子蟹、针对中国对虾、
海参、海蜇、青蛤、文蛤、蓝蛤、毛蚶、魁蚶、卤虫、中华鳖、中华绒螯蟹、鳜鱼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品种,正在筹划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
总体判断,我省宜渔国土资源开发相对普遍,但方式比较单调粗放,局部地区和领域仍有很大潜力,养殖产品供需平衡、
个别畅销品种供不应求,正处于调整转折的关键时期。目前海淡水增养殖主要模式有10种,依次列表如下: 河北省水产增养殖情况简表
类型 海 水 养 殖 养殖模式 海水池塘养殖 主养品种 面积、产量 3.07万hm 2鲀、海蜇、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河海参、梭子蟹等 3.32 万吨 滩涂贝类养殖 杂色蛤、青蛤、文蛤、毛蚶、牡蛎、缢蛏等 3.27万hm 27.67万吨 浅海筏式养殖 扇贝、贻贝、牡蛎等 3.88万hm 219.01万吨 工厂化养殖 对虾、河鲀、鲆鲽鱼类、美国红鱼等 71.65万hm2 0.47万吨 淡 水养 殖 内陆池塘养殖 鲤、鲫、草、花白鲢、罗非鱼、鲶鱼、鮰鱼、南美白对虾、甲鱼等 3.26万hm 225.11万吨 三网养殖 鲤鱼、草鱼、鲫鱼、花白鲢、河蟹等 0.4万hm 23.54万吨 流水养殖 鳟类、鲟鱼、鲑鱼、鳇鱼、香鱼等 57 hm 20.4万吨 温棚渔业 甲鱼、罗非鱼等 151.9 hm 2 1.8万吨 稻田养殖 河蟹、鲤鱼、鲫鱼、泥鳅等 2747 hm2 3425万吨 沿海和内陆大水域增殖 对虾、海蜇、梭子蟹、贝类、海水鱼类、鲤、草、沿海和内陆开鲫、花白鲢、河蟹、池沼公鱼、银鱼等
阔型水域
2、水产养殖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
一是受思想观念、资金、技术等因素限制和影响,浅海、滩涂资源潜力挖掘不够,内陆大水面开发利用也不充分,行业整体发展速度和质量均不高,特色优势发挥不明显。 二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及海洋工程的大力推进,水域滩涂资源开发无序,导致渔民“失水”、“失海”严重,养殖渔民权益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三是养殖基础设施薄弱,池塘老化、养殖机械配备标准不高、进排水渠道不畅、防汛抗台风设施不健全等现象普遍存在,致使养殖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亟待挖潜改造。 四是由于工业废水、城乡污水排放增多,养殖水域环境日益恶化,渔业水域污染和养殖病害事故多发,水产养殖生产成本和风险进一步加大,严重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五是技术推广、水生动物疫病防治、水产品质量安全等支撑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名特优新品种推广不快,规模化、区域化养殖程度偏低,产业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不强。
六是水产养殖业产业化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齐,缺乏规模型龙头企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带动,使得生产组织程度相对松散,市场开拓能力弱。
3、水产养殖业面临形势与发展前景
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工作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7
以及取消农林特产税、农业税和发放燃油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相继实施,特别是我省最近明确提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发展战略目标,使水产养殖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从资源条件看,水产养殖业发展潜力大。我省规划用于水产养殖的滩涂、浅海达32万hm,相当于全省耕地2面积的5.5%,目前开发利用率还不足1/3。内陆有宜渔水面14万hm、盐碱地12.3万 hm、稻田10万hm以及大量222的地热、冷泉等资源,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大中城市周边休闲渔业的兴起,更拓宽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领域和前景。 ——从消费需求看,水产品市场空间大。水产品不仅味道鲜美,而且高蛋白、低脂肪、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一定防病、保健功效,公认为质量最好、档次最高的优质食品。随着陆生动物疫病发生日益严重,水产品更加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国际市场和国内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创造了极大的国内外市场空间。
——从比较优势看,水产养殖业国际竞争力强。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大国,养殖产量占世界的70%,国内水产品平均价
格比国际市场低50-70%,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自2002年以来出口额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我省水产品年出口量近2万多吨,创汇1.2亿美元,水产业以不足大农业4%的产值占据着农产品出口12%的份额,一直是大农业中鲀三大出口主出口创汇的重要支柱。传统的对虾、扇贝、河 8 导品种,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欧美市场享有盛誉,池沼公鱼、大银鱼、无公害鲫鱼等淡水产品的出口量在逐年增加。 三、水产养(增)殖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产养殖工作全局,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增加三大效益和提高渔民收入为目标,依托“两环”区位优势,围绕“三大产业带、五大工程、八大基地”建设, 顺应现代渔业潮流,按照“挖潜力、扬特色、抓生态、促和谐”的发展要求,以生态健康养殖为重点,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发展特色渔业、生态渔业、节水渔业和外向型渔业,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贡献。 2、基本原则
