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家班劳动共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家班劳动共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前言: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

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

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

意识。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正文:

劳动教育既是人格教育, 更是生存教育, 基础教育阶段应大力加强劳动教育。 优质、高效的劳动教育需要学校与家庭凝聚合力, 构建双向互动、 通力协作的劳动共育模式。 在家班共育的一体化构造中, 教师、 家长和学生互为三角函数关系, 此关系对班级和家庭的教育方式、 方法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树式” 家委会对劳动共育的横向协同与纵向延伸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社交媒体等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为家班劳动共育的日常管理提供了助力。 此外, 家班劳动共育的实效尚需必要的激励评价体系。

生活即教育, 实践出真知。 劳动教育既是人格教育, 更是生

存教育。 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 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明确指出, 中小学要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兴趣, 磨练学生意志品质。 新修订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中强调, 要培养7~12岁儿童的劳动习惯, 指导家长正确认识劳动对儿童成长的价值, 并要求创造劳动的机会, 教授儿童一定的劳动技能。 因此,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 学校要与家

庭齐心协力, 目标一致, 发挥家班劳动共育的独特优势,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劳动热情, 教给学生必备的劳动技能。 笔者以任教班级为例, 谈谈对家班劳动共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 家班劳动共育的必要性

目前, 劳动教育实属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 不少学生缺乏劳动意识, 不愿劳动也不会劳动, 学生整体上也暴露出心理脆弱、 动手能力差、 依赖性强、 懒惰等问题。 主要表现为: 第一, 劳动技能生疏, 实训机会偏少, 值日生不会使用劳动工具, 甚至连小拖把、 簸箕都不会用; 第二, 劳动的主动性不足, 即“眼里没活”, 教室里的废纸片很少有人主动捡拾; 第三, 缺少劳动认同感, 体会不到劳动的价值和乐趣。《意见》亦指出了我国劳动教育的诸多薄弱环节, 比如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 在家庭中被软化, 在社会中被淡化, 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 劳动意识缺乏, 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 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究其原因, 部分家长包办太多, 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和机会。特别是劳动教

育的家校脱节, 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育实效。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学校和家庭要一致行动, 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 要志同道合, 抱着相同的目标。” 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同样倡导“把学校与家庭构成一体, 彼此可以互通有无。” 这些家校共育的理念皆体现了教育的逻辑一贯与整体化发展思路, 旨在促进教育效果最大化。从本质上看,家校共育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其中心以家庭与学校沟通合作为基础, 合力育人, 而家班共育是班级层面上的家校合作。 这一理念要求班级和家庭凝聚合力、 紧密协作, 形成家班协力教育的一体化机制。 可以说, 将劳动教育深嵌于家班共育的有机统一体中, 有助于学生实现品德内化、 知识转化、 习性优化和理念同化。 因此, 在家班之间构建双向互动的劳动共育模式, 不仅符合教育学规律, 而且能够凝聚教育合力, 彰显劳动教育的实效。 家校劳动共育旨在找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点,重塑劳动教育的价值与理念。 家校合一劳动教育模式没有固定的框架, 是静态的结构要素和动态的功能性教育活动的有机融合。 对低年级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与劳动价值观的熏陶, 不能仅靠学校唱“独角戏”, 还必须走家校、 家班共育之路。

二、 劳动共育的支撑体系

“大树式” 共育模式推行一年来成效初显, 学生劳动习惯的积极变化得到了家长的肯定。 通过一学年的家班劳动共育, 学生大多能独立完成学校的值日任务, 包括整理图书、 擦黑板、 摆桌椅、 扫 地、 倒垃圾、 关窗、 关门等劳动内容; 在教室里,学生看到地面

的垃圾能主动捡拾, 看到桌椅不齐能主动为其“排队”, 教室平日的卫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在家中, 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 能做到“五理”, 即理书包、 理书桌、 理书橱、 理床铺,理房间; 有的学生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 还能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如端饭菜、 洗碗、 倒垃圾、 洗衣服、 晾晒衣服等, 甚至有的学生还学会了做饭。 通过亲历灵活多样的劳动实践以及配套实施激励评价机制, 学生纷纷感言, 体会到了劳动价值以及作为“劳动小当家” 的荣誉感。

(一) 函数模型

在家班共育的构造中, 教师、 家长和学生互为三角函数关系, 其中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外两个变量的变化均具有重要影响。 换言之, 家班共育实为“三位一体” 的互动构造, 教师、 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动态协同与交融互嵌深植于家班共育的模型中。 随着家班合作、 协同育人取得广泛共识,家班地位的对等性日益彰显, 即在注重学生劳动学习的主体性建构之余, 更要致力于搭建高效、 灵活、 多元化的家班通力协作桥梁。 一方面, 家班共育对家长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时代的家长不仅要在思想观念上重视对子女的养育责任, 更要善于学习科学、 规范的养育方法, 增强自身的教育素质, 具备参与家班共育的足够能力。 另一方面, 学校办学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 吸纳社会和家庭力量充实教学资源。 具体来说, 班级要为家长参与教育互动创造机会和条件, 建立实时、 高效的交 流反馈平台和参与渠道, 从而使家班共育的理念切实贯穿与渗透于

家班劳动共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家班劳动共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前言: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u56d4y69k25ui718xfz9x6b742s6901dtq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