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数据采集及质量年报的研究【高职院校的
质量观与质量保障对策分析】
教育质量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在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质量观。教育质量的内涵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和学生在学校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能力及价值观。教育质量观是对教育工作和受教育者质量的基本看法,包括人才质量观和教学质量观,涉及到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质量和教学工作效果。高职院校要坚持全新的高职院校质量观,建立以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外统一的综合素质质量观和以考核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的质量考核评估体系。要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高职院校质量问题。职业教育的多样性、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多样化、社会对各类职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多样化必然要求评价的标准也是多样化的。有质量才可以吸引生源,保障应有的规模,有一定的规模才可能带来效益,有了效益,高职院校就可以更好地去保障质量和扩大规模。处理好质量、规模、效益的关系,就可步入良性发展的道路。 一、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现状及其问题
1.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是指按照一定的运行规则围绕教育质量评估这个核心而设立的各种机构和进行的各种活动。其构成要素是保障质量的各种机构或活动,其运行机制是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规则所形成的制度,其主要功能由特定的组织依据规定的质量标准按照定的程序对高职院校的质量进行保障、审核和评价的系统。
影响高职院校质量的内部因素有培养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师资素质、实践教学等,外部因素主要是传统教育观念、制度与政策、社会需求和社会舆论。内部质量保障是高职院校根据既定
的质量目标而开展的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多关注的是生源输入和教育过程的运作,对院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状况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促使学校积极参与到质量保障活动中来。外部质量保障是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各种评估机构为确保高职院校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和专业人才,对学校开展的评估、审核、认定、保障等评价和管理活动,注重的主要是输出的结果。教育质量的保障要在内、外部保障机制共同作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高职教育是外适性教育,要注重外部保障体系的建设。
2.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当前高职院校质量有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也有政策、体制、机制问题。部分高职院校迎合人们传统的学科和学历教育需求而盲目攀升,影响了高职院校本身的特色创建,使得高职院校的功能复杂化。大多高职院校都具有创建特色的初步意识,没有针对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规格,没有基于人才规格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使得培养出的人才特色不鲜明。许多高职院校受办学条件的影响,专业设置、培养方式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脱节,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没有实现,高职毕业生与普通本科院校的比较中缺乏特色优势。从我国高职院校质量保障的现状看,高职院校、市场和社会力量已经逐步参与到质量保障中来,但政府始终把握着质量保障的关键影响力,使质量保障的重心过于向政府一级倾斜,其他保障主体能发挥的保障力不大,不利于质量保障效果的最大化。我国开展高职院校质量保障活动时间不长,质量保障活动的做法基本上是借鉴国外的,缺乏系统地比较、消化和实践的过程,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和理论研究体系。 二、高职院校外部质量保障的对策
高职院校外部质量保障是政府、社会、市场、学生、家长对高职院校质量进行保障,外部保障是借助于控制学校生存与发展的要素达到保障教育质量的效果。
1.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应增强高职院校的自主权,使教育部门统筹、行业指导、其他部门积极参与,各司其职。大力鼓励行业、企业、外资和社会力量举办高职院校,积极推进现有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和社会有关方面进行多样化的合作办学。高职院校的办学需求由行业驱动,人才培养标准由行业制定,人才培养数量、类型、规格由行业开列,逐步实现行业指导规范化应是高职院校改革的重要任务。政府应促进和支持高职院校与标准的持续改进,政府应该建立高职院校质量管理的指导性文件,设置高职院校的质量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和论证制度,并及时将有关质量保障的文件、审查鉴定和评估结果向公众公开,使公众了解各校的质量和水准。
2.加强教育法律法规建设。针对高职院校质量保障工作的现状,应将已有的有关高职院校的法律、法规、文件成果系统化,形成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在内的比较完备的高职院校法规体系。要形成高职特色的质量标准和保障模式,使高职的质量保障活动完全是服务于高职院校这一特殊的教育类型。从法律法规层面明确政府和其他保障主体的各自职能,为其建立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根据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正有关条款以完善其运行机制。要加强立法工作,为政府转移职能创造良好法律和政策环境。
3.树立科学的质量评价观。要树立质量标准多元化的评价观,应转变用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来衡量高职院校质量的思想观念,代之以市场标准为取向的多样化质量标准。要树立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观,高职院校同社会需要、市场需求的结合程度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命力,要把握社会需要和市场标准就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中介机构、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做出全面的评价。要树立重视办学特色的评价观,办出特色,培养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是衡量高职院校质量的重要因素。