①坚持资源依托原则。从水产养殖生产强烈依赖于独特水域资源的特点出发,注重发挥各地比较优势,调整优化水产养
殖区域布局,集中发展重点产区和主导产业,努力构建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格局。
②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坚持市场导向,既要考虑国内市场,又要开发国际市场,既要瞄准现实需要,也要着眼潜在需求。在品种选择上要立足多元化、优质化,突出品质特色、区域特色、季节特色,加快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市场前景广 9 阔的优势水产品。
③坚持产业开发原则。按照“一条鱼工程”的路子,着眼产业整体开发和综合竞争能力的提高,延伸产业链,实施产业化经营;加快“一村一品”建设,打造名牌产品,构建优势产业群体,推进产业升级,形成竞争力明显的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园区、基地。
④坚持科技支撑原则。健全水产技术推广、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等科技支撑体系,坚持自主创新,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普及良种、良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水产养殖业,依托科技进步提高产业素质和产品品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驯化育种,稳定和增强特色水产品的品质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
⑤坚持环境友好原则。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正确处理养殖业发展与资源保护、生态安全的关系,根据合理养殖容量适时、适度开发,建立健全渔业生态环境安全预警机制,倡导高效、节水、生态、健康的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促进
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⑥渔民自愿原则。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必须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渔民意愿、切实保障渔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经营自主权。要加强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企业和渔民等各方面的积极性。 3、发展目标 10
规划期内,水产养(增)殖业持续发展,以年均8%以上的速度递增,到2015年全省水产养殖产量超过130万吨,实现产值160亿元以上,占全省渔业经济比重进一步提高,对渔区经济发展和渔民增收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养殖渔民人均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水产养殖业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
鲀、鲆鲽类、罗非鱼、甲鱼、冷明显优化,对虾、贝类、河
水鱼、河蟹等8种特色水产养殖规模优势明显,产业素质、产品品质和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基本普及良种、良法,疫病发生明显减少,标准化无公害生产率提高到95%,绿色、有机水产品达到养殖总产量的40%。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规模逐年加大,水产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养殖水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四、水产养(增)殖业区域布局与发展重点
1、区域布局
总体按照全省渔业经济“三大产业带”、“八大基地”(其中增养殖基地7个)的发展格局进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构筑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沿海出口优势水产品养殖带,要瞄准国际市场,以优势品种为主导,滩海并重,育苗、养殖、加工并举,扩大出口水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加快昌黎—乐亭、沧州沿海两个最具潜力区域的资源开发步伐,推行海洋牧场规模化开发和工厂化养殖等现代化生产模式,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提高经济 11
效益;突出建设以唐山沿海为中心的对虾养殖、以秦皇岛沿海为中心的贝类养殖、以沧州沿海为重点的梭子蟹养殖和盐
鲀等名贵鱼养殖生以唐海和昌黎为重点的河碱地渔业开发、
产基地。山坝区生态型水产养殖带,要立足大中水域、冷热水资源优势,突出“三品”生产,抓住池沼公鱼、大银鱼和冷水鱼、甲鱼、彭泽鲫等高档畅销品种,加快发展增殖渔业和名特水产品养殖,建设优势水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建设大中水域增养殖渔业基地、温流水等设施渔业养殖基地。城市周边休闲型水产养殖带,要根据城市旅游休闲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养殖旅游区、休闲垂钓场和观赏鱼养殖,加快建设休闲渔业基地;以北戴河—昌黎海岸、唐山港区外围和白洋淀、衡水湖、永年洼为重点,规划一批集浅水植物栽培、有机鱼
类增养、生态旅游观光和渔家乐活动为一体的渔业生态旅游区。 2、发展重点
根据我省养殖水域滩涂资源潜力和特点,按照健康、生态、高效、节水的要求,重点发展8种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①浅海生态养殖:集中在抚宁、昌黎、乐亭浅海,以海洋牧场开发为主攻方向,发展立体生态养殖8万hm。表层2以扇贝、贻贝和梭子蟹吊笼养殖为主,加快发展深海网箱,引进开发适养经济藻类,实现贝藻轮养、共生互补;底播青蛤、文蛤、杂色蛤、魁蚶、光滑兰蛤等经济贝类和海参等海鲀、舌鳎、珍品;中层辅助对虾、梭子蟹、海蜇、牙鲆、河 12 鲻梭鱼以及鲷科鱼类放流,实现养殖海域综合利用。 ②滩涂底播精养:主要依托唐山和沧州沿海滩涂资源,集中科技力量攻克滩贝育苗技术,加快滩涂资源开发进程,发展青蛤、文蛤、杂色蛤、四角蛤蜊、毛蚶、泥蚶、牡蛎、缢蛏等滩贝底播精养5万hm。 2③海淡水池塘多品种混养:海水池塘养殖加速发展虾鱼、虾蟹、虾蜇、虾参、虾贝混养模式,淡水池塘养殖主推吃食性、草食性和滤食性鱼类混养技术,促进海淡水池塘多品种混养规模分别到2.5万hm和3万hm以上。 22④设施渔业:海水以优质鱼类为重点,主攻工厂化养殖,力争规划期末工厂化养殖规模达到300万m。并在引进开2发名特优新品种、挖潜改造提高单产水平和经
济效益的同时,选择条件适宜、发展较快地区,通过政策倾斜和技术服务,对水处理设施进行改造,进一步创新节能环保的新型模式。淡水以甲鱼、罗非鱼和冷水鱼类为主,重点发展温棚渔业和流水养殖,规模分别达到300 hm、130 hm。
22
⑤低洼盐碱地渔业开发:以黑龙港流域为重点,选择南美
白对虾、罗氏沼虾、罗非鱼、梭鱼、鲤鱼、鲫鱼等适养品种,在资源集中、水源充沛地区,宜鱼则鱼、宜虾则虾、多措并举,通过“上粮下渔”、“上枣下渔”等多种形式,加快资源开发步伐,新发展盐碱地渔业开发3万hm。 2⑥沿海增殖和大中湖库增养殖:沿海以对虾、梭子蟹、海蜇、大型经济鱼类和贝类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增殖放流规 13
模和管理工作力度;内陆湖库区以“净水兴渔”为主题,扩大滤食性、草食性鱼类以及地方特有保护性物种放流规模,统筹“三网养鱼”发展,促进渔业资源恢复、水域环境改善和渔民增收。规划期末,年增殖放流水产苗种150亿尾(粒)以上。
⑦浅水栽培及种养牧结合型生态渔业:大力倡导湖淖、库湾等浅水区发展菱、藕、水米等水生经济植物栽培和鱼、鸭、鹅养殖综合利用模式;加快发展稻田养鱼、池塘藕鱼套作以及各类种养牧结合型生态渔业模式。
⑧休闲垂钓和观赏鱼养殖:结合各地统一规划,整合旅游资源,提高经营配套能力,以廊坊、保定、石家庄、承德、衡
水内陆休闲和秦皇岛、唐山两条海上休闲线路为重点,把休闲渔业做强、做大、做出特色。新发展垂钓渔业1万hm、2观赏鱼养殖600 hm。 2五、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1、养殖业基础设施改造工程
①加强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和落实关于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保护政策,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生态家园和农田基本建设,采取“国家补助一点、当地配套一点、企业和渔民自筹一点、社会和外部融通一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鱼塘修整及挖潜改造、养殖区路网和水系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重点抓好鱼塘标准化整治示范工作,提高 14
养殖业抗御灾害能力。
②提高现代渔业的设施装备水平。用足、用好农业机械补贴政策,按照现代渔业的发展要求,引导渔民高标准配置增氧机、投饵机、清淤机、水处理设施等渔业机械,进一步完善养殖业设施装备,提高水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单产、效益水平。
2、水产良种繁育工程
重点建设一批成规摸、上档次的良繁基地,提升水产良种综合生产能力,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一是依托国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和市、县重点苗种场,进一步健全水产原良种体系,在秦唐沧沿海以海水主养品种、冀中和冀南地区以家鱼和名
特优鱼类、“两山”地区以甲鱼和冷水鱼、环京津和省会周边以观赏鱼为主,建设省级以上原良种场30处,完善良种选育设施,开展选育技术攻关,做好原种保种、良种选育和提纯复壮工作,提高品种竞争力。二是以设施完善、技术先进、产业化程度高的规模型水产苗种生产企业为中心,建设名优苗种繁育基地,不断引进、培育新品种,开发、驯养本地特色品种,围绕对虾、扇贝、牙鲆、罗非鱼、冷水鱼等重点品种,提高良种扩繁和苗种生产供应能力。规划期末,水产苗种生产能力达到300亿单位。 3、水产品质量安全工程 ①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加快基层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支持已建水产品 15 质量检测机构投入运转,尽快形成以省、市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重点县水产品质量检测站为基础,企业、市场自律内检组织为补充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②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依托现有水生动物防疫和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增加设施设备,培训检疫监测人员,加快水生动物重大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扑灭、检疫监督、环境监测和技术支持系统建设,形成省、市、县三级功能完善、协作互动的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重点建设省、市级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2处,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50处。
③渔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加大国标、行标宣贯力度,加快地方标准制定,特别是药残检测技术、苗种检疫技术、重大疫病早期诊断技术等,进一步完善渔业标准体系。继续加强标准化和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通过典型示范和带动推进渔业标准的应用和普及。 ④监督管理和信息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水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制度建设,探索大中城市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省、市、县、场四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监管队伍,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原产地监管。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建立渔业环境、水产品质量、水生动物疫病的预警预报、信息分析和发布系统,建设主网站1个,产区网站26个,销区网站11个。 16
4、科技创新工程
以水产科研、技术推广单位为主体,广泛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吸引水产原良种场、引育种中心、龙头企业加入到科技创新队伍中来,进一步探索多元化科技创新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整合科技力量,提升创新能力。健全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稳定推广队伍,保障推广经费,强化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在科技兴渔中的公益性职能作用。规划期间,重点加强省、市和65个渔业重点县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的配套建设。
争取各级政府增加科技投入,组织重大科技攻关,重点解决
影响渔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难点问题。加大培养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力度,对有所专长的骨干人才进行重点培训。多种形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渔民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渔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我省渔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5、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和水域环境修复工程
①积极推进水生动物资源养护行动,加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渔政管理,建立以保护区为中心、人工鱼礁为载体、增殖放流为补充的渔业资源保护体系。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贯彻力度,在加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的同时,对自然分布列入国家和省级保护名录的品种,分期、分批规划建设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对具有较高 17 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产种质资源,逐步划定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建立省级水生野生动物救治中心1处,开展对濒危物种专项救护,并建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确保60%以上濒危野生水生动植物得到救治、暂养和放生。加强水生生物外来物种的监督管理,避免外来物种侵害。
②严格执行污染减量排放和达标排放制度,严控污染物向水体排放。根据环境容量,合理规划调整水产养殖布局,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加强生产投入品管理,推进科学养殖;完善水域生态灾害防灾减灾体系,提高水域生态灾害预警预报能力;健全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制度,建立突发性水域污染
事故调查处理快速反应机制,强化污染水域环境监测和水产品应急检测工作,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建设海洋渔业环境监测站4处(省级、秦皇岛、唐山、沧州),内陆渔业环境监测站4处(省级、保定、邯郸、承德)。
③完善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工程建设项目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减少工程建设的负面影响,确保遭受破坏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相应补偿和修复。建立渔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2个。
六、推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1、加强规范化管理,为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进一步深入实施养殖证制度,继续加大养殖证发放和日常管 18 理工作力度,促进优势产区持证生产率达到95%以上。结合养殖证发放,对不合理的养殖生产布局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全面完成各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和《水产养殖业发展规划》编制。针对当前水产苗种生产经营管理工作薄弱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苗种生产登记和许可制度,全面贯彻《水产苗种生产管理办法》,采取监督检查、上市检验等有效措施,规范水产苗种市场,严厉打击违规、违禁生产行为,杜绝伪劣苗种进入市场和养殖生产环节。
2、大力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苗种集约化生产水平。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级、省级原良种建设为支撑,大力推进优势水产品的种苗质量和供种能力,在优势产区大
力引进、培育和推广一批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围绕对虾、扇贝、河豚、牙鲆、罗非鱼、甲鱼、冷水鱼等优势主导品种,加大水产原良种场建设力度,促其上档升级,逐步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三位一体,功能突出、布局合理的水产原良种供应体系。同时,按照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的要求,在优势产区建立优良品种的生产供应协调运行机制,提高优良品种的集约化应用水平。争取各级政府采取补助、贴息等优惠政策,支持优势产区建设优势水产品的新品种引进、选育、扩繁、质检等基础设施建设。
3、大力推广成套渔业技术,提高水产品科技含量。适应优势水产品及其优势产区发展的需要,调整渔业科研布局、技术推广方向和重点,整合技术力量,在优势产区形成 19 专业化服务格局。一是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继续发挥“河北渔业专家顾问组”等咨智组织作用,进一步整合我省现有科技力量,围绕制约优势产品发展的瓶颈,进行联合攻关,重点研究推广苗种扩繁、集约化养殖、健康养殖、病害防治、疫苗开发、环保饲料、生态养殖和水质净化节约等技术。二是要在优势产区选择一批重点县市优先建设完善以“绿色证书”、“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为主的渔民技术培训教育体系,尽快提高渔民的科技素质。 4、加大水生动物防疫工作力度,提高疫病防控水平。加快建设各级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水生动物卫生监督机
构,不断强化其监测监督职能。加强疫病监测、预警,及时防控、扑灭各类水生动物疫病,并进行无害化处理。逐步推行渔业执业兽医制度,以处方形式指导养殖生产科学用药、防病治病。
5、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创立产地品牌。在优势产区,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完善基础设施、技术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和渔机化作业服务体系等。对示范基地实行生产全过程标准化管理,按照产品一致性的要求,实现良种化,按照降本增效的要求,实现技术规程的标准化;根据市场要求,加强对渔民的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培训工作,推动标准入户,推进产品优质化。在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行“订单渔业”,增强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实行优质优价,逐步扩大我省养殖产品的知名品牌。 20
6、实行全程质量管理,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在建立重点产区环境监测、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提高检测监督服务水平的同时,全面宣传和推广健康养殖的理念、技术和生态养殖方式,通过技术改造和管理方式的革新,积极发展生态环保、经济效益高的养殖模式。加强养殖环节质量安全管理,深入贯彻落实部颁《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重点推行生产记录、用药记录、销售记录“三项制度”,加强对水域环境和投入品的监管,逐步建立健全质量
追溯和市场准入制度,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7、大力扶持渔民专业合作社,提高渔民生产组织化程度,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围绕对虾、扇贝、河豚、河蟹、罗非鱼、甲鱼等优势品种,按照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要求,进一步膨胀规模,提升档次,构筑优势产业群。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谋划一批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大项目,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技术扶持等手段继续壮大龙头企业规模,争取更多进入省级和部级龙头企业行列,进一步增强其影响力、竞争力和带动力。创新利益联接机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发展“订单渔业”,鼓励龙头企业采取风险基金、保护收购价、利润返还和入股分红等形式,与渔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接机制,实现“双赢”。下大力抓好一批渔业专业合作社典型和省河豚鱼协会、秦皇岛贝类养殖加工协会、石家庄甲鱼养殖协会以及白洋淀和沧州的水产品销售协会等各级各类渔业经济合作组织。
8、实行投资多元化政策,项目资金集中向优势产区倾 21 斜。抓住国家和我省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机遇和采取的扶持、支持政策,谋划好促进优势产品、优势产区快速发展的大项目,积极用足用好国家实施的补贴政策,减免各项收费政策和国家设立的专项资金政策。同时,整合我省水产专项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加大对优势产区和优势水产品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开拓社会投资领域,吸引民营资本注入水
产养殖业。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外资以多种形式参与渔业经营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使民营企业在水产养殖